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作者成功地在科幻小说中营造了一个个奇妙的新世界,但其中只有一部分真正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下面10部科幻小说影响深远且为读者所熟知,它们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汤姆·斯威夫特科幻小说系列
汤姆·斯威夫特是一个在家里接受教育的少年发明天才,以他为主人公的科幻小说在1910年首次问世,后来陆续出现在一百多个故事当中。这一科幻系列由众多作者以共同笔名“维克多·阿普尔顿”创作,激发了无数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这当中就包括未来主义者雷·科茨维尔、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以及发明家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斯蒂夫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就是受了汤姆·斯威夫特这一人物的影响。泰瑟电击枪的发明者杰克·卡沃在阅读小说时发现斯威夫特曾制作出一个类似泰瑟枪的部件,受其启发,他发明了一个危害性不强且能替代枪支的工具,并将其命名为“托马斯·A.斯威夫特的电击步枪”(汤姆是托马斯的昵称。—译注)。
《神经漫游者》
威廉·吉布森的这部经典小说普及了“数字朋克”这一小众概念,间接地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亚瑟·C.克拉克的短篇小说《接弗兰肯斯坦请拨F》讲的是全世界的电脑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万维网的创始人蒂姆·博纳斯-李表示童年时期阅读的这篇小说影响了自己。
《角斗士》
在菲利普·怀利1930年创作的这部小说中,亚伯尼各·丹纳教授发明了一种无碱血清原子,人们可以借助昆虫产生的力量吸收这种血清,这为很多现代英雄提供了灵感。小说中,丹纳将血清直接使用在了其未出生的孩子雨果身上,于是雨果具备了先天的超能力,比如蚂蚁的力量、蚱蜢的弹跳力、超快的移动速度以及可以抵挡子弹的皮肤。雨果长大之后,父母教导他要谨慎使用超能力,结果导致他在学校备受欺凌,只能在家乡的野外无拘无束地使用自己的超能力。情节听上去很熟悉吗?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雨果不久之后成了学校里的一名优秀橄榄球四分卫,但在一次意外中他失手杀死了另一个队员,之后他便背负着耻辱放弃了橄榄球事业,随法国外籍军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他回家乡成了一名银行出纳员。一次为了营救快要窒息身亡的同事,雨果不得已弄坏了保險库的门,于是又丢了工作。之后雨果还有过两份工作,从过政也做过玛雅文化的考古研究,但故事的结局有些悲伤。尽管雨果从未穿过超人的服装或者阻止过罪恶势力,但怀利的这篇小说成功地预言了每一个经典超级英雄的出身,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流行文化。80多年过去了,超级英雄已经出现在真实世界的街头,当然了,他们并没有雨果那样的超能力。
《星际战争》
这部小说是现代外星人入侵题材的鼻祖,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这部作品既让读者惊愕,也催生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壮举。液体火箭的发明者罗伯特·戈达德在少年时期读过这本书后,就决定将毕生精力投入太空探索中。最终,正是他的研究使得阿波罗登月计划成为可能。1938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广播剧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骚乱,罗伯森调查小组(美国政府为调查不明飞行物在1953年成立的机构。—译注)据此认为,对存在不明飞行物一事应保持低调,有关外星人的证据也不能让公众知道。
《解放全世界》
这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比较不为人知的另一部小说,它同样催生了一项重大发明:氢弹。威尔斯在小说里预言了原子能的出现,还有以核反应堆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炸弹的问世,它们会产生一种持续性很强的爆炸物,能连续多天引爆。另一位知名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在1932年读到了这篇小说,同年年底,他发现了中子。1933年,西拉德再次受到这篇小说的启发,又产生了中子链式反应的想法,并在1934年获得专利权。八年之后,我们看到了“曼哈顿计划”的实施。
《美丽新世界》
阿道斯·赫胥黎的这部小说间接扼杀了美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内阁成员杰·莱夫科维茨(Jay Lefkowitz)正是因为向总统乔治·布什阅读了这本书中描述的人类在孵化场出生和繁殖的段落,才阻止了总统的想法。根据莱夫科维茨在《社评杂志》上的描述,布什因此“感到了害怕”。当他读完这段时,布什回应道,“我们现在就在悬崖边上,一旦跌入深谷,便没有回头路了。所以,我们还是一步一步来吧”。
