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语言建构的常用方式,化用是对现成话语的转化运用。从化用的“引言”“变言”“重言”“缩扩”的常见表达策略入手,可将其分为“引言化用”“变言化用”“重言化用”与“缩扩化用”等几种类型。每一类化用借助相应的语言操作方法来完成。
关键词 化用;表达策略;语言操作方法;例说
作为语言建构的常用方式,化用是对现成话语的转化运用。原有话语叫“原语”,转化运用之后的话语叫“化语”。化用可以保留原“意”转化其“材”“言”运用,也可以保留原“材”转化其“意”“言”运用,或者保留原“言”转化其“意”运用。化用借助“引言”“变言”“重言”“缩扩”等表达策略及各自语言操作方法将“原语”转化为“化语”。相应的,这些化用分别称之为“引言化用”“变言化用”“重言化用”与“缩扩化用”。下面分别就每一种化用策略与相应化用类型试加以举例说明。
一、“引言”与“引言化用”
“引言”即在特定语境中完整地引用原语并转化原意。运用“引言”策略而形成的化用叫“引言化用”。“引言化用”通过比喻、引申等方法顺应原意以形成新意。此类化用原语即化语,且都属于转意化用。
比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由表达一个姑娘对她的爱人的思念转而比喻欲建立功业者对贤才的思念。再如,用“蕊寒香冷蝶难来”比喻某类学校招生困难的现状;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喻在文学欣赏中渗透美学教育的作用;用“春风得意马蹄疾,无可奈何花落去”比喻两代足坛明星的盛衰。而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由兴亡盛衰变化带来的离情别恨引申到国民党黑暗残酷的反动统治带来的痛苦。
二、“变言”与“变言化用”
“变言”即在原语表达基础上借助增、删、换、调、合等的语言操作方法转化表达。运用“变言”策略形成的化用叫“变言化用”。
1.增
有内增,外增(前增、后增、前后增)。其中,外增化用也可叫引用。
(1)内增
萧萧马鸣(《诗经·小雅·车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这里化语增加修饰语“班”字(杜预注:“班:别也”),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琵琶行》)这里,化语句内增“朝”“秋”二字,变成春江花朝、秋江月夜二个美好的画面。
(2)外增
外增-前增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而今劳燕临歧路,肠断江东日暮云。(郁达夫《毁家诗纪》)
外增-后增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刘辰翁《宝鼎现·春月》)
外增-前后增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游园·惊梦》)→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王士祯《秦淮杂诗》)
2.删
有内删、外删(前删、后删)等。
(1)内删 相如引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史记·偏颇蔺相如列传》)→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里,化语删去“上”字,更加简洁有力。
(2)外删 外删-前删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叶梦得《水调歌头》)
外删-后删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高》)→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苏轼《满江红》)
3.换
“换”多用相同词性或语法作用的词语更换大致位置上的词语。常见被更换词语分别用其同近义词、异义词更换。
(1)同近义替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言语》)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名词或名词性主语的同近义替换。后者中“天涯”换“万里”,同样表达了相互之间不受空间阻隔的深厚永恒的友谊。“若”换“犹”,属于动词的替换。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杜甫《子夜四时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是动词替换,化语由写闺怨转而写羁旅思乡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陈小奇(《涛声依旧》)这里化语意境基本不变,但用“霜千年”(“总是千年的风霜”)替换“霜满天”。原语说寒霜笼罩天地之间,强调空间之广;化语说风霜千年,强调时间之久。原语重当下感受,化语穿越时空,强调愁思乃古今共有,情感更厚重、深沉、浓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季羡林《留德十年》)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毛泽东《七绝·贾谊》)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唐代严恽《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此三例是修饰语的更换。前例“亿”换“万”定语替换,数量翻倍,程度加深(“八岁”换“三月”,名词替换,突出时间漫长)。中例状语替换,一字之改,表达出对贾谊的更为崇敬之情。后例“尽日”从时间上状“问”,“泪眼”从情状状“问”,主人翁泪眼婆娑地问花儿,加之下句花儿零落飘散之状,深闺少妇惜花伤春之寂寞、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归而不得的幽恨怨愤更为生动真切。 (2)异义替换
更换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碧云天,黄叶地(宋代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花地(王实甫《长亭送别》)这里,同是秋景,“黄花”换“黄叶”,原语表达思乡情,化语暗写莺莺容颜憔悴,渲染离愁别绪,又赞颂了莺莺的高洁人格,气氛情感不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新闻标题)这里,化语新闻标题突出了猪肉品种之间调整后的差价,饶有情趣。
