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霍尔曼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有量20%,而情商则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创设一个充满愉悦、自主学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情商和智商,使课堂充满活力,让每节课都有创新。
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不管在什么时候,师生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教师要有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小师生之间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那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肯定的表扬,都会让学生感到欣慰,感到学习的愉快,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谈心、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等,与学生成为朋友,学生就会喜欢你,爱听你的课,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应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播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要和气询问学生“为什么?”、“你是根据什么?”、“你能说说理由吗?”等等。这不但能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性,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课堂才能真正充满活力、标新立异、生动活泼。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无穷的数学奥秘,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产生强烈的未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材中安排“小小采购员”,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我提问题让学生讨论:“学校要召开‘六一’联欢会,应买些什么?你能写出要买的这些东西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既能体验到商场上购物的情景,又能合理地使用人民币,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學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那么的有趣有用,提高学习数学和积极性,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也消除了数学“可怕”的心理,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自我需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三、让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之中,而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新课标》十分强调,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和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我首先让学生从家里要来数据:今年家里种什么蔬菜?种多少畦(分)地,每畦(分)收多少蔬菜,一共收多少?每千克卖多少钱?一共收入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实践中去,同时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创设了“某班学生要到本地某游览区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路线等。”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提高用数学思想去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情理相融,铺路架桥,开发学生心智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这一论述充分说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教学应用题:“一堆货物用两辆拖拉机同运一次,则余下2500千克,用一辆卡车和一辆拖拉机各运一次,则余下1300千克。现在用两辆卡车同运一次,则余下多少千克?”针对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我设计了一个卡车运货的情景:请两个同学扮“拖拉机”,另两个同学扮“卡车”,使学生身临其境,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积极思考,愉快地学习,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应用题的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又使原本枯燥、平淡的练习课上得有声有色。再如,在教学“减法性质”时,我引入这样一个问题:“王阿姨到商店买一双皮鞋47元,一双童鞋33元,她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怎样列式?学生口答:(100-47-33)元。我适时再“点上一把火”:请问这声买卖怎样算钱才合理?此时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你一言我一语,使原本平淡缺乏感情的内容,增添了几分情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100-(47+33),接着我出示一系列类似算式,同学们观察思考后,得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后面这两个数的和。”“这样先加后减计算更简便,为什么?”“因为后面这两个数的和能凑成数十或整百数。”这样学生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激发了探索欲望,掌握了新知识,开拓了新思路。
总之,要使课堂上的学生像生活中那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不管在什么时候,师生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教师要有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小师生之间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那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肯定的表扬,都会让学生感到欣慰,感到学习的愉快,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谈心、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等,与学生成为朋友,学生就会喜欢你,爱听你的课,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应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播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要和气询问学生“为什么?”、“你是根据什么?”、“你能说说理由吗?”等等。这不但能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性,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课堂才能真正充满活力、标新立异、生动活泼。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无穷的数学奥秘,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产生强烈的未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材中安排“小小采购员”,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我提问题让学生讨论:“学校要召开‘六一’联欢会,应买些什么?你能写出要买的这些东西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既能体验到商场上购物的情景,又能合理地使用人民币,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學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那么的有趣有用,提高学习数学和积极性,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也消除了数学“可怕”的心理,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自我需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三、让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之中,而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新课标》十分强调,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和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我首先让学生从家里要来数据:今年家里种什么蔬菜?种多少畦(分)地,每畦(分)收多少蔬菜,一共收多少?每千克卖多少钱?一共收入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实践中去,同时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创设了“某班学生要到本地某游览区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路线等。”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提高用数学思想去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情理相融,铺路架桥,开发学生心智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这一论述充分说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教学应用题:“一堆货物用两辆拖拉机同运一次,则余下2500千克,用一辆卡车和一辆拖拉机各运一次,则余下1300千克。现在用两辆卡车同运一次,则余下多少千克?”针对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我设计了一个卡车运货的情景:请两个同学扮“拖拉机”,另两个同学扮“卡车”,使学生身临其境,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积极思考,愉快地学习,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应用题的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又使原本枯燥、平淡的练习课上得有声有色。再如,在教学“减法性质”时,我引入这样一个问题:“王阿姨到商店买一双皮鞋47元,一双童鞋33元,她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怎样列式?学生口答:(100-47-33)元。我适时再“点上一把火”:请问这声买卖怎样算钱才合理?此时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你一言我一语,使原本平淡缺乏感情的内容,增添了几分情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100-(47+33),接着我出示一系列类似算式,同学们观察思考后,得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后面这两个数的和。”“这样先加后减计算更简便,为什么?”“因为后面这两个数的和能凑成数十或整百数。”这样学生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激发了探索欲望,掌握了新知识,开拓了新思路。
总之,要使课堂上的学生像生活中那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