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澳大利亚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为主,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向导,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角。澳洲的课堂教学环境相对比较随意、宽松,教师没有着装要求;没有仪态要求;没有必须高高站在黑板面前的要求,整个气氛很随意,完全没有国内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教师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和学生完全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教师不需要组织课堂、管理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相对自由,不受约束,可以随意进出教室,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之讨论问题。这种宽松环境的有利之处是: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放飞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在教师的带领下翱翔。能够鼓励和培养学生在学术上的自主创新和生活中的个性。我个人认为,也许它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对学习认真的同学,这种方式给予了他们很好的平台,使他们思维活跃,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努力学习,对不理解的问题,及时提出疑问,得到解答,会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而其弊端是分散教师上课的注意力,影响上课质量及连续性。对学习不太积极主动的学生,没有约束,他们到教室的目的仅仅是为出现而出现,而不是学习。于是乎,这样的平台变成了他们私下聊天,游戏的理由。因此上课环境宽松的尺度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同时,对教师的个人魅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若不能吸引学生,轻则整节课流于形式,浪费时间。重则收到投诉,学生流失,以致教师无课可上。
另一方面,澳洲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每次课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国内教材显得内容太多。这使得初次接触教材的我极为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整本教材无法在规定的一年时间内弄通弄透。而澳洲又不存在补课一说,更不可能挪用音、体、美等所谓的副科来进行数学教学。加之澳洲本土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极差,甚至家长的计算能力也有限,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因此,每周五节的数学课,相对于其它科目而言,已显示出澳洲政府对数学教学的重视性,但在我看来,还是远远不够。对于其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材,甚为担心。
事实证明,我的忧虑是多余的。澳洲自有解决方案。即使是基础版教材(Specialist Mathematics),面对难度不大,但内容覆盖面广的境地,教师的有效上课时长也只有十几分钟。通过简单介绍内容并针对一个练习详尽解答之后,剩余大部分时间便由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这时,便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成绩好的学生迅速完成之后,或是睡觉,或是玩游戏;而基础差的学生几乎不会做。这时,他们需要请教同学或是选择放弃。那么放弃之后又如何呢?别担心!澳洲的班级教学有集中制与小班教学之分。即类似国内的快慢班。成绩中等的学生上中班,通过努力或许可以进入快班;快班的学生当然不满足于基础版教材,因此在10年级之后,他们可以选择难度加大的Mathematical Methods版本,或是更难的Further Mathematics版本,以应对之后的高考。而在此之前,若是小班教学无法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通常会选择课外辅导。在澳洲,优生参加名校名师的课外辅导班极为正常;极为普遍。而那些即使在慢班也仍感吃力的学生,便会拖着日子,熬到10年级,之后,便可彻底不学数学这门课而选修其它课程。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可能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是一刀切。此时,也许会有人好奇,在这种方式下,慢班的学生岂不是年年数学成绩要挂科啊?其实不然。学生最后的成绩不仅仅和期末考试密切相关,而且与平时学习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更有甚者,若是平时成绩良好,即使没有通过期末考试,或是因故不能参加考试,最终的评定也可能是合格的,甚至可能还会得到一个比较高的级别。而学生平时作业的成绩每次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课堂汇报、阐述的作业形式,并且都有详细的记录;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评价体系,我个人认为也值得学习和借鉴,并加以推广。
我曾经也尝试过课堂汇报作业替代期末考试的探索,但因为是以个人为单位,耗时太多操作难度太大,而不得不半途而废。澳洲的小组研究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一种新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小组研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很好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理解、使用知识的自信力,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完成了学习知识,从自学到深入讨论,再到创新认识、实践的良性循环过程,这对激发学生使用已学知识进行不断创新的潜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恰恰是中国初等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是在小组探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更多的研究,如何让小组研究的问题和上课内容更好的结合起来?如何让同学们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另一方面,澳洲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每次课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国内教材显得内容太多。这使得初次接触教材的我极为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整本教材无法在规定的一年时间内弄通弄透。而澳洲又不存在补课一说,更不可能挪用音、体、美等所谓的副科来进行数学教学。加之澳洲本土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极差,甚至家长的计算能力也有限,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因此,每周五节的数学课,相对于其它科目而言,已显示出澳洲政府对数学教学的重视性,但在我看来,还是远远不够。对于其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材,甚为担心。
事实证明,我的忧虑是多余的。澳洲自有解决方案。即使是基础版教材(Specialist Mathematics),面对难度不大,但内容覆盖面广的境地,教师的有效上课时长也只有十几分钟。通过简单介绍内容并针对一个练习详尽解答之后,剩余大部分时间便由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这时,便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成绩好的学生迅速完成之后,或是睡觉,或是玩游戏;而基础差的学生几乎不会做。这时,他们需要请教同学或是选择放弃。那么放弃之后又如何呢?别担心!澳洲的班级教学有集中制与小班教学之分。即类似国内的快慢班。成绩中等的学生上中班,通过努力或许可以进入快班;快班的学生当然不满足于基础版教材,因此在10年级之后,他们可以选择难度加大的Mathematical Methods版本,或是更难的Further Mathematics版本,以应对之后的高考。而在此之前,若是小班教学无法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通常会选择课外辅导。在澳洲,优生参加名校名师的课外辅导班极为正常;极为普遍。而那些即使在慢班也仍感吃力的学生,便会拖着日子,熬到10年级,之后,便可彻底不学数学这门课而选修其它课程。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可能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是一刀切。此时,也许会有人好奇,在这种方式下,慢班的学生岂不是年年数学成绩要挂科啊?其实不然。学生最后的成绩不仅仅和期末考试密切相关,而且与平时学习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更有甚者,若是平时成绩良好,即使没有通过期末考试,或是因故不能参加考试,最终的评定也可能是合格的,甚至可能还会得到一个比较高的级别。而学生平时作业的成绩每次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课堂汇报、阐述的作业形式,并且都有详细的记录;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评价体系,我个人认为也值得学习和借鉴,并加以推广。
我曾经也尝试过课堂汇报作业替代期末考试的探索,但因为是以个人为单位,耗时太多操作难度太大,而不得不半途而废。澳洲的小组研究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一种新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小组研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很好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理解、使用知识的自信力,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完成了学习知识,从自学到深入讨论,再到创新认识、实践的良性循环过程,这对激发学生使用已学知识进行不断创新的潜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恰恰是中国初等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是在小组探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更多的研究,如何让小组研究的问题和上课内容更好的结合起来?如何让同学们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