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成为了必要,各高校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得非专业类的计算机教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教学?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人性化” 教学模式 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素质方面的教学。我校作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校专门开设了一门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代学生的特点也不一样,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和个性张扬的冲击下,越来越不能适应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观点,融入到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中,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对如何突出“人性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阐述。
一、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个人的知识经验、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展示,重视学生对自己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的模仿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所谓教书育人,其目的是在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更能有效地达到育人的效果,培养创造型人材,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的育人目的。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不再是被动受教的群体,而是积极主动的认识和评价对象的群体。育人,就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避免教师讲多少学生会多少,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自己去学、去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最后达到意义的建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根据情况采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
二、引导教学生活化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有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安排。以目前的教学安排来看,课堂教学适中,实验教学不足,加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不会利用课余时间上机操作练习,导致学生理论性不强、操作性差,理论和实践得不到有机的结合,更不能有效地完成书本以外知识内容。
“教学生活化”源于杜威1897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该理论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联系,关注生活对教育的影响。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发展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学生活化”是以生活为中心、日常教育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教学链条,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象。不难理解,有些学生在不懂电脑,不懂网络,也没有人教的情况下,能够熟练地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很快地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并乐在其中。
三、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的课程,所用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计算机基础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基础等共十个部分。该课程授课课时少,通常情况是在第一学年开设,每周2—4个课时,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内,要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因此,结合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是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比较、专业需求分析,对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教材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而与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则重点讲解和反复训练。例如国贸专业(经济方向),学生在工作中使用Excel、数据库较多,而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知识基本用不上。结合专业的实际需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知识简单讲解,留给学生自学,对Excel、数据库重点讲解,利用多余的课时作为学生的上机实践课,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一味地灌输理论会使整个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疲于教学,学生厌学,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采用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Excel教学中,展示一份成形的公司预算表,然后将制作过程依依演示,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学以致用。在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教学都是采用图片方式讲解,给学生留下很模糊的概念。而教师运用计算机硬件作实物演示,适当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教会他们如何安装硬件,如何维护硬件,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才是学生想要的。
总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好地适合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永远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樊子牛,何英.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教育科学,2009-01.
[2]周建新.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陕西教育,2009-06.
[3]孙珊珊.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生活化”初探.职业与教育,2009-01.
[4]杜永平.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初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7.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人性化” 教学模式 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素质方面的教学。我校作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校专门开设了一门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代学生的特点也不一样,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和个性张扬的冲击下,越来越不能适应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观点,融入到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中,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对如何突出“人性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阐述。
一、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个人的知识经验、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展示,重视学生对自己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的模仿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所谓教书育人,其目的是在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更能有效地达到育人的效果,培养创造型人材,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的育人目的。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不再是被动受教的群体,而是积极主动的认识和评价对象的群体。育人,就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避免教师讲多少学生会多少,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自己去学、去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最后达到意义的建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根据情况采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
二、引导教学生活化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有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安排。以目前的教学安排来看,课堂教学适中,实验教学不足,加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不会利用课余时间上机操作练习,导致学生理论性不强、操作性差,理论和实践得不到有机的结合,更不能有效地完成书本以外知识内容。
“教学生活化”源于杜威1897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该理论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联系,关注生活对教育的影响。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发展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学生活化”是以生活为中心、日常教育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教学链条,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象。不难理解,有些学生在不懂电脑,不懂网络,也没有人教的情况下,能够熟练地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很快地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并乐在其中。
三、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的课程,所用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计算机基础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基础等共十个部分。该课程授课课时少,通常情况是在第一学年开设,每周2—4个课时,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内,要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因此,结合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是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比较、专业需求分析,对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教材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而与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则重点讲解和反复训练。例如国贸专业(经济方向),学生在工作中使用Excel、数据库较多,而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知识基本用不上。结合专业的实际需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知识简单讲解,留给学生自学,对Excel、数据库重点讲解,利用多余的课时作为学生的上机实践课,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一味地灌输理论会使整个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疲于教学,学生厌学,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采用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Excel教学中,展示一份成形的公司预算表,然后将制作过程依依演示,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学以致用。在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教学都是采用图片方式讲解,给学生留下很模糊的概念。而教师运用计算机硬件作实物演示,适当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教会他们如何安装硬件,如何维护硬件,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才是学生想要的。
总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好地适合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永远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樊子牛,何英.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教育科学,2009-01.
[2]周建新.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陕西教育,2009-06.
[3]孙珊珊.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生活化”初探.职业与教育,2009-01.
[4]杜永平.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初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