用信心与合作共筑亚太未来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再度紧张,中方对此高度关注。作为负责任大国,中方一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中方主张,当务之急是防止紧张局势升级,决不能再做火上浇油的事情,有关方面应保持冷静克制,推动事态重新回到对话谈判的轨道上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朝韩交火事件发生以来,中方为防止事态升级恶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与有关各方进行了密切沟通和协调,敦促各方务必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共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
  
  很高兴参加首届“蓝厅论坛”活动。我想,之所以把论坛取名为“蓝厅论坛”,是因为蓝色让人联想到大海和天空,既包容万象又蕴含热情与活力,契合了和谐共存、开放共赢的理念。它寓意着我们将以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汲取各界智慧,深化对话交流;以纵论天下的开阔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共谋发展大计。相信“蓝厅论坛”将架起一座外交与民众、国内与国际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使中国外交更好地走近民众,走向世界。
  本次论坛选择“亚太地区形势和中国的政策”为主题,很有意义。当前,亚太的发展为各方普遍关注,中国又是亚太地区的一员,加强对有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增进互信,凝聚共识。我愿就此与大家沟通交流。
  
  亚太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生机与希望的地区
  
  对于21世纪的亚太,人们曾经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亚太人文荟萃,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也有人认为亚太问题丛生,麻烦不断,不容乐观。如今,当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回顾亚太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亚太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但谋和平、维稳定、求合作、促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亚太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生机与希望的地区。
  ——亚太战略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
  过去十年,亚太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已成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新兴经济体成长十分显著、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积极活跃的地区。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拥有世界40%的人口、54%的经济总量和44%的贸易总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机制,为促进共同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亚太各种区域合作机制蓬勃发展,新倡议、新设想不断涌现,体现了各方合作应对挑战的强烈愿望。尽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亚太经济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地区热点时有升温,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给亚太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但总的看,亚太国家经济总体向好,围绕后危机时期发展方式的变革竞相展开,国际地位继续提升,将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亚洲发展势头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劲。
  过去十年,亚洲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快速发展,成为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日益突出。亚洲国家面对两场金融危机,团结自强、通力合作,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不仅维护了经济稳定,也为未来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亚洲国家总结出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立足自身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亚洲秉承开放精神,积极扩大与欧洲、非洲、北美、拉美等地区的务实合作,加快自贸区建设步伐,迎来了新的发展和跨越。
  对于亚洲的发展,我想用三个“50%”来说明:一是亚洲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世纪,亚洲GDP曾占全球的一半,此后一度衰落。20世纪以来,亚洲国家励精图治、奋起直追,重返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亚洲国家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近1/3 ,据一些国际权威经济组织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亚洲将重新占据世界经济的50%。二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早在五年前,东亚区内贸易总额就已接近3万亿美元,占其外贸总额的比重超过50%。东亚区域合作更是取得长足进展,东盟、10 1、10 3、中日韩、东亚峰会等各种机制日益完善,形成了优势互补、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三是亚洲国家人文科技等领域潜力巨大,软实力不断增强,为亚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亚洲科研人员数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已由2002年的35.7%增加到2007年的41.4%,这一数字很可能在未来数年里提高到50%。一个生机勃勃、和平发展的亚洲日益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与亚太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
  过去10年,中国与亚太的发展相伴相随、相互促进,共同开启了亚太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作为亚太大家庭的一员,与各国共同肩负着维护本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使命。我们深知,没有良好的地区环境,中国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亚太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中国与周边国家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友好的基础,更有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与亚太国家的互信在共度危机中更加深入人心,互利合作在借重互鉴中持续全面发展,各领域合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中国同亚太各国政治交往日益密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政治对话成果丰富。今年我们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实现了高层互访和交流,累计超过60起,来华出席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亚洲国家政要接近50位。各部门、各层次的交流对话也已全面展开。
  中国同亚太各国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十年间,中国同亚太国家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有八个来自亚太地区。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同期增长了近三倍,连续多年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市场,以及日本、韩国、印度、越南、蒙古等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60%以上是在周边,亚洲已成为中国设立境外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中国积极扩大与亚太国家财政金融合作,设立总额2000万美元的“中国APEC合作基金”,同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签订总额达3600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同亚太国家和衷共济,相互扶持,进一步深化了务实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亚太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中国同亚太国家安全合作持续拓展。中国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议,大力推动六方会谈进程,在解决热点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等安全对话机制,与地区国家开展反恐、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公共卫生等安全合作。中国坚持以事实为基础,根据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和解决领土海洋争端。在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水灾等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感同身受,慷慨相助,及时提供各类救灾援助,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中国同亚太国家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中国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人员交流,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不断扩大教育、文化交流对话。10年来,来华的亚洲国家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去年已超过16万人,占外国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我们在亚洲建立了1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在韩国、日本、蒙古等国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积极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开展人员培训,五年来仅为东盟国家就累计培训14,000多名各类人才。
  中国致力于同亚太国家共同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中国主张立足本地区多样性突出的特点,本着协商一致、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开放包容等原则,坚持以现有机制为平台,各种机制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地区合作。今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为扩大双方贸易投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使世界上近1/3人口得到实惠。中国支持“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同有关国家一道,共同推动公路、铁路、航道、港口等建设。10 3合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呈现出强大生命力,实现清迈倡议多边化,建成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和7亿美元的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中日韩合作也迈出新步伐,确立了2012年完成三国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的目标。中国积极推动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将APEC打造成地区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中国欢迎有关国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对任何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融合和共同繁荣的合作倡议,都持开放和欢迎态度。
  
