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会造成地基土体扰动,由此产生的土体刚度退化会影响地基土体的振动响应。为考虑近场施工扰动对后期隧道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静力有限元和2.5维动力有限元联合的求解方法。首先,基于饱和土的波动方程,推导了以土骨架位移u和孔隙水压力p表示的u-p格式的饱和土2.5维有限元表达式,结合拉伸函数构建完美匹配层边界,建立u-p格式下饱和地基下的2.5维有限元-完美匹配层动力模型。其次,采
【基金项目】
: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ZR14599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会造成地基土体扰动,由此产生的土体刚度退化会影响地基土体的振动响应。为考虑近场施工扰动对后期隧道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静力有限元和2.5维动力有限元联合的求解方法。首先,基于饱和土的波动方程,推导了以土骨架位移u和孔隙水压力p表示的u-p格式的饱和土2.5维有限元表达式,结合拉伸函数构建完美匹配层边界,建立u-p格式下饱和地基下的2.5维有限元-完美匹配层动力模型。其次,采用静力有限元模拟隧道施工,确定由于盾构隧道施工扰动引起的地基土体剪切刚度退化值。最后,将退化的土体剪切刚度代入2.5维动力模型,实现施工扰动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基于该方法,探讨不同地基土体和隧道形状时盾构隧道开挖施工对地表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施工会增大地表土体的竖向振动位移,距离隧道越近,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竖向位移增量越大,最大值出现在隧道中心线处;圆形和矩形隧道下的振动响应小于椭圆形隧道。
其他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其实也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颜色词作为基本范畴词,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频率高且文化语义较为丰富。在对泰汉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颜色词及相关隐喻含义的使用依然存在偏误。文章拟通过对汉语颜色词知识结构、隐喻含义、思维方式等角度进行梳理,通过与泰语颜色词的对比,总结二者差异并对汉语大纲、综合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颜色词以
“当然”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而目的语学习者在使用中出现的偏误却较多。目前,学界对“当然”的研究多从本体角度出发,或是纵向研究它的成词过程,或是横向进行相近词语的比较,有的则是对其语篇功能的研究,但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研究的还不够。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语料库以副词“当然”在《发展汉语》初级系列教材所涉及的用法为基础进行写作,全
寒暄语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在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节话语气氛、保持社会关系中也发挥着独特效果。寒暄语在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就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增添了学习的难度,影响学习者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效果。本文对汉语寒暄语进行研究,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寒暄语的兴趣和动力,加深他们
汉语志愿者赴任海外,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是机遇更是挑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顺利开展汉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赴泰志愿者跨文化语言交际案例,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和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后期志愿者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本文调查了2019年赴泰国巴真北柳片区任教的40名汉语志愿者,通过访谈的形式收集到25个跨文化冲突相关案例。我们在深入了解201
分析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对S职业学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认同、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基于S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从明确培养目标、注重思想引领、完善教师队伍、改革考核制度、加强学科融合、涵养职业匠心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在语言学研究中,重叠形式是一种具有代表性、较为常见的语法手段,人们对重叠这一语言现象的关注多集中在动词、形容词、名词和量词等这一些词类上,而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副词也存在重叠的现象。副词作为现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词类,在词汇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词类,更是在进行虚词教学时的一个难点,而这类重叠形式的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在该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现代汉语中,“住”是常用的动词之一,也是典型的结果补语之一,这两种用法在日常交际中都有很高的使用率。作为补语跟在不同动词后的“住”在句中具有不同的语义,这一特点对汉语学习者在习得语义系统较为复杂的“V住”时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偏误。因此,“V住”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实用且重要的知识点之一,研究清楚其语义系统,总结规律,对于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尤为重要。本文以
“好”是现代汉语常用词之一,它与动词“V”、助词“了”组成的“V好+了”结构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是极为常见的,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点。现有研究中,关于“V好+了”结构的语义类型主要有完成、完善和结果三种,本文在此基础上加入了“V好+了”表状态的情况,并对这四种语义类型的异同进行总结,分析其动词的语义特征及补语“好”的语义指向,认为不同语义类型的“V好+了”,其动词的特征存在差异,但都具有[
“起来”附于谓词性词语后充当补语时被称为趋向补语。相较于其他趋向补语而言,其语义更加复杂,引申义虚化程度更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难点。“起来”常与动词相结合,构成动趋式“V起来”结构,且该结构的教学贯穿于学习者汉语习得过程的始终。对于泰国留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母语系统中也有相似的连动结构,但该结构与动趋式“V起来”在语义表达、带宾句式及否定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动趋式“V起来”也是
方位词“下”在现代汉语中比较重要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目的语学习者在习得方位词“下”的基本义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由于方位词“下”复杂的隐喻义,学习者在使用汉语方位词“下”时常常会产生各种偏误。本文选取方位词“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图式分析方位词“下”的语义特征,从可视的空间意象图式延伸到隐喻范畴。然后分析方位词“下”的惯用搭配,其主要分为“(在)+N/NP+下”和“N/NP+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