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具有启真、引善、怡情的功效 ,在小学阶段开展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那么什么是审美能力呢?审美能力是人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种综合的特殊的能力,一种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简单地说就是人感受、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人超越了物质基础之后的一种主动寻找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让人获得物质享受之外的特殊的精神享受,让人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一种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化和生活基础,一个人的文化越高,生活的阅历越多,对生活的感悟越强,那么他识别美的能力也就越强。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社会途径,一个是学校途径。我们先来分析社会途径,音乐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很容易受到影响。音乐存在“雅”与“俗”之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荐,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追求高雅转为迷恋世俗;在审美的意义上也发上了转变,由原来的积极思考人生转变为单纯的感官快乐;在审美的目的上也由完善自我,提升素养,转变为单纯的追求快乐。
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教育者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从中获得真善美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相互共鸣,在音乐的影响下能够净化心灵,促进智育的发展,以有利于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怎样在学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并使之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商榷。
一、 因势利导,做好审美导向
大禹治水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面对学生的多种需求,我们只有因势利导,做好审美导向工作,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才能让学生的音乐欣赏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硬性禁止,只能是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学校也要将音乐欣赏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课程安排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小学生喜欢变化的事物,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对比中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审美需要一定的修养,修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又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越强,视野就越开阔,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就越强,就会甄别出哪些是高雅健康的,远离低俗的诱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音乐的技法,也要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知识和故事,让学生对音乐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时的情感态度,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这样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四)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吸引力”上下工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音乐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深化和升华。
二、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小鹿,小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内心感受。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把里面的歌词改一改吗?因为我也有一只可爱的小狗,我更懂得它要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班上都举起了小手。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无论是从技巧上,还是在情感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让学生与音乐走得更近一些,切身感受到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那么什么是审美能力呢?审美能力是人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种综合的特殊的能力,一种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简单地说就是人感受、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人超越了物质基础之后的一种主动寻找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让人获得物质享受之外的特殊的精神享受,让人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一种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化和生活基础,一个人的文化越高,生活的阅历越多,对生活的感悟越强,那么他识别美的能力也就越强。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社会途径,一个是学校途径。我们先来分析社会途径,音乐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很容易受到影响。音乐存在“雅”与“俗”之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荐,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追求高雅转为迷恋世俗;在审美的意义上也发上了转变,由原来的积极思考人生转变为单纯的感官快乐;在审美的目的上也由完善自我,提升素养,转变为单纯的追求快乐。
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教育者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从中获得真善美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相互共鸣,在音乐的影响下能够净化心灵,促进智育的发展,以有利于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怎样在学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并使之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商榷。
一、 因势利导,做好审美导向
大禹治水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面对学生的多种需求,我们只有因势利导,做好审美导向工作,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才能让学生的音乐欣赏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硬性禁止,只能是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学校也要将音乐欣赏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课程安排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小学生喜欢变化的事物,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对比中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审美需要一定的修养,修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又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越强,视野就越开阔,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就越强,就会甄别出哪些是高雅健康的,远离低俗的诱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音乐的技法,也要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知识和故事,让学生对音乐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时的情感态度,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这样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四)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吸引力”上下工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音乐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深化和升华。
二、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小鹿,小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内心感受。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把里面的歌词改一改吗?因为我也有一只可爱的小狗,我更懂得它要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班上都举起了小手。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无论是从技巧上,还是在情感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让学生与音乐走得更近一些,切身感受到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