更换动词或动词短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里将“来”替换为“流”,属于动词谓语的异义替换。两句都拿汹涌不尽、滔滔远逝的江水作比,以空间上具象的无穷无尽写抽象时间的漫长与易逝、心理上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同样沉郁悲凉。但“来”给人扑面而来的悲愁感;“流”是“流去、流走”,状奔流不息、滚滚而逝长江水,兼喻从古到今无数国之兴亡大事和诗人胸中翻来倒去的不尽愁思与感慨。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这是动词短语的替换。
更换修饰语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里,“共”是“一起”,“身”指独自。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这里,把具体景物词“竹”“桂”分别替换为朦胧的描摹词“疏”“暗”,由实及虚,虚化描写,拓宽想象空间,展现了梅花的绰约之美和幽幽香味,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更换介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挥手从兹去(毛泽东《贺新郎·别友》)这里,原语“自兹”即从此地分别,强调地点;化语“从兹”强调时间。
谐音更换多属变意化用。
往事知多少→网事知多少
化语反映网恋或中学生上网引发的事故。
再如:我用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徐佳莹《潇洒走一回遇》)→大学四年,我用青春读明天。
4.调
咫尺天涯→一机在手,天涯咫尺(电话机的广告)由“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化为“虽距离遥远让人感到近在咫尺”的意思,突出电话机的功能。
5.合
“合”即综合运用增、删、换、调中的几种语言操作方法来表达。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唐代诗人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渭水西风,长安乱叶。(周邦彦《齐天乐》)/“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毛主席《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三句都描写秋景:秋风强劲,长安落叶。原语、前化语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前化语运用换(“西风”换“秋风”,“乱叶”换“落叶”),调序,删(“生”“满”),由两个主谓结构句变为两个并列结构句;后化语把“秋风”“满”分别更换为“西风”“下”,再增删一些词语,借喻以形容当时国际反华势力末日来临的景象。形象生动,使人产生联想。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刘禹锡《乌衣巷》)→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元代萨都剌《满江红·六代繁华》)化语先调序,同时删“旧时”,增“双”“子”,用“曾相识”换“夕阳斜”。同样写历史上豪门世族的覆灭,表达了世事沧桑之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同样写眼前的黄鹤楼,保留拆分“黄鹤”“去”。原語意思落在空荡荡的楼上,人去楼空,故着眼“过去”,怅然追怀;化语落在“游人”上,意在当下社会,淡然洒脱。
三、“重言”与“重言化用”
“重言”即改换原语表达,另行遣词造句或保留原语的个别词语重新表达。运用“重言”的策略形成的化用叫“重言化用”。如: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白居易《醉中对红叶》)→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苏轼《纵笔三首·其一》)这里原、化语都取饮酒脸红之“材”表达对容颜衰老的感叹,言辞上变化比较大。
再如: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四)→日日无穷事,区区有限身。若非杯酒里,何以寄天真。(李敬方《劝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短暂、俗事无穷的态度,一个从容洒脱,一个慨叹悲哀。
又如: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戎昱《长安秋夕》)→但令在舍相对贫,不向天涯金绕身。(王建《远将归》)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审美素养:最后的竞争力(王崧舟《审美素养:最后的竞争力》)
四、“缩扩”与“缩扩化用”
“缩扩”是在原语“材”或“意”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以缩略或通过具体、演绎以扩充,使字数或篇幅有明显变化。运用缩扩策略形成的化用叫“缩扩化用”(“缩化”“扩化”)。
从语言操作上看,“缩化”常运用截取、组合的方法概括、提炼以缩略,有时也另选词语或重新表达。其中概括缩化更为常见。如: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杜甫《缚鸡行》)→毁誉何时了,鸡虫事可知。(宋张元干《解嘲示真歇老人》)
《缚鸡行》充满理趣,讲事情难以两全,“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化语表达上截取“鸡”“虫”二字,另选“事”字以重组表达,用“鸡虫事”概括故事,感慨毁誉难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这里截取要词“弓”“月”,另选“弯”替换“挽”,再重组概括。
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君去找谁饮,明月影成三。(辛弃疾《水调歌头》)
