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写实小说作家方方的《万箭穿心》中,方方以一贯平实朴素的语言并带着生命本真的哲理性思考,从命运抗争,到人性得到毅然超脱的结局,方方将其全部捆绑在“万箭穿心”这个“风水煞”上——命运的写照。每个人的生命都被命运攥紧,在生活与生命,罪恶与赎罪,抗争与超越中一层层揭开生命本真的哲理探讨。
关键词:方方;生命哲理;万箭穿心;人性弱点;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每一个平凡的故事都承载着不平凡的忍耐与抗争,即是对命运的也是对其自身的。《万箭穿心》从开始的新房风水——命运的象征,到结局李宝莉与命运抗争失败的无奈与看开,一切都集结在“万箭穿心”上,一切的矛头都指向李宝莉,然而李宝莉带着却超脱世俗之外的坦然,颇有看破红尘的意味,绝迹于山水之间,独享宁静致远。
一、罪与赎的定论
(一)罪的定论
《圣经》中倡导原罪说,“人生来有罪”[1],善恶早注定在因果命运轮回之中,每个人都无法使自己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只有在善恶因果循环中探讨人性最初的真理与执念,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将故事置于善恶,对错的分道场上,因果循环中不断显示出人性罪恶的悲哀。罪恶难辨,对错难识。
(二)善与恶的交织
《万箭穿心》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很难让人给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马学武是个上进的员工、听话的丈夫、孝顺的儿子、体贴的爸爸,可最终因为精神的迷失而与温柔的打字员在婚姻之外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背叛了婚姻。丢下妻儿父母,选择了自杀,成为生活可悲的弱者,丢下亲情与责任,自私而软弱。
李宝莉为了挣钱养家,像个男人一样去汉正街当“扁担”;为了小宝的学费去卖血;为了儿子放弃了重新选择婚姻的机会,如此自立自强的女人却有着让人无法忍受的坏脾气:粗俗强势、毫无道理可言、最终被迫出门。
马小宝虽对母亲无情无义,但对爷爷奶奶却万般孝顺,同样小宝的爷爷奶奶虽然对待儿媳有所偏见与不公,却一直尽心尽力照顾辅导小宝的生活与学习。可以说,每个人物身上都体现了善与恶的交织,他们以矛盾的存在涂描着生活中最常见的风景,使作品呈现出高度的真实性。
(三)罪与赎的终极审判
“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2]李宝莉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对罪的愧赎,在这个过程中,美与丑、善与恶在暗中较量,“善”的忍让,“恶”愈发嚣张,正是马小宝的“恨、冷漠、恶毒、自私”衬托出了李宝莉的“爱、包容、善良、无私”。这是一场道德的较量,更是一次罪与赎的终极审判。直到最后,李宝莉赎清了自己的罪,净身出户,意即脱离了“万箭穿心”的生活,实现了道德上的“万丈光芒”。而此时的小宝则又犯下了对母亲的罪,这份罪恶循环难赎。作品最终以罪与赎的伦理关系中真善美的拔高体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彰显了道德之美,从而呼唤人性的回归与完善。在这一场竞猎中,罪恶不过是外在的糖衣,而最直击人生的是内在的善恶心里。罪与赎的终极审判,真善击垮了丑恶,并且超脱了世俗。
二、抗争与超越
(一)命运上的抗争
出身在文化底层的李宝莉,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烙印,但她以崇高的道德反思实现了人格的提升。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李宝莉总是燃起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有泯灭希望,在命运抗争中,失去了爱情,亲情,独自一人在孤独的年轮上彳亍徘徊,风霜中,毅然站立。
(二)超越人性的哲理性反思
《万箭穿心》中方方李宝莉这个人物与万箭穿心这个命运早已捆绑在一起,所有人矛头都指向李宝莉,在特定时间中发出一箭,一把一把利箭,万箭穿心。但李宝莉最终在磨难中超凡脱俗,拿出一袭青布,包裹上后半生新生的希望,走出了与万箭穿心命运的竞技场,超越人性的洒脱与坦然,去个新地方重生。在生命的万般磨难后,又一次坦然面对新生,接受新的苦难,故谓之“生命意义所在”。
方方是在写普通市民对生存困境的反叛以及对人生精神价值的追求,通过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给读者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和评判的可能性,进而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而使人性趋向于善,实现道德上的人性救赎。
三、世俗生活中的生命超越
回顾《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短暂“中年”,是一场在生活与生命中,善恶与罪赎中搏斗的竞技,生活与罪恶在世俗中,贴近大地,而生命与救赎是在超脱人性之上的范围,无论是李宝莉生活的苦难,罪恶的救赎都最终圈定在结局里,李宝莉平凡而粗俗浅薄的人生在方方平淡而又直白的简单叙述中变得“非凡”,这种非凡是难能可贵的,也同样是具有深意的。李宝莉逃脱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鞭笞,在生命真理中得以重生,可谓“超凡脱俗”,穷其一生的苦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李宝莉重生是生命的超越,是真正的自由。不免让人忆起余华的《活着》,同样的苦难脆弱的人生,同样的重生。而方方通过李宝莉表达得更像“自由的重生”,抛下过去重新开始,而福贵却是没能超脱的重生,福贵买了一头像自己一样生命可危的牛,在生命中坦然,但仍帶着抛不开的过去悲痛。生命本来就是无奈的,无迹可寻的,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李宝莉的生命是自由的,而这样的自由是在生活与责任并存条件下,精神上的一种无束缚追求。没有目的,平凡但是有超脱。在抗争仍旧没能摆脱悲剧的宿命,反省与超越之后却有了另一番的生活心境。凡夫俗子,亦可为畏于现实,败于现实。方方用发人深省的叙述,夹杂着生命真理的探讨,将故事娓娓道来,印证着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真挚哲理。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外國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方方;生命哲理;万箭穿心;人性弱点;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每一个平凡的故事都承载着不平凡的忍耐与抗争,即是对命运的也是对其自身的。《万箭穿心》从开始的新房风水——命运的象征,到结局李宝莉与命运抗争失败的无奈与看开,一切都集结在“万箭穿心”上,一切的矛头都指向李宝莉,然而李宝莉带着却超脱世俗之外的坦然,颇有看破红尘的意味,绝迹于山水之间,独享宁静致远。
