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以就教于行家。
一、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对自我的本事、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我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梦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我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我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我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梦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我过不去;结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我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積极开展谈心开导学生
中学生对青春充满困惑、好奇,对人生充满问题,但他们又会遇到不知向谁提问、叙说。告诉朋友,但怕朋友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父母,又怕父母不理解,搁在心头,又觉得是个沉重的包袱。教师,应当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和长辈,能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以诚求诚,以老师的责任心和诚心来求得学生的坦诚相待。如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她(他)的心理活动,了解她(他)的待人接物的原则;鼓励学生写日记或他周记,告诉我们他们烦恼和困惑,从而使我们老师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我们明白了学生的个性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样也就能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卸下他们的心理包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辅导途径
第一,团体辅导,即以班级为实施单位,以学生心理现状为前提,针对共性问题开展辅导活动。由老师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打开内心世界,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此外,还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第二,小组辅导。就是将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探讨共同的问题。小组辅导形式要灵活,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便于学生参与,利于发挥主题教育的作用。第三,个别辅导。一是本身针对有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与其交流。这种情况下,自己要把辅导矫正的目的隐蔽起来,借助于一件事、一个话题,达到辅导矫正其不良心理的目的。否则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谈话的内容,不仅不利于学生矫正不良心理,反而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二是学生主动约见教师寻求帮助。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问题展开辅导。
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早恋问题对部分学生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面对学生的早恋困扰,教师和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早恋问题,并且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用全新的恋爱观和性爱观对学生进行性知识和道德教育。
五、重视家校教育有机结合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二是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三是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四是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五是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最后,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第三,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第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师,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一、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对自我的本事、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我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梦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我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我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我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梦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我过不去;结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我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積极开展谈心开导学生
中学生对青春充满困惑、好奇,对人生充满问题,但他们又会遇到不知向谁提问、叙说。告诉朋友,但怕朋友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父母,又怕父母不理解,搁在心头,又觉得是个沉重的包袱。教师,应当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和长辈,能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以诚求诚,以老师的责任心和诚心来求得学生的坦诚相待。如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她(他)的心理活动,了解她(他)的待人接物的原则;鼓励学生写日记或他周记,告诉我们他们烦恼和困惑,从而使我们老师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我们明白了学生的个性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样也就能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卸下他们的心理包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辅导途径
第一,团体辅导,即以班级为实施单位,以学生心理现状为前提,针对共性问题开展辅导活动。由老师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打开内心世界,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此外,还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第二,小组辅导。就是将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探讨共同的问题。小组辅导形式要灵活,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便于学生参与,利于发挥主题教育的作用。第三,个别辅导。一是本身针对有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与其交流。这种情况下,自己要把辅导矫正的目的隐蔽起来,借助于一件事、一个话题,达到辅导矫正其不良心理的目的。否则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谈话的内容,不仅不利于学生矫正不良心理,反而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二是学生主动约见教师寻求帮助。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问题展开辅导。
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早恋问题对部分学生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面对学生的早恋困扰,教师和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早恋问题,并且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用全新的恋爱观和性爱观对学生进行性知识和道德教育。
五、重视家校教育有机结合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二是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三是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四是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五是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最后,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第三,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第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师,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