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冬天给人的印象仿佛永远是寒冷和严酷,但在作家的笔下,它又常常是美丽和浪漫的。
事实上,每个季节都是创作的源泉,只是在俄罗斯,冬天更能激发作家的灵感:万籁俱寂的山林中的一声鸟鸣,阳光下皑皑白雪的耀眼光芒,三驾马车疾驰而过时叮叮作响的清脆铃声,滑冰者在冰面上翩翩起舞的优雅身姿,脚步踏在台阶上发出的嘎吱声。这些都是我们在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熟悉的场景。
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体现在对冬天的热爱中:梦想,体贴,超然,存在于某种“超越”,存在于某种童话般的半睡半醒中。同时,俄罗斯人又与暴风雪和严寒等恶劣自然环境做着不懈的斗争,改变了自身的民族素养,使其更加强大和完整。
当然,因为时值圣诞节,所以冬天也是神奇故事上演的时候。
可是,弗拉基米尔刚刚出了村口来到田野上,起风了,暴风雪铺天盖地而来,他啥也看不见了。一分钟工夫,道路就盖满了雪。四周景物全都消失在昏黄的一团混沌之中,但见一片片雪花狂舞,天地浑然莫辨。弗拉基米尔发觉陷在田里,于是想再赶到路上去,但却白费劲。那匹马瞎忙一气,时而跑上雪堆,时而陷进沟壑,雪橇时时翻倒。弗拉基米尔费尽心力,但求不要迷失大方向。他觉得已经过了半个多钟头了,而他还没有到达冉得林诺村的丛林。又过了十来分钟,丛林还是看不见。弗拉基米尔驶过一片沟渠纵横的田野。暴风雪还没停,天色不开。马儿也疲倦了,身上汗流如注,虽然它不时陷进齐腰深的雪里。
——亚历山大·普希金:《暴风雪》(1830),刘文飞译
圣诞节前的最后一天过去了。一个晴朗的冬夜降临了。繁星映着眼睛。一轮明月流光溢彩地冉冉升起,照彻人家和世间善良的人们,好让大家兴高采烈地挨家挨户去唱圣诞节祝祷歌和赞颂上帝。从清早起,天气就越来越冷了;然而,四周悄然无声,人们脚上的靴子踩在冰冻的雪地上嘎吱作响,半俄里开外都听得分明。这时还没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出现在村舍的窗户跟前;只有一轮明月在俯看着家家农舍,仿佛在等待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们快到嘎吱作響的雪地上来。这时,一家房舍的烟囱里升起了一团团炊烟,像乌云似的布满天空,一个妖精跨着扫帚,随着烟雾一道腾空而起。
——尼古拉·果戈理:《圣诞节前夜》(1832),满涛译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安东·契诃夫:《凡卡》(1886),冯加译
过去了六个月,又到了四野白茫茫的冷寂的冬天。万里无云,积雪被脚踩得嘎吱响,枝头挂起粉红的霜花,苍穹忽地变得那么苍白,袅袅炊烟升到半空聚而不散,猛一开门便从门洞里涌出一团白雾,行人的脸儿因袭人的寒气成了红通通的了,冻得发抖的马儿不由扬起蹄子急遽地奔跑。正月的白昼将尽,夜晚的冷气使得凝然不动的空气更增加了几分严寒,血红的晚霞眨眼便消失了。
——伊凡·屠格涅夫:《父与子》(1862),石枕川译
她打开门。暴风雪向她迎面扑来,同她争夺着车门。她觉得很有趣。她来开门,走了出去。风仿佛就在等着她,快乐地呼啸着,想把她擒住带走,但她抓住冰冷的门柱,按住衣服,走到站台上,离开那节车厢。风在踏级上很猛烈,但在站台上被车厢挡住,变得轻微些了。她舒畅地深深吸着雪花飞舞的凛冽的空气,站在车厢旁边,环顾着站台和灯光辉煌的车站。
暴风雪从车站角落里,经过一排柱子,在火车车轮之间冲击着,咆哮着。车厢、柱子、人,凡是看得见的东西全都半边盖满了雪,而且越盖越厚。暴风雪平静了片刻,接着又更加猛烈地刮来,简直使人无法抵挡。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877),草婴译