《震荡波骑士》
该部小说由约翰·布鲁勒尔于1975年发表,讲述了主人公在网络社会中使用“蠕虫程序”改写他的身份,从而逃脱惩罚的故事。这部小说精确地预测了当今大规模网络、黑客、飞客、基因工程和计算机病毒,堪称具有预见性的优秀作品。书中描述了一个可以消除秘密协议、具有破坏性和自我复制性能的程序,这启发了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研究员约翰·肖奇(John F. Shoch)和约翰·哈普(John A. Hupp),他们创建了一个自己的程序,旨在探索CPU空闲周期,但这个程序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为此,肖奇和哈普将其命名为“蠕虫”,这也正是现代病毒的诞生。在它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痛苦的同时,电光超人(Super Human Samurai Syber Squad)也随之产生。
《雪崩》
这部小说是尼尔·斯蒂芬森的力作,备受读者欢迎。小说中详细描写的“虚拟实境”启发了大型网络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创造,并推动了“化身”(avatar)一词的普及。这个词来自梵语,意为“交叉”[实际上,该词最初是出现在1986年的多人视频游戏《栖息地》(Habitat)之中,代表“电子化身”之意]。与“虚拟实境”一样,《第二人生》允许用户通过“化身”进行互动,并根据设定的系统创建社区。前微软副总裁杰·奥拉尔德就使用“弘明”(Hiro) (小说中的英雄和主人公)来作为他游戏的用户名。根据一位联合创始人所言,“谷歌地球”和“微软地图服务”都受到了《雪崩》中虚拟地球程序的影响和直接启发。
《1984》
这部小说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它反映了我们对待极权主义的态度,同时也让我们对于制度压制人性、无处不在的监控有了新的看法。奥威尔给了我们一系列新词来描述这个压迫人性的制度,如“老大哥”“101房间”“思想警察”“思想暴力”“非人”“双重思想”“记忆洞”等。难以想象,如果博客圈没有奥威尔创造的通用词汇会是什么模样。事实上,每当你套用以“-speak”结尾的一些词汇时,其实都在间接地引用奥威尔。
《弗兰肯斯坦》
该部小说由玛丽·雪莱于1817年创作,讲述了一个疯狂科学家创造了人造生物的故事。它有助于激发现实生活中的合成生物学的产生,这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以及其他创新者在实验室中创造了人造有机体,包括完整的山羊支原体。人们经常将创造合成生命称为生物学的“弗兰肯斯坦时刻”。显然,正是雪莱的这部小说带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人造生命的概念。
汤姆·斯威夫特科幻小说系列
汤姆·斯威夫特是一个在家里接受教育的少年发明天才,以他为主人公的科幻小说在1910年首次问世,后来陆续出现在一百多个故事当中。这一科幻系列由众多作者以共同笔名“维克多·阿普尔顿”创作,激发了无数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这当中就包括未来主义者雷·科茨维尔、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以及发明家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斯蒂夫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就是受了汤姆·斯威夫特这一人物的影响。泰瑟电击枪的发明者杰克·卡沃在阅读小说时发现斯威夫特曾制作出一个类似泰瑟枪的部件,受其启发,他发明了一个危害性不强且能替代枪支的工具,并将其命名为“托马斯·A.斯威夫特的电击步枪”(汤姆是托马斯的昵称。—译注)。
《神经漫游者》
威廉·吉布森的这部经典小说普及了“数字朋克”这一小众概念,间接地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亚瑟·C.克拉克的短篇小说《接弗兰肯斯坦请拨F》讲的是全世界的电脑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万维网的创始人蒂姆·博纳斯-李表示童年时期阅读的这篇小说影响了自己。
《角斗士》
在菲利普·怀利1930年创作的这部小说中,亚伯尼各·丹纳教授发明了一种无碱血清原子,人们可以借助昆虫产生的力量吸收这种血清,这为很多现代英雄提供了灵感。小说中,丹纳将血清直接使用在了其未出生的孩子雨果身上,于是雨果具备了先天的超能力,比如蚂蚁的力量、蚱蜢的弹跳力、超快的移动速度以及可以抵挡子弹的皮肤。雨果长大之后,父母教导他要谨慎使用超能力,结果导致他在学校备受欺凌,只能在家乡的野外无拘无束地使用自己的超能力。情节听上去很熟悉吗?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雨果不久之后成了学校里的一名优秀橄榄球四分卫,但在一次意外中他失手杀死了另一个队员,之后他便背负着耻辱放弃了橄榄球事业,随法国外籍军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他回家乡成了一名银行出纳员。一次为了营救快要窒息身亡的同事,雨果不得已弄坏了保險库的门,于是又丢了工作。之后雨果还有过两份工作,从过政也做过玛雅文化的考古研究,但故事的结局有些悲伤。尽管雨果从未穿过超人的服装或者阻止过罪恶势力,但怀利的这篇小说成功地预言了每一个经典超级英雄的出身,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流行文化。80多年过去了,超级英雄已经出现在真实世界的街头,当然了,他们并没有雨果那样的超能力。