一、罪与赎的定论
(一)罪的定论
《圣经》中倡导原罪说,“人生来有罪”[1],善恶早注定在因果命运轮回之中,每个人都无法使自己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只有在善恶因果循环中探讨人性最初的真理与执念,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将故事置于善恶,对错的分道场上,因果循环中不断显示出人性罪恶的悲哀。罪恶难辨,对错难识。
(二)善与恶的交织
《万箭穿心》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很难让人给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马学武是个上进的员工、听话的丈夫、孝顺的儿子、体贴的爸爸,可最终因为精神的迷失而与温柔的打字员在婚姻之外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背叛了婚姻。丢下妻儿父母,选择了自杀,成为生活可悲的弱者,丢下亲情与责任,自私而软弱。
李宝莉为了挣钱养家,像个男人一样去汉正街当“扁担”;为了小宝的学费去卖血;为了儿子放弃了重新选择婚姻的机会,如此自立自强的女人却有着让人无法忍受的坏脾气:粗俗强势、毫无道理可言、最终被迫出门。
马小宝虽对母亲无情无义,但对爷爷奶奶却万般孝顺,同样小宝的爷爷奶奶虽然对待儿媳有所偏见与不公,却一直尽心尽力照顾辅导小宝的生活与学习。可以说,每个人物身上都体现了善与恶的交织,他们以矛盾的存在涂描着生活中最常见的风景,使作品呈现出高度的真实性。
(三)罪与赎的终极审判
“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2]李宝莉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对罪的愧赎,在这个过程中,美与丑、善与恶在暗中较量,“善”的忍让,“恶”愈发嚣张,正是马小宝的“恨、冷漠、恶毒、自私”衬托出了李宝莉的“爱、包容、善良、无私”。这是一场道德的较量,更是一次罪与赎的终极审判。直到最后,李宝莉赎清了自己的罪,净身出户,意即脱离了“万箭穿心”的生活,实现了道德上的“万丈光芒”。而此时的小宝则又犯下了对母亲的罪,这份罪恶循环难赎。作品最终以罪与赎的伦理关系中真善美的拔高体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彰显了道德之美,从而呼唤人性的回归与完善。在这一场竞猎中,罪恶不过是外在的糖衣,而最直击人生的是内在的善恶心里。罪与赎的终极审判,真善击垮了丑恶,并且超脱了世俗。
二、抗争与超越
(一)命运上的抗争
出身在文化底层的李宝莉,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烙印,但她以崇高的道德反思实现了人格的提升。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李宝莉总是燃起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有泯灭希望,在命运抗争中,失去了爱情,亲情,独自一人在孤独的年轮上彳亍徘徊,风霜中,毅然站立。
(二)超越人性的哲理性反思
《万箭穿心》中方方李宝莉这个人物与万箭穿心这个命运早已捆绑在一起,所有人矛头都指向李宝莉,在特定时间中发出一箭,一把一把利箭,万箭穿心。但李宝莉最终在磨难中超凡脱俗,拿出一袭青布,包裹上后半生新生的希望,走出了与万箭穿心命运的竞技场,超越人性的洒脱与坦然,去个新地方重生。在生命的万般磨难后,又一次坦然面对新生,接受新的苦难,故谓之“生命意义所在”。
方方是在写普通市民对生存困境的反叛以及对人生精神价值的追求,通过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给读者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和评判的可能性,进而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而使人性趋向于善,实现道德上的人性救赎。
三、世俗生活中的生命超越
回顾《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短暂“中年”,是一场在生活与生命中,善恶与罪赎中搏斗的竞技,生活与罪恶在世俗中,贴近大地,而生命与救赎是在超脱人性之上的范围,无论是李宝莉生活的苦难,罪恶的救赎都最终圈定在结局里,李宝莉平凡而粗俗浅薄的人生在方方平淡而又直白的简单叙述中变得“非凡”,这种非凡是难能可贵的,也同样是具有深意的。李宝莉逃脱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鞭笞,在生命真理中得以重生,可谓“超凡脱俗”,穷其一生的苦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李宝莉重生是生命的超越,是真正的自由。不免让人忆起余华的《活着》,同样的苦难脆弱的人生,同样的重生。而方方通过李宝莉表达得更像“自由的重生”,抛下过去重新开始,而福贵却是没能超脱的重生,福贵买了一头像自己一样生命可危的牛,在生命中坦然,但仍帶着抛不开的过去悲痛。生命本来就是无奈的,无迹可寻的,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李宝莉的生命是自由的,而这样的自由是在生活与责任并存条件下,精神上的一种无束缚追求。没有目的,平凡但是有超脱。在抗争仍旧没能摆脱悲剧的宿命,反省与超越之后却有了另一番的生活心境。凡夫俗子,亦可为畏于现实,败于现实。方方用发人深省的叙述,夹杂着生命真理的探讨,将故事娓娓道来,印证着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真挚哲理。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外國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