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海战中日本倾全国之力和中国的北洋舰队打了一仗,对双方的影响都很深远。日本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得到大量的赔款和割地,同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实际上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甲午战争给中日两国都带来极大影响,对中国而言无疑影响是负面的;对日本来讲虽然表面上是获利者,但是也有损失,所以甲午战争对日本近代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这次战争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天皇政权的对外扩张意识。不仅“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政府意识到依靠武力瓜分殖民地已成为世界潮流,而且从战争中获得的丰厚战利品也使之更热衷于扩军备战及对外侵略。其次,甲午战争为日本形成发动全面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体制奠定了基础。战争爆发后,议员们纷纷向天皇和专制政府宣誓效忠,从而使政府得以自由地决定临时军费通过了特别会计法,并为支付巨额的军费募集公债。战后,政府提出的扩军计划顺利得到议会的赞成,而且议会与政府的部分权力也因战争的胜利逐渐为独立于政权之外的军部政治所夺。例如1895年实施台湾总督武官制,1900年进一步发展为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即规定内阁成员的陆海军大臣必须是现役大将或中将。
另外,甲午战争使帝国主义思潮成为支配日本社会舆论的主旋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富苏峰的“大日本扩张论”和高山樗牛的“日本主义”。这两种观点均主张日本应对外侵略,扩张殖民地。
这场战争也将日本人历来对中国人的意识扭转了180度。在此之前,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人学汉字,写汉文,模仿中国各种文化传统,凡外国过来的新鲜玩意儿都加个“唐”字,以示先进文明。忽然一夜之间,他们发现心目中神圣的尊师竟然不堪一击,惊讶之余狮子大开口,从此拉开了对中国侵略的序幕。
尽管在明治维新后的数十年间,日本已逐渐摆脱了往日对中国的敬畏,但还没有露骨地表现出来。当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国内迅速弥漫起一种自大而又鄙视中国的风气。当时日本的各大报刊纷纷主张通过这次战争进一步征服中国,由天皇来统治中国。《时事新报》刊登社论说“日本开战是为了文明开化的进步”,内村鉴三甚至以英语发表论文说“中国是进步的大敌”,这样一来,在日本的一般国民中就产生了“战争有理,蔑视中国”的心理,为日本全面侵略打下了民意基础。就连日本小孩都唱起“支那佬,拖辫子,打败仗,逃跑了,躲进山里不敢出来”这样轻侮清朝人的歌谣。另据记载,当时许多日本人甚至公然以“豕尾奴”之类的字眼直接辱骂首批清朝留学生,使后者因无法忍受此种侮辱而愤然归国。
1874年5月,日本政府借口三年前琉球船民因风漂至台湾而被当地居民杀害的事件,派军队在台湾登陆,结果遭到抗击,中国清政府也准备派军队前往参战。进退两难的日本被迫求和,大久保利通亲自来华谈判,并利用清政府急于求和的心态,以“抚恤”的名义得到50万两白银的赔偿,结果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1879年,明治政府派军队到琉球,强制性地将1872年设置的琉球藩改为冲绳县,此举遭到清朝的抗议。1894年春,朝鲜南部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其口号为“消灭权贵”“逐倭灭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决定请求清政府出兵“代为征讨”。得知清朝出兵后,日本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出了大批军队到朝鲜首都京城,名为“警卫使馆”。但此时朝鲜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于是,清政府驻朝鲜代表袁世凯与日本驻朝公使达成口头协议,停止增兵,并逐步撤出各自的军队。日本政府却蓄意挑起战端,不断增加在朝鲜的兵力,同时指示其公使“促成日中冲突卜为今日只急务。为断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同年6月,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提出改革朝鲜内政方案,遭到拒绝后又向清政府连续提出两次“绝交书”。7月23日,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扶持傀儡政权,迫令其“请求”日本军队驱逐在朝鲜的清朝军队。
7月25日,日本军舰在靠近朝鲜的丰岛海面袭击清朝军舰,并击沉清政府运兵船高升号,800余名将士牺牲。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日本侵朝军队已达5万,并很快占领平壤,清军退至中国境内。9月17日,双方舰队在黄海激战,清朝的北洋舰队被击溃。10月25日,日本军队兵分两路进攻中国大陆,迅速占领辽东半岛及大连、旅顺,并在旅顺进行大屠杀,导致全城人员所剩无几。1895年1月,日军进攻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将北洋舰队全歼在海港内。3月,日军在辽东不断加强攻势,清朝军队连连败北,日军逼近山海关,清朝政府决意求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日本山口县马关(原下关)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谈判,在日方的高压威胁下,被迫在4月17日签订了极为屈辱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清朝承认朝鲜独立,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城市以及长江、吴淞江航运线,日本人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产品,运销内地只交纳进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早就对中国东北地区抱有野心的俄国极力反对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因而伙同德国、法国进行干预,结果日本不得不接受三国的“劝告”,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另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马关条约》令日本野心膨胀。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台湾、澎湖列岛,而且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另外还有从清朝缴获的舰艇等战利品价值近1亿日元。要知道,当时日本每年国库总收入仅为8000万元,单是来自清朝的赔款即相当于日本4年多的财政总收入。面对这样一大笔“意外之财”,日本当年几乎是举国惊喜。时任外务大臣的陆奥宗光曾高兴地说:“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利用清政府支付的巨额赔款,日本一跃而成为强国,更将其中一亿多元直接用于陆海军备扩张,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实力。尤为重要的是,日本通过强占台湾,极大地刺激了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自此,日本迅速走上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责编 庞丹丹)