提炼缩化举例如下。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秦始皇时民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车行》)这里,同样表现统治者征戍徭役的残酷和人们的激愤情绪,化语取其“意”截取“生男”“生女”,再另选词语重新构句,直接表达反常的观点。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成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吕叔湘《有感》)化语截取“妆”“问”“入时无”,再选“梳”、否定词“莫”以组合缩炼反意用之,表达语言学家吕叔湘质朴本色的为文主张。
“扩化”举例如下。
穷寇莫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里,“宜将剩勇”修饰“追”以具体化,“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对上一句的反面阐说,整体上反用原意。又如: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杜甫《春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里,原语先陈昨夜风雨事,再抒怜花情。化语中“雨疏风骤”为“风雨”的补加修饰以具体化,再补加“浓睡不消残酒”,最后为“花落知多少”设置对话情景演绎扩展。
有道是“一样话,百样说”,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话语表达。在现有话语基础上,也可以借用、转用其“意”、其“材”、其“言”等以形成新的表达,这就是“化用”。其中“引言化用”是借其“言”而转其“意”,“变言化用”是对原话语一定程度上的改换表达与运用,“重言化用”是在原话语基础上的重新表达与运用,而“缩扩化用”是在原话语“意”、“材”基础上的缩略表达或扩充表达。除“引言化用”直接引用表达之外,其余化用都有其相应的表达策略与语言操作方法,而“重言化用”又相对更为灵活自由。
表达是一个复杂灵活的过程,可以在遵循语言与思维规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程序反复操练以形成切实的表达力。化用应用则需要从表达需要(目标化语)出发,联系相关原语,抓住原、化语之间的关联,尝试选用适宜的化用策略与类型及其相应的语言操作方法,反復调试。因此,谙熟、揣摩和厚积语言材料并多做化用操练有助于语言建构、切实提升表达力。当然,这里所举“化语”也未必完全脱化于相应“原语”,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相应联系,故其中隐藏的的化用规律值得我们去发掘和运用以切实服务于语言建构。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语言建构与运用观照下的表达策略研究》(D/2020/02/308)、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写作教学中‘实效性表达’的策略研究”(GH-13-18-L179)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沛县中学]
关键词 化用;表达策略;语言操作方法;例说
作为语言建构的常用方式,化用是对现成话语的转化运用。原有话语叫“原语”,转化运用之后的话语叫“化语”。化用可以保留原“意”转化其“材”“言”运用,也可以保留原“材”转化其“意”“言”运用,或者保留原“言”转化其“意”运用。化用借助“引言”“变言”“重言”“缩扩”等表达策略及各自语言操作方法将“原语”转化为“化语”。相应的,这些化用分别称之为“引言化用”“变言化用”“重言化用”与“缩扩化用”。下面分别就每一种化用策略与相应化用类型试加以举例说明。
一、“引言”与“引言化用”
“引言”即在特定语境中完整地引用原语并转化原意。运用“引言”策略而形成的化用叫“引言化用”。“引言化用”通过比喻、引申等方法顺应原意以形成新意。此类化用原语即化语,且都属于转意化用。
比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由表达一个姑娘对她的爱人的思念转而比喻欲建立功业者对贤才的思念。再如,用“蕊寒香冷蝶难来”比喻某类学校招生困难的现状;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喻在文学欣赏中渗透美学教育的作用;用“春风得意马蹄疾,无可奈何花落去”比喻两代足坛明星的盛衰。而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由兴亡盛衰变化带来的离情别恨引申到国民党黑暗残酷的反动统治带来的痛苦。
二、“变言”与“变言化用”
“变言”即在原语表达基础上借助增、删、换、调、合等的语言操作方法转化表达。运用“变言”策略形成的化用叫“变言化用”。
1.增
有内增,外增(前增、后增、前后增)。其中,外增化用也可叫引用。
(1)内增
萧萧马鸣(《诗经·小雅·车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这里化语增加修饰语“班”字(杜预注:“班:别也”),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琵琶行》)这里,化语句内增“朝”“秋”二字,变成春江花朝、秋江月夜二个美好的画面。
(2)外增
外增-前增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而今劳燕临歧路,肠断江东日暮云。(郁达夫《毁家诗纪》)
外增-后增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刘辰翁《宝鼎现·春月》)
外增-前后增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游园·惊梦》)→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王士祯《秦淮杂诗》)
2.删
有内删、外删(前删、后删)等。
(1)内删 相如引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史记·偏颇蔺相如列传》)→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里,化语删去“上”字,更加简洁有力。