尼基塔踏着白雪咯吱作响的一级级台阶,从台阶上往下飞跑。台阶下面放着一辆新簇簇的松木滑雪车,带着一卷已经搓好的韧皮绳子。尼基塔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细细打量着——它做得结结实实,他试了一试——它滑得轻轻快快。他把滑雪车背到背上,抓起一把小铲子,心想也许用得着它,便顺着绕花园的路,向河堤上跑去。那里矗立着一棵棵树干粗大、树冠很宽、高得几乎挨着蓝天的柳树,全身披着皑皑的一层厚厚冰霜,每一根枝条就像是用雪做成的一样。
尼基塔转向右边,朝河边走去,尽量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在大路中间,碰到还没有人走过的洁白无瑕的雪地……
恰格拉河壁陡壁陡的两岸,在这些天里,已经被风吹集了一个个毛茸茸的巨大雪堆。有些地方,雪堆以假乱真地变成了高耸河上的河岬。只要一站到这样的河岬上——它就立即嘁咔一声裂开,往下崩落,整个雪山就在雪尘飞扬而成的一片云雾里轰然倒塌下去。
——阿·托尔斯泰:《尼基塔的童年》(1920),曾思艺译
直到现在,她第二次来到户外,才仔细朝四外看了看。现在是冬天。这里是城市。已经到了晚上。
天气冷得要命,路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色的冰,仿佛碎啤酒瓶的瓶底。天冷得连呼吸都很困难。弥漫着灰霜的空气,就像拉拉围着的那条结了冰的毛围巾那样扎人,往嘴里钻,用浓密的鬃毛刺人的脸。拉拉走在空荡荡的街上,心剧烈地跳动。沿路的茶室和酒馆从门里往外冒着蒸气。从雾里不断显出过路人的冻得像香肠一样通红的面孔,还有身上挂着冰凌的马匹和毛茸茸的狗的嘴脸。房屋的窗子被厚厚的雪蒙住,仿佛刷了一道白灰;从不透明的窗玻璃后面闪现出圣诞树色彩缤纷的反光和欢乐的人的影子,就像从屋里映到幻灯前白幕布上、给街上人看的不清晰的图像。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1957),蓝英年译
事实上,每个季节都是创作的源泉,只是在俄罗斯,冬天更能激发作家的灵感:万籁俱寂的山林中的一声鸟鸣,阳光下皑皑白雪的耀眼光芒,三驾马车疾驰而过时叮叮作响的清脆铃声,滑冰者在冰面上翩翩起舞的优雅身姿,脚步踏在台阶上发出的嘎吱声。这些都是我们在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熟悉的场景。
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体现在对冬天的热爱中:梦想,体贴,超然,存在于某种“超越”,存在于某种童话般的半睡半醒中。同时,俄罗斯人又与暴风雪和严寒等恶劣自然环境做着不懈的斗争,改变了自身的民族素养,使其更加强大和完整。
当然,因为时值圣诞节,所以冬天也是神奇故事上演的时候。
可是,弗拉基米尔刚刚出了村口来到田野上,起风了,暴风雪铺天盖地而来,他啥也看不见了。一分钟工夫,道路就盖满了雪。四周景物全都消失在昏黄的一团混沌之中,但见一片片雪花狂舞,天地浑然莫辨。弗拉基米尔发觉陷在田里,于是想再赶到路上去,但却白费劲。那匹马瞎忙一气,时而跑上雪堆,时而陷进沟壑,雪橇时时翻倒。弗拉基米尔费尽心力,但求不要迷失大方向。他觉得已经过了半个多钟头了,而他还没有到达冉得林诺村的丛林。又过了十来分钟,丛林还是看不见。弗拉基米尔驶过一片沟渠纵横的田野。暴风雪还没停,天色不开。马儿也疲倦了,身上汗流如注,虽然它不时陷进齐腰深的雪里。
——亚历山大·普希金:《暴风雪》(1830),刘文飞译
圣诞节前的最后一天过去了。一个晴朗的冬夜降临了。繁星映着眼睛。一轮明月流光溢彩地冉冉升起,照彻人家和世间善良的人们,好让大家兴高采烈地挨家挨户去唱圣诞节祝祷歌和赞颂上帝。从清早起,天气就越来越冷了;然而,四周悄然无声,人们脚上的靴子踩在冰冻的雪地上嘎吱作响,半俄里开外都听得分明。这时还没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出现在村舍的窗户跟前;只有一轮明月在俯看着家家农舍,仿佛在等待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们快到嘎吱作響的雪地上来。这时,一家房舍的烟囱里升起了一团团炊烟,像乌云似的布满天空,一个妖精跨着扫帚,随着烟雾一道腾空而起。