《星际战争》
这部小说是现代外星人入侵题材的鼻祖,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这部作品既让读者惊愕,也催生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壮举。液体火箭的发明者罗伯特·戈达德在少年时期读过这本书后,就决定将毕生精力投入太空探索中。最终,正是他的研究使得阿波罗登月计划成为可能。1938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广播剧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骚乱,罗伯森调查小组(美国政府为调查不明飞行物在1953年成立的机构。—译注)据此认为,对存在不明飞行物一事应保持低调,有关外星人的证据也不能让公众知道。
《解放全世界》
这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比较不为人知的另一部小说,它同样催生了一项重大发明:氢弹。威尔斯在小说里预言了原子能的出现,还有以核反应堆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炸弹的问世,它们会产生一种持续性很强的爆炸物,能连续多天引爆。另一位知名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在1932年读到了这篇小说,同年年底,他发现了中子。1933年,西拉德再次受到这篇小说的启发,又产生了中子链式反应的想法,并在1934年获得专利权。八年之后,我们看到了“曼哈顿计划”的实施。
《美丽新世界》
阿道斯·赫胥黎的这部小说间接扼杀了美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内阁成员杰·莱夫科维茨(Jay Lefkowitz)正是因为向总统乔治·布什阅读了这本书中描述的人类在孵化场出生和繁殖的段落,才阻止了总统的想法。根据莱夫科维茨在《社评杂志》上的描述,布什因此“感到了害怕”。当他读完这段时,布什回应道,“我们现在就在悬崖边上,一旦跌入深谷,便没有回头路了。所以,我们还是一步一步来吧”。
《震荡波骑士》
该部小说由约翰·布鲁勒尔于1975年发表,讲述了主人公在网络社会中使用“蠕虫程序”改写他的身份,从而逃脱惩罚的故事。这部小说精确地预测了当今大规模网络、黑客、飞客、基因工程和计算机病毒,堪称具有预见性的优秀作品。书中描述了一个可以消除秘密协议、具有破坏性和自我复制性能的程序,这启发了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研究员约翰·肖奇(John F. Shoch)和约翰·哈普(John A. Hupp),他们创建了一个自己的程序,旨在探索CPU空闲周期,但这个程序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为此,肖奇和哈普将其命名为“蠕虫”,这也正是现代病毒的诞生。在它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痛苦的同时,电光超人(Super Human Samurai Syber Squad)也随之产生。
《雪崩》
这部小说是尼尔·斯蒂芬森的力作,备受读者欢迎。小说中详细描写的“虚拟实境”启发了大型网络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创造,并推动了“化身”(avatar)一词的普及。这个词来自梵语,意为“交叉”[实际上,该词最初是出现在1986年的多人视频游戏《栖息地》(Habitat)之中,代表“电子化身”之意]。与“虚拟实境”一样,《第二人生》允许用户通过“化身”进行互动,并根据设定的系统创建社区。前微软副总裁杰·奥拉尔德就使用“弘明”(Hiro) (小说中的英雄和主人公)来作为他游戏的用户名。根据一位联合创始人所言,“谷歌地球”和“微软地图服务”都受到了《雪崩》中虚拟地球程序的影响和直接启发。
《1984》
这部小说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它反映了我们对待极权主义的态度,同时也让我们对于制度压制人性、无处不在的监控有了新的看法。奥威尔给了我们一系列新词来描述这个压迫人性的制度,如“老大哥”“101房间”“思想警察”“思想暴力”“非人”“双重思想”“记忆洞”等。难以想象,如果博客圈没有奥威尔创造的通用词汇会是什么模样。事实上,每当你套用以“-speak”结尾的一些词汇时,其实都在间接地引用奥威尔。
《弗兰肯斯坦》
该部小说由玛丽·雪莱于1817年创作,讲述了一个疯狂科学家创造了人造生物的故事。它有助于激发现实生活中的合成生物学的产生,这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以及其他创新者在实验室中创造了人造有机体,包括完整的山羊支原体。人们经常将创造合成生命称为生物学的“弗兰肯斯坦时刻”。显然,正是雪莱的这部小说带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人造生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