  亚太十年发展历程的启示
  
  回首过去十年走过的历程,亚太地区发展并非一路坦途。亚太区域广泛,国情各异,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加深理解互信、维护地区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但亚太国家总能立足长远,着眼大局,化危为机,实现更大的发展。亚太十年发展历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第一,合作是基础。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亚太国家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面临着维护和平稳定的共同使命,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共同任务,抑制矛盾多发、实现发展转型的共同挑战。世界和亚太的大变化召唤着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要求我们去除冷战思维,摈弃意识形态偏见,树立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如果说20世纪是热战冷战交替、两极相互对立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应是和平的世纪,合作的世纪,共赢的世纪。
  第二,发展是关键。亚太地区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面临着新的难得机遇,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恐怖主义继续存在,经济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这些问题多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共同发展的途径来解决。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防止矛盾复杂化,影响发展大局,损害本地区的共同长远利益。只要我们把共同利益的蛋糕越做越大,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有效化解各种挑战,实现本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树立新安全观是保障。当今世界国际安全威胁更趋复杂多元,安全问题的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上升,解决各种地区安全问题单打独斗不行,孤军奋战不行,只有以合作求安全才是出路。我们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既尊重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促进共同安全。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国家间的领土海洋争端应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相信凭借已经达成的共识和畅通的对话渠道,各方一定能靠自身力量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所有国家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不做制造矛盾和紧张的事,不做使问题复杂化的事,而是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多做增进互信的事,多做促进团结的事。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再度紧张,中方对此高度关注。作为负责任大国,中方一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中方主张,当务之急是防止紧张局势升级,决不能再做火上浇油的事情,有关方面应保持冷静克制,推动事态重新回到对话谈判的轨道上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朝韩交火事件发生以来,中方为防止事态升级恶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与有关各方进行了密切沟通和协调,敦促各方务必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共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中方还建议于12月上旬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团长紧急磋商,希望这一磋商有助于缓和当前紧张局势,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我们将继续做出努力,推动各方共同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第四,尊重多样性是前提。亚太地区多样性和复杂性突出,各国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模式各异,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元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这既是亚太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亚太长期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一传统,发扬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互谅互让的精神,加强互学互鉴,扩大人文交流,把亚太建成一个文化多元、和睦共存的大家庭。
  
