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对联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考查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等,考查形式也是多姿多彩。本文鉴赏林则徐的两副对联,并介绍相关对联常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海纳百川 社稷 生死 英雄气息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字样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着“新课标”理念和“大语文”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这一传统的语言艺术对青少年思维训练、品德教育、审美素养的影响。近两年来,对联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等,其考查形式也多姿多彩。
大语文框架下谈对联,既是实用之学,更是实在的学问。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掌握一些对联常识,学会欣赏一些名人名联,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林则徐的两副自提联,谈一下自己的解读心得。
我常常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打开一页熟悉的历史,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吧!在这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我们渴慕英雄,常常怀念那个“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清道光十八年(1838)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次年赴广州禁烟,同时筹备海防,多次击退英军的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因投降派的中伤,革职后第二年充军新疆。不久又被起用为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他关心国计民生,注重实际,是近代坚决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杰出人物。
在虎门查禁鸦片之时,林则徐曾自题一联于厅室以自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由“海纳百川”起兴,兴中有比,以海喻人之气度。海之所以大,是因为能涵纳百川细流;人要德行正大,也当像海一样,对他人有所宽容——能包容不同的意见和人事,这样的气度才是广阔恢宏的。海纳百川,《管子·形式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有容乃大,《尚书·君臣》曰:“有容德乃大。”如果说上联是用以表明待人接物的态度,那么下联则是提出立身行事的准则。下联由“壁立千仞”起兴,兴中亦有比,以壁喻人的精神品格意志。石壁所以耸立千仞而不倾,盖因其刚强坚定正直;人要成就崇高的事业而不败,应像石壁之立于天地之间,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古人以八尺为一仞,千仞,极言其高。《水经注·河水》道:“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无欲则刚”,是《老子》里的话,意思是说没有私欲就会难以折服,无所畏惧。刚正不阿,自然立于不败之地。
联语从对他人对自己两方面着笔,充分表达了林则徐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志向。人生以培养“至大至刚”(孟子语)的浩然之气为核心,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已经身体力行。当他被奉派前往虎门禁烟,成功抗击英侵略者之时,竟遭投降派诬蔑陷害而被朝廷革职流放。他忍辱负重,继续向道光皇帝上书,筹议海防,其反侵略之爱国立场老而弥坚,直至逝世前夕,仍在福州领导群众驱逐英侵略者。林则徐以自己生命的赤诚,对“无欲则刚”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联集自作者所写的一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於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上联化用《左传·昭公四年》“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句意——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的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呀!林则徐自砺也自勉:如果有利于国家,个人的生死皆可置之度外——我可以用生命做奉献!(以:由,凭。)下联说,难道我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吗?(趋:追逐,追求。)《荀子·议兵》上说:“远者竭蹶而趋之。”从句法上看,出句是复句中的假设句;对句是语气上的反诘句。从对仗特点上看,此联属于流水对,意思十分肯定。林则徐禁烟,是在与投降派斗争中进行的,道光皇帝的态度就很游移,他考虑的是每年百万银两税收和种种报效的损失。当林则徐厉行查禁取得成效时,得到的回报是毁谤中伤,朝廷的态度是革职而后流放新疆。出玉门关时,他写诗道:“中原若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如果把我流放新疆就能使夷人(侵略军)退兵,我老死在边疆也心甘情愿。这正是联中所表现的关心民族命运,不顾个人生死祸福的爱国情操。
这令我想起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中的诗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不正是林则徐伟大人格的写照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感到英雄的气息扑面而来,英雄的气概充盈天地,英雄的事业一脉相传。
作者单位:吉林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海纳百川 社稷 生死 英雄气息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字样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着“新课标”理念和“大语文”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这一传统的语言艺术对青少年思维训练、品德教育、审美素养的影响。近两年来,对联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等,其考查形式也多姿多彩。
大语文框架下谈对联,既是实用之学,更是实在的学问。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掌握一些对联常识,学会欣赏一些名人名联,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林则徐的两副自提联,谈一下自己的解读心得。
我常常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打开一页熟悉的历史,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吧!在这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我们渴慕英雄,常常怀念那个“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清道光十八年(1838)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次年赴广州禁烟,同时筹备海防,多次击退英军的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因投降派的中伤,革职后第二年充军新疆。不久又被起用为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他关心国计民生,注重实际,是近代坚决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杰出人物。
在虎门查禁鸦片之时,林则徐曾自题一联于厅室以自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由“海纳百川”起兴,兴中有比,以海喻人之气度。海之所以大,是因为能涵纳百川细流;人要德行正大,也当像海一样,对他人有所宽容——能包容不同的意见和人事,这样的气度才是广阔恢宏的。海纳百川,《管子·形式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有容乃大,《尚书·君臣》曰:“有容德乃大。”如果说上联是用以表明待人接物的态度,那么下联则是提出立身行事的准则。下联由“壁立千仞”起兴,兴中亦有比,以壁喻人的精神品格意志。石壁所以耸立千仞而不倾,盖因其刚强坚定正直;人要成就崇高的事业而不败,应像石壁之立于天地之间,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古人以八尺为一仞,千仞,极言其高。《水经注·河水》道:“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无欲则刚”,是《老子》里的话,意思是说没有私欲就会难以折服,无所畏惧。刚正不阿,自然立于不败之地。
联语从对他人对自己两方面着笔,充分表达了林则徐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志向。人生以培养“至大至刚”(孟子语)的浩然之气为核心,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已经身体力行。当他被奉派前往虎门禁烟,成功抗击英侵略者之时,竟遭投降派诬蔑陷害而被朝廷革职流放。他忍辱负重,继续向道光皇帝上书,筹议海防,其反侵略之爱国立场老而弥坚,直至逝世前夕,仍在福州领导群众驱逐英侵略者。林则徐以自己生命的赤诚,对“无欲则刚”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联集自作者所写的一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於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上联化用《左传·昭公四年》“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句意——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的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呀!林则徐自砺也自勉:如果有利于国家,个人的生死皆可置之度外——我可以用生命做奉献!(以:由,凭。)下联说,难道我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吗?(趋:追逐,追求。)《荀子·议兵》上说:“远者竭蹶而趋之。”从句法上看,出句是复句中的假设句;对句是语气上的反诘句。从对仗特点上看,此联属于流水对,意思十分肯定。林则徐禁烟,是在与投降派斗争中进行的,道光皇帝的态度就很游移,他考虑的是每年百万银两税收和种种报效的损失。当林则徐厉行查禁取得成效时,得到的回报是毁谤中伤,朝廷的态度是革职而后流放新疆。出玉门关时,他写诗道:“中原若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如果把我流放新疆就能使夷人(侵略军)退兵,我老死在边疆也心甘情愿。这正是联中所表现的关心民族命运,不顾个人生死祸福的爱国情操。
这令我想起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中的诗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不正是林则徐伟大人格的写照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感到英雄的气息扑面而来,英雄的气概充盈天地,英雄的事业一脉相传。
作者单位:吉林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