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胎时代的家校合作应该如何开展?切不可忽略那些令家长朋友头疼的事情!
最近一两年,生二胎好像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当问及主要原因时,大多数父母会说:为了给孩子一个亲密同伴,现在的孩子太孤单了,平时也没有兄弟姐妹的照应。
大孩孤单不假,但他们的孤单真的来自于缺少兄弟姐妹么?我认为并不见得。其实,很多家庭生了二胎后,大孩与二孩的相处并不和谐,或说不能相互吸引,反而矛盾重重。那么,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哪?或许在于很多父母总是习惯性地要求大孩礼让二孩,以及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陪伴。而在大孩的认知世界里,对错和公平与否才是衡量的标准,不能单单因为年龄大小而礼让。
说到底,孩子不稀罕兄弟姐妹的陪伴,他们渴望的是父母基于欣赏与理解层面而萌发的关爱。面对孩子,真正焦虑的往往是父母,毕竟太多的父母并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懂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陪伴孩子,或说不懂哪些言行才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且能被孩子接受的。
由于很多父母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贴近自己孩子成长特性的家庭教育理念,故容易随着国家政策或所谓的“专家观点”发生改变。现在的父母不仅缺少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还缺少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父母”的认知和觉悟。于是,从家庭教育携手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同行们应该为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一是多为家长朋友推荐符合其孩子年龄的家庭教育书籍。例如,向小学生家长推荐刘称莲《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引导他们初步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他们就可以及早地进行心理预设,不至于被自己的孩子打一个“措手不及”。
二是让家长朋友明白“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不能复制其他孩子所谓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这一点被很多家长所忽视,要知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性,父母的知识水平、人格特点乃至孩子的个性、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适合别人的东西,不见得也适合自己,谁也不应该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制造成长伪动力。
三是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家长朋友提建议。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对待,作为老师,在与家长沟通孩子问题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最好做出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这样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借鉴或思考的平台。
四是让家长朋友明白“不管生几个孩子,不因年龄大小,而应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的分配爱与陪伴”。正如我在前面所说,来自父母的不公平或偏爱是很多孩子深切厌恶的。作为父母,在介入孩子之间的纷争时,不能用和稀泥的办法,也不能用“大的让小的”这种处理办法。作为父母,就应该根据事实做出相应惩戒,以及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做出了不公平判断。即便有所偏颇,也不能表现得过于明显。我建议父母以单独谈话的方式讲道理,这样反而能让孩子接受,也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
最近一两年,生二胎好像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当问及主要原因时,大多数父母会说:为了给孩子一个亲密同伴,现在的孩子太孤单了,平时也没有兄弟姐妹的照应。
大孩孤单不假,但他们的孤单真的来自于缺少兄弟姐妹么?我认为并不见得。其实,很多家庭生了二胎后,大孩与二孩的相处并不和谐,或说不能相互吸引,反而矛盾重重。那么,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哪?或许在于很多父母总是习惯性地要求大孩礼让二孩,以及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陪伴。而在大孩的认知世界里,对错和公平与否才是衡量的标准,不能单单因为年龄大小而礼让。
说到底,孩子不稀罕兄弟姐妹的陪伴,他们渴望的是父母基于欣赏与理解层面而萌发的关爱。面对孩子,真正焦虑的往往是父母,毕竟太多的父母并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懂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陪伴孩子,或说不懂哪些言行才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且能被孩子接受的。
由于很多父母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贴近自己孩子成长特性的家庭教育理念,故容易随着国家政策或所谓的“专家观点”发生改变。现在的父母不仅缺少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还缺少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父母”的认知和觉悟。于是,从家庭教育携手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同行们应该为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一是多为家长朋友推荐符合其孩子年龄的家庭教育书籍。例如,向小学生家长推荐刘称莲《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引导他们初步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他们就可以及早地进行心理预设,不至于被自己的孩子打一个“措手不及”。
二是让家长朋友明白“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不能复制其他孩子所谓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这一点被很多家长所忽视,要知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性,父母的知识水平、人格特点乃至孩子的个性、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适合别人的东西,不见得也适合自己,谁也不应该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制造成长伪动力。
三是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家长朋友提建议。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对待,作为老师,在与家长沟通孩子问题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最好做出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这样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借鉴或思考的平台。
四是让家长朋友明白“不管生几个孩子,不因年龄大小,而应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的分配爱与陪伴”。正如我在前面所说,来自父母的不公平或偏爱是很多孩子深切厌恶的。作为父母,在介入孩子之间的纷争时,不能用和稀泥的办法,也不能用“大的让小的”这种处理办法。作为父母,就应该根据事实做出相应惩戒,以及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做出了不公平判断。即便有所偏颇,也不能表现得过于明显。我建议父母以单独谈话的方式讲道理,这样反而能让孩子接受,也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