  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
  
  2011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明年对世界和亚太而言,将是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推进后危机时期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化国际体系变革、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之年;对中国而言,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与世界和亚太的目标一致,利益紧密相连。中国愿与亚太各国深化合作,共迎挑战,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共同努力:
  一是全力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市场起伏不定,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保护主义明显增强。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我们应继续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在巩固和扩大业已取得的成果和共识基础上,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快推进国际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积极致力于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着力推动南北合作。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锁定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
  二是共同应对重大全球性挑战。围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打击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展开的双多边合作,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国际合作新的增长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我们要共同推动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取得进展,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合作,推动发展绿色经济。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携手打击恐怖主义和海盗袭击活动,维护海上安全和正常贸易往来。加强防灾减灾合作,相互学习借鉴,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三是不断深化国际体系改革。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全球性风险增多与全球治理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国际体系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迄今已举行五次,在协调应对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开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继续发挥好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作用。推动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共识。要继续维护并加强联合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四是努力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朝核、伊朗核、阿富汗、苏丹等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国际社会应在维护和平稳定环境的大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动有关问题的降温和解决。在伊朗核问题上,有关各方应从大局和长远出发,加大外交努力,保持耐心,采取更加灵活、务实和主动的政策,通过对话与谈判寻求全面、长期、妥善解决,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和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充分尊重阿富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支持阿富汗重建,共同促进阿富汗及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应充分尊重苏丹主权,尊重苏丹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在确保苏丹及地区和平与稳定大局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全面和平协议》的落实,共同维护好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五是加强文明互鉴,促进人文交流。我们应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加强交流互鉴,分享有益成果。应进一步拓展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各领域人文合作,促进民间交往,为深化全方位合作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中国将积极办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保护文化多元发展、促进人文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风雨同舟者兴。展望未来,世界和亚太和平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各种复杂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化解挑战,走出一条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国家和谐共存、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日关系掘井人》评介
  王俊彦是中日关系史学会的日本问题专家,多年来在日本和国际关系领域辛勤耕耘,所著《警惕日本》、《审判日本战犯纪实》、《日本投降秘闻》和《中美苏三国演义》等书都有一定影响。
  在目前中日关系遭遇日本当局蓄意制造钓鱼岛“撞船”事件等困难时刻,《中日关系掘井人》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饮水不忘掘井人”,这是敬爱的周总理经常引用的名言,也是毛主席、周总理对日外交政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在恢复邦交前两国有识之士勇往直前、披荆斩棘艰苦斗争的热情肯定,也给中日建交后继续开展对日民间外交指明了明确方向,同时体现了中国人知恩图报的思想。