首先,这次战争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天皇政权的对外扩张意识。不仅“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政府意识到依靠武力瓜分殖民地已成为世界潮流,而且从战争中获得的丰厚战利品也使之更热衷于扩军备战及对外侵略。其次,甲午战争为日本形成发动全面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体制奠定了基础。战争爆发后,议员们纷纷向天皇和专制政府宣誓效忠,从而使政府得以自由地决定临时军费通过了特别会计法,并为支付巨额的军费募集公债。战后,政府提出的扩军计划顺利得到议会的赞成,而且议会与政府的部分权力也因战争的胜利逐渐为独立于政权之外的军部政治所夺。例如1895年实施台湾总督武官制,1900年进一步发展为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即规定内阁成员的陆海军大臣必须是现役大将或中将。
另外,甲午战争使帝国主义思潮成为支配日本社会舆论的主旋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富苏峰的“大日本扩张论”和高山樗牛的“日本主义”。这两种观点均主张日本应对外侵略,扩张殖民地。
这场战争也将日本人历来对中国人的意识扭转了180度。在此之前,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人学汉字,写汉文,模仿中国各种文化传统,凡外国过来的新鲜玩意儿都加个“唐”字,以示先进文明。忽然一夜之间,他们发现心目中神圣的尊师竟然不堪一击,惊讶之余狮子大开口,从此拉开了对中国侵略的序幕。
尽管在明治维新后的数十年间,日本已逐渐摆脱了往日对中国的敬畏,但还没有露骨地表现出来。当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国内迅速弥漫起一种自大而又鄙视中国的风气。当时日本的各大报刊纷纷主张通过这次战争进一步征服中国,由天皇来统治中国。《时事新报》刊登社论说“日本开战是为了文明开化的进步”,内村鉴三甚至以英语发表论文说“中国是进步的大敌”,这样一来,在日本的一般国民中就产生了“战争有理,蔑视中国”的心理,为日本全面侵略打下了民意基础。就连日本小孩都唱起“支那佬,拖辫子,打败仗,逃跑了,躲进山里不敢出来”这样轻侮清朝人的歌谣。另据记载,当时许多日本人甚至公然以“豕尾奴”之类的字眼直接辱骂首批清朝留学生,使后者因无法忍受此种侮辱而愤然归国。
1874年5月,日本政府借口三年前琉球船民因风漂至台湾而被当地居民杀害的事件,派军队在台湾登陆,结果遭到抗击,中国清政府也准备派军队前往参战。进退两难的日本被迫求和,大久保利通亲自来华谈判,并利用清政府急于求和的心态,以“抚恤”的名义得到50万两白银的赔偿,结果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1879年,明治政府派军队到琉球,强制性地将1872年设置的琉球藩改为冲绳县,此举遭到清朝的抗议。1894年春,朝鲜南部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其口号为“消灭权贵”“逐倭灭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决定请求清政府出兵“代为征讨”。得知清朝出兵后,日本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出了大批军队到朝鲜首都京城,名为“警卫使馆”。但此时朝鲜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于是,清政府驻朝鲜代表袁世凯与日本驻朝公使达成口头协议,停止增兵,并逐步撤出各自的军队。日本政府却蓄意挑起战端,不断增加在朝鲜的兵力,同时指示其公使“促成日中冲突卜为今日只急务。为断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同年6月,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提出改革朝鲜内政方案,遭到拒绝后又向清政府连续提出两次“绝交书”。7月23日,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扶持傀儡政权,迫令其“请求”日本军队驱逐在朝鲜的清朝军队。
7月25日,日本军舰在靠近朝鲜的丰岛海面袭击清朝军舰,并击沉清政府运兵船高升号,800余名将士牺牲。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日本侵朝军队已达5万,并很快占领平壤,清军退至中国境内。9月17日,双方舰队在黄海激战,清朝的北洋舰队被击溃。10月25日,日本军队兵分两路进攻中国大陆,迅速占领辽东半岛及大连、旅顺,并在旅顺进行大屠杀,导致全城人员所剩无几。1895年1月,日军进攻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将北洋舰队全歼在海港内。3月,日军在辽东不断加强攻势,清朝军队连连败北,日军逼近山海关,清朝政府决意求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日本山口县马关(原下关)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谈判,在日方的高压威胁下,被迫在4月17日签订了极为屈辱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清朝承认朝鲜独立,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城市以及长江、吴淞江航运线,日本人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产品,运销内地只交纳进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早就对中国东北地区抱有野心的俄国极力反对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因而伙同德国、法国进行干预,结果日本不得不接受三国的“劝告”,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另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马关条约》令日本野心膨胀。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台湾、澎湖列岛,而且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另外还有从清朝缴获的舰艇等战利品价值近1亿日元。要知道,当时日本每年国库总收入仅为8000万元,单是来自清朝的赔款即相当于日本4年多的财政总收入。面对这样一大笔“意外之财”,日本当年几乎是举国惊喜。时任外务大臣的陆奥宗光曾高兴地说:“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利用清政府支付的巨额赔款,日本一跃而成为强国,更将其中一亿多元直接用于陆海军备扩张,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实力。尤为重要的是,日本通过强占台湾,极大地刺激了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自此,日本迅速走上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