——尼古拉·果戈理:《圣诞节前夜》(1832),满涛译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安东·契诃夫:《凡卡》(1886),冯加译
过去了六个月,又到了四野白茫茫的冷寂的冬天。万里无云,积雪被脚踩得嘎吱响,枝头挂起粉红的霜花,苍穹忽地变得那么苍白,袅袅炊烟升到半空聚而不散,猛一开门便从门洞里涌出一团白雾,行人的脸儿因袭人的寒气成了红通通的了,冻得发抖的马儿不由扬起蹄子急遽地奔跑。正月的白昼将尽,夜晚的冷气使得凝然不动的空气更增加了几分严寒,血红的晚霞眨眼便消失了。
——伊凡·屠格涅夫:《父与子》(1862),石枕川译
她打开门。暴风雪向她迎面扑来,同她争夺着车门。她觉得很有趣。她来开门,走了出去。风仿佛就在等着她,快乐地呼啸着,想把她擒住带走,但她抓住冰冷的门柱,按住衣服,走到站台上,离开那节车厢。风在踏级上很猛烈,但在站台上被车厢挡住,变得轻微些了。她舒畅地深深吸着雪花飞舞的凛冽的空气,站在车厢旁边,环顾着站台和灯光辉煌的车站。
暴风雪从车站角落里,经过一排柱子,在火车车轮之间冲击着,咆哮着。车厢、柱子、人,凡是看得见的东西全都半边盖满了雪,而且越盖越厚。暴风雪平静了片刻,接着又更加猛烈地刮来,简直使人无法抵挡。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877),草婴译
尼基塔踏着白雪咯吱作响的一级级台阶,从台阶上往下飞跑。台阶下面放着一辆新簇簇的松木滑雪车,带着一卷已经搓好的韧皮绳子。尼基塔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细细打量着——它做得结结实实,他试了一试——它滑得轻轻快快。他把滑雪车背到背上,抓起一把小铲子,心想也许用得着它,便顺着绕花园的路,向河堤上跑去。那里矗立着一棵棵树干粗大、树冠很宽、高得几乎挨着蓝天的柳树,全身披着皑皑的一层厚厚冰霜,每一根枝条就像是用雪做成的一样。
尼基塔转向右边,朝河边走去,尽量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在大路中间,碰到还没有人走过的洁白无瑕的雪地……
恰格拉河壁陡壁陡的两岸,在这些天里,已经被风吹集了一个个毛茸茸的巨大雪堆。有些地方,雪堆以假乱真地变成了高耸河上的河岬。只要一站到这样的河岬上——它就立即嘁咔一声裂开,往下崩落,整个雪山就在雪尘飞扬而成的一片云雾里轰然倒塌下去。
——阿·托尔斯泰:《尼基塔的童年》(1920),曾思艺译
直到现在,她第二次来到户外,才仔细朝四外看了看。现在是冬天。这里是城市。已经到了晚上。
天气冷得要命,路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色的冰,仿佛碎啤酒瓶的瓶底。天冷得连呼吸都很困难。弥漫着灰霜的空气,就像拉拉围着的那条结了冰的毛围巾那样扎人,往嘴里钻,用浓密的鬃毛刺人的脸。拉拉走在空荡荡的街上,心剧烈地跳动。沿路的茶室和酒馆从门里往外冒着蒸气。从雾里不断显出过路人的冻得像香肠一样通红的面孔,还有身上挂着冰凌的马匹和毛茸茸的狗的嘴脸。房屋的窗子被厚厚的雪蒙住,仿佛刷了一道白灰;从不透明的窗玻璃后面闪现出圣诞树色彩缤纷的反光和欢乐的人的影子,就像从屋里映到幻灯前白幕布上、给街上人看的不清晰的图像。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1957),蓝英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