  中日民间外交包括中日两个方面,掘井人自然也包括了中日两方人士。
  本书从中方选取了中日关系的缔造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中日友好的总指挥陈毅、廖承志;中日友好的领导者李德全、郭沫若、张奚若、赵朴初、孙平化、赵安博、王晓云、肖向前、张香山;中日贸易开路人南汉宸、雷任民、刘希文等;中日文化交流的主将阳翰笙、楚图南等。
  日方选取了上世纪50、60年代访华、会见过中国领导人的日中友好先驱高良富、宫腰喜助、帆足计、松本治一郎、石桥湛山、内山完造、西园寺公一、宫崎世民;热心中日贸易的铃木一雄、村田省藏;热心恢复中日邦交的田中角荣、大平正芳、川崎秀二、黑田寿男:全力推动缔结《中日友好条约》的园田直、河野谦三、浜野清吾、池田大作;热衷中日文化交流的片山哲、中岛健藏、井上靖、千田是也、白土吾夫;付出鲜血生命的浅沼稻次郎等人。
   “饮水不忘掘井人”,是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动力和根本保证,只有发扬中日老一辈人披荆斩棘、不怕任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克服现在遇到的一些障碍,战胜日本右翼和反华者制造的一些困难,使中日关系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佳言)
其他文献
1992年,中国代表团访问中亚五国期间,每天都签署发表一个建交公报1月4日那天,甚至发表了两个公报    原计划访问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后,中国政府代表团即刻前往中亚五国但独联体国家首脑1991年12月30日将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聚会,对方恳切希望改在元旦后成行12月29日,代表团飞回新疆,过年后直接从乌鲁木齐赴中亚      乌兹别克斯坦:  手工誊写建交文本    1992年1月2日,代表团中亚
今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成本追兵”。中国必须思变,摆脱困局,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也褒
“智库”又称“思想库”,它是由专家组成的公共研究机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重大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作为参考。随着海峡两岸关系逐步发展,面临的共同利益和问题越来越多,两岸智库间的交流也逐步出现制度化、常态化趋势。    首次“亮相”    11月2日,首届两岸智库论坛在位于台北的台湾大学社科院国际会议厅举行。该论坛由台湾竞争力论坛、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
5月,大名鼎鼎的美国《新闻周刊》被插上草标,待价而沽。这本77岁高龄的新闻杂志,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有过400万份的发行量,而且曾12次摘得美国出版业的最高奖项“美国杂志奖”,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78位。这份影响巨大、品质精良的杂志,与《时代》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并称“美国三大周刊”,素有“严肃新闻的裁判”之美誉。    “时事”造英雄    就在《时代》周
如果将东正教堂和教徒与中国的寺庙和信奉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    苏联东欧地区值得关注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不同文明在这里的交融与冲突,而这些文明的主要载体就是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原本是基督教的两大派,天主教盛行于拉丁语区,东正教则传播在希腊语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后,东西部两大教派的分化逐渐加剧。8世纪时以君士坦丁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受制
美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给“反对派”帮了倒忙;伊朗对立双方来自同一阵营,“家庭”之争严防“外鬼”。    岁尾年初,伊朗格外不平静:年底宗教改革家蒙塔泽里去世和反对派领导人穆萨维的侄子被杀,使反对派与政府旧恨未去又添新仇。年初,美欧开始酝酿新一轮制裁,而1月12日伊朗核专家遭暗杀,凶手是谁至今扑朔迷离。    大选提供了宣泄渠道    伊朗自去年6月总统大选发生骚乱以来,反对派的抗议活动非但未完全平
流血的海地    海地这个名字在世人眼中就等同于贫穷、内乱、暴力和灾难。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900万总人口中有2/3是文盲,为了填饱肚子,父母为儿子加入黑帮、女儿参加卖淫组织庆幸,带有弹孔的毛坯房和似乎一阵风就能刮倒的铁皮简易房,是人们的藏身处……  然而,这个早已伤痕累累的国度并没有得到上天的怜惜。当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一场200年不遇的强震突然降临!里氏7.3级,震源深度仅
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气候变化”为基础,提出与“碳排放”相关联的一系列议题,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争执。“气候变化”的确切概念是“全球气候变暖”,认为过去一些年来全球气候在变暖,引起更多的水患、干旱和风暴;气候之所以变化,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增加而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所致;如果各国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南北极冰雪将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国沉没,沿海城市被
作为知识分子的加尔布雷斯    在西方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含义往往与我们中国人对这个词的理解有所不同。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单有知识并不足以构成知识分子的充分必要条件。  “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公共生活中运用理性并拓展理性,执守理念又反思理念的人。“知识分子”概念往往更多地和“理念”而不是“知识”联系在一起。一本著名的研究知识分子的社会学著作就以书名给知识分子提出一個别称——“理念
种种观念上的差异,导致泰国政治舞台犹如“大集市”,各方都要寻求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决定泰国政争长期难平    提起泰国,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平和的僧侣带着温和的微笑,这是一个佛缘很深的国家,很少暴力然而自2006年以来,泰国却深陷政争乱局,社会不稳,经济下滑,政府更迭2008年10月7日,泰国警方与反政府组织人民民主联盟(民盟)更是发生了流血冲突,造成2人死亡,400余人受伤截至10月16日,军方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