(2)外删 外删-前删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叶梦得《水调歌头》)
外删-后删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高》)→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苏轼《满江红》)
3.换
“换”多用相同词性或语法作用的词语更换大致位置上的词语。常见被更换词语分别用其同近义词、异义词更换。
(1)同近义替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言语》)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名词或名词性主语的同近义替换。后者中“天涯”换“万里”,同样表达了相互之间不受空间阻隔的深厚永恒的友谊。“若”换“犹”,属于动词的替换。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杜甫《子夜四时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是动词替换,化语由写闺怨转而写羁旅思乡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陈小奇(《涛声依旧》)这里化语意境基本不变,但用“霜千年”(“总是千年的风霜”)替换“霜满天”。原语说寒霜笼罩天地之间,强调空间之广;化语说风霜千年,强调时间之久。原语重当下感受,化语穿越时空,强调愁思乃古今共有,情感更厚重、深沉、浓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季羡林《留德十年》)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毛泽东《七绝·贾谊》)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唐代严恽《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此三例是修饰语的更换。前例“亿”换“万”定语替换,数量翻倍,程度加深(“八岁”换“三月”,名词替换,突出时间漫长)。中例状语替换,一字之改,表达出对贾谊的更为崇敬之情。后例“尽日”从时间上状“问”,“泪眼”从情状状“问”,主人翁泪眼婆娑地问花儿,加之下句花儿零落飘散之状,深闺少妇惜花伤春之寂寞、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归而不得的幽恨怨愤更为生动真切。 (2)异义替换
更换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碧云天,黄叶地(宋代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花地(王实甫《长亭送别》)这里,同是秋景,“黄花”换“黄叶”,原语表达思乡情,化语暗写莺莺容颜憔悴,渲染离愁别绪,又赞颂了莺莺的高洁人格,气氛情感不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新闻标题)这里,化语新闻标题突出了猪肉品种之间调整后的差价,饶有情趣。
更换动词或动词短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里将“来”替换为“流”,属于动词谓语的异义替换。两句都拿汹涌不尽、滔滔远逝的江水作比,以空间上具象的无穷无尽写抽象时间的漫长与易逝、心理上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同样沉郁悲凉。但“来”给人扑面而来的悲愁感;“流”是“流去、流走”,状奔流不息、滚滚而逝长江水,兼喻从古到今无数国之兴亡大事和诗人胸中翻来倒去的不尽愁思与感慨。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这是动词短语的替换。
更换修饰语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里,“共”是“一起”,“身”指独自。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这里,把具体景物词“竹”“桂”分别替换为朦胧的描摹词“疏”“暗”,由实及虚,虚化描写,拓宽想象空间,展现了梅花的绰约之美和幽幽香味,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更换介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挥手从兹去(毛泽东《贺新郎·别友》)这里,原语“自兹”即从此地分别,强调地点;化语“从兹”强调时间。
谐音更换多属变意化用。
往事知多少→网事知多少
化语反映网恋或中学生上网引发的事故。
再如:我用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徐佳莹《潇洒走一回遇》)→大学四年,我用青春读明天。
4.调
咫尺天涯→一机在手,天涯咫尺(电话机的广告)由“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化为“虽距离遥远让人感到近在咫尺”的意思,突出电话机的功能。
5.合
“合”即综合运用增、删、换、调中的几种语言操作方法来表达。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唐代诗人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渭水西风,长安乱叶。(周邦彦《齐天乐》)/“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毛主席《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三句都描写秋景:秋风强劲,长安落叶。原语、前化语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前化语运用换(“西风”换“秋风”,“乱叶”换“落叶”),调序,删(“生”“满”),由两个主谓结构句变为两个并列结构句;后化语把“秋风”“满”分别更换为“西风”“下”,再增删一些词语,借喻以形容当时国际反华势力末日来临的景象。形象生动,使人产生联想。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刘禹锡《乌衣巷》)→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元代萨都剌《满江红·六代繁华》)化语先调序,同时删“旧时”,增“双”“子”,用“曾相识”换“夕阳斜”。同样写历史上豪门世族的覆灭,表达了世事沧桑之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同样写眼前的黄鹤楼,保留拆分“黄鹤”“去”。原語意思落在空荡荡的楼上,人去楼空,故着眼“过去”,怅然追怀;化语落在“游人”上,意在当下社会,淡然洒脱。
