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在迅速变化,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正开始从关注表层、眼前向深层、长远变革。
新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针对现状,我们教研组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切入点,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为指导思想,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我们认为新课改不同于原有的知识教育教学模式,也不应只是加上或减少一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活动,应成为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
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学生的终身发展
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必须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强调发展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
1.在目标的构成和内涵上,应优先考虑情感态度,强调探求的过程、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所以目標应是:(1)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己能自主探究问题;(2)获得解决问题的感性认识;(3)获得经验并能运用解决问题。
与以往不同的是情感目标成为首位,学生学习的内因调动了,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也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以往教师习惯于依自己的判断判定学生的对错,学生关注的只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本身,被动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在呼唤个性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进行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变得更为重要。如地理学科中,活动的增多即是例证(许多知识点没有书面表达,而是贯穿于活动中,例如世界气温、降水分布,东西半球的划分等活动)。
当今许多地方和媒体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面的方法,而我们认为,科学的方法不应是单向传输给学生,同时也不是固定的模式,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关键,应是获得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应针对不同情况分析对待。
关于知识经验,我们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但更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强调为学生创设不断运用知识的条件。例如:讲世界气温分布中的纬度因素时、我们先拿手电筒照0°纬线让学生感知体验。
(1)由赤道开始,向南和向北所获光热有何变化?(越来越少。)
(2)气温由赤道向两极如何变化?
(3)向北气温越来越低的两条等温线在什么半球?(北半球。)
向南气温越来越低的两条等温线在什么半球?(南半球。)
以上3点使学生既有了知识产生的体验,又有了知识运用的经历,同时还可创立条件让知识深化。如以上知识可拓展到两条等温线a和b(a>b)在哪个半球等问题,使学生体验升华。
2.教育目标中,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分成若干层次分层共进。
由于我们学生的统一编班,以往教师设定的目标,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采用了以学生发展水平和能力为线索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式的教育。(1)练习题分三类,学生任选一个按时完成。(2)每个人在规定的范围内出试题,并附上答案(可参考书本但自己一定要会,因为需要在课上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获。(3)提倡学生利用感官经验积极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4)解释交流,互相质疑,提出新问题、新发现。通过以上四点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和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因。
二、教育的策略是体验、发现、运用
1.强调教育者本身的体验。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育、调动学生去体验,即常说的必须先备好学生。
2.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是进行学习的前提。
(1)尊重每一位学生,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兴趣,及时引导。
(2)给予出错的权利。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可能一点就通,而是在渐进中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错误的观点认识也是一种知识体验,从错误的到正确的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验认识过程。
(3)给予每个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只要发表意见和看法就说明学生有了知识体验,无论正确还是错误,只有表扬激励,学生的主动性才可调动,体验才可变为经验,而不应扼杀错误体验。
3.正确诱导学生动手、动脑发现运用知识的学习策略。
(1)使知识内容与生活密切结合,扩展教育内容,是新课改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例如地球运动中畅畅与姨妈的对话。
(2)允许学生运用已有体验去解释问题,如《地图》中如何测定两地曲线距离,学生方法多样。
(3)要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在练习中多鼓励表扬,使其明显看到自己获取的真实体验,使其有满足感。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在集体中将自己的体验升华为经验。
(5)指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与自己的体验进行比较,使学生加深对获得经验的理解。
新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针对现状,我们教研组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切入点,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为指导思想,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我们认为新课改不同于原有的知识教育教学模式,也不应只是加上或减少一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活动,应成为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
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学生的终身发展
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必须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强调发展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
1.在目标的构成和内涵上,应优先考虑情感态度,强调探求的过程、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所以目標应是:(1)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己能自主探究问题;(2)获得解决问题的感性认识;(3)获得经验并能运用解决问题。
与以往不同的是情感目标成为首位,学生学习的内因调动了,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也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以往教师习惯于依自己的判断判定学生的对错,学生关注的只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本身,被动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在呼唤个性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进行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变得更为重要。如地理学科中,活动的增多即是例证(许多知识点没有书面表达,而是贯穿于活动中,例如世界气温、降水分布,东西半球的划分等活动)。
当今许多地方和媒体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面的方法,而我们认为,科学的方法不应是单向传输给学生,同时也不是固定的模式,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关键,应是获得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应针对不同情况分析对待。
关于知识经验,我们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但更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强调为学生创设不断运用知识的条件。例如:讲世界气温分布中的纬度因素时、我们先拿手电筒照0°纬线让学生感知体验。
(1)由赤道开始,向南和向北所获光热有何变化?(越来越少。)
(2)气温由赤道向两极如何变化?
(3)向北气温越来越低的两条等温线在什么半球?(北半球。)
向南气温越来越低的两条等温线在什么半球?(南半球。)
以上3点使学生既有了知识产生的体验,又有了知识运用的经历,同时还可创立条件让知识深化。如以上知识可拓展到两条等温线a和b(a>b)在哪个半球等问题,使学生体验升华。
2.教育目标中,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分成若干层次分层共进。
由于我们学生的统一编班,以往教师设定的目标,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采用了以学生发展水平和能力为线索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式的教育。(1)练习题分三类,学生任选一个按时完成。(2)每个人在规定的范围内出试题,并附上答案(可参考书本但自己一定要会,因为需要在课上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获。(3)提倡学生利用感官经验积极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4)解释交流,互相质疑,提出新问题、新发现。通过以上四点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和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因。
二、教育的策略是体验、发现、运用
1.强调教育者本身的体验。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育、调动学生去体验,即常说的必须先备好学生。
2.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是进行学习的前提。
(1)尊重每一位学生,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兴趣,及时引导。
(2)给予出错的权利。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可能一点就通,而是在渐进中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错误的观点认识也是一种知识体验,从错误的到正确的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验认识过程。
(3)给予每个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只要发表意见和看法就说明学生有了知识体验,无论正确还是错误,只有表扬激励,学生的主动性才可调动,体验才可变为经验,而不应扼杀错误体验。
3.正确诱导学生动手、动脑发现运用知识的学习策略。
(1)使知识内容与生活密切结合,扩展教育内容,是新课改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例如地球运动中畅畅与姨妈的对话。
(2)允许学生运用已有体验去解释问题,如《地图》中如何测定两地曲线距离,学生方法多样。
(3)要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在练习中多鼓励表扬,使其明显看到自己获取的真实体验,使其有满足感。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在集体中将自己的体验升华为经验。
(5)指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与自己的体验进行比较,使学生加深对获得经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