三、“重言”与“重言化用”
“重言”即改换原语表达,另行遣词造句或保留原语的个别词语重新表达。运用“重言”的策略形成的化用叫“重言化用”。如: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白居易《醉中对红叶》)→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苏轼《纵笔三首·其一》)这里原、化语都取饮酒脸红之“材”表达对容颜衰老的感叹,言辞上变化比较大。
再如: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四)→日日无穷事,区区有限身。若非杯酒里,何以寄天真。(李敬方《劝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短暂、俗事无穷的态度,一个从容洒脱,一个慨叹悲哀。
又如: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戎昱《长安秋夕》)→但令在舍相对贫,不向天涯金绕身。(王建《远将归》)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审美素养:最后的竞争力(王崧舟《审美素养:最后的竞争力》)
四、“缩扩”与“缩扩化用”
“缩扩”是在原语“材”或“意”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以缩略或通过具体、演绎以扩充,使字数或篇幅有明显变化。运用缩扩策略形成的化用叫“缩扩化用”(“缩化”“扩化”)。
从语言操作上看,“缩化”常运用截取、组合的方法概括、提炼以缩略,有时也另选词语或重新表达。其中概括缩化更为常见。如: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杜甫《缚鸡行》)→毁誉何时了,鸡虫事可知。(宋张元干《解嘲示真歇老人》)
《缚鸡行》充满理趣,讲事情难以两全,“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化语表达上截取“鸡”“虫”二字,另选“事”字以重组表达,用“鸡虫事”概括故事,感慨毁誉难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这里截取要词“弓”“月”,另选“弯”替换“挽”,再重组概括。
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君去找谁饮,明月影成三。(辛弃疾《水调歌头》)
提炼缩化举例如下。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秦始皇时民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车行》)这里,同样表现统治者征戍徭役的残酷和人们的激愤情绪,化语取其“意”截取“生男”“生女”,再另选词语重新构句,直接表达反常的观点。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成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吕叔湘《有感》)化语截取“妆”“问”“入时无”,再选“梳”、否定词“莫”以组合缩炼反意用之,表达语言学家吕叔湘质朴本色的为文主张。
“扩化”举例如下。
穷寇莫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里,“宜将剩勇”修饰“追”以具体化,“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对上一句的反面阐说,整体上反用原意。又如: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杜甫《春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里,原语先陈昨夜风雨事,再抒怜花情。化语中“雨疏风骤”为“风雨”的补加修饰以具体化,再补加“浓睡不消残酒”,最后为“花落知多少”设置对话情景演绎扩展。
有道是“一样话,百样说”,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话语表达。在现有话语基础上,也可以借用、转用其“意”、其“材”、其“言”等以形成新的表达,这就是“化用”。其中“引言化用”是借其“言”而转其“意”,“变言化用”是对原话语一定程度上的改换表达与运用,“重言化用”是在原话语基础上的重新表达与运用,而“缩扩化用”是在原话语“意”、“材”基础上的缩略表达或扩充表达。除“引言化用”直接引用表达之外,其余化用都有其相应的表达策略与语言操作方法,而“重言化用”又相对更为灵活自由。
表达是一个复杂灵活的过程,可以在遵循语言与思维规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程序反复操练以形成切实的表达力。化用应用则需要从表达需要(目标化语)出发,联系相关原语,抓住原、化语之间的关联,尝试选用适宜的化用策略与类型及其相应的语言操作方法,反復调试。因此,谙熟、揣摩和厚积语言材料并多做化用操练有助于语言建构、切实提升表达力。当然,这里所举“化语”也未必完全脱化于相应“原语”,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相应联系,故其中隐藏的的化用规律值得我们去发掘和运用以切实服务于语言建构。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语言建构与运用观照下的表达策略研究》(D/2020/02/308)、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写作教学中‘实效性表达’的策略研究”(GH-13-18-L179)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沛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