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创作和发展起来的舞蹈学科体系。在西方古典舞以其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世界舞蹈中扎下根基的背景下,中国古典舞必须以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和文化性进行作品创作,才能体现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既借鉴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元素,又体现了现代的审美特征,为中国古典舞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地域文化 形神兼备 刚柔相济 舞蹈意境
《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虢国文化的发源地——三门峡厚重的文化特色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画面意境。《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人物画之一,画面再现了唐朝国度的繁荣、服饰的华美、女性的地位以及皇宫贵族悠闲的生活。“文化创作要出精品、艺术创作要有根基,舞蹈创作要有灵感”,三门峡作为虢国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发源地,勤劳的中原儿女,丰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舞蹈种类,为《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广袤深厚的文化环境,中国古典舞蹈的演变、发展,也为《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 地域的文化背景
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体,而地域文化是当地特有的文化宝藏,经过人类挖掘、整理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利用,就会迸发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1 虢国文化
三门峡是西周虢国的所在地,而虢国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三门峡地域文化之虢国文化:墓地的构造,昭示了君侯丧葬制度对民俗产生的影响;青铜器的厚重,展示了西周的生产力水平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玉器的精美,再现了西周的对外交往和自身的文明发达;车马坑的磅礴气势,体现了其较高的政治地位;“虢、郭”的姓氏文化,印证了郭姓之根扎在三门峡;“唇寒齿亡”的沉重悲怆,留下了历史的千古遗训。《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序幕就以男声朗诵“唇寒齿亡”徐徐拉开,背景的多媒体影像制作以“车马坑”的宏伟场面作陪衬,男舞蹈演员手持青铜兵器做造型,女演员的头饰上突出玉器的精致,虢国文化为《虢国夫人游春舞》道具、剧情、场景布置等提供了较大的可利用空间。
2 仰韶文化
三门峡地域文化之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以陶器表面带有彩色绘画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类在制作衣服的时候,“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这样的文化特征为《虢国夫人游春舞》服饰的设计、装饰、运用都起到了推动和借鉴的作用:《虢国夫人游春舞》的服饰设计,主要在面料选用、绘画构图上采用了“仰韶文化”中彩绘的美术效果。
二 画卷的文化背景
张萱在“唐尚新题”的影响下,以生动的画面内容,新奇的构图特色,超强的笔风技法,将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杜甫的《丽人行》既相互呼应,又彼此衬托,使《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线条更加明朗起来。
1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舞蹈意境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将虢国夫人等游春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艳阳清新的春日,美人簇拥的队伍,端庄俊美的主角,神态悠然地在踏青赏春。虽然画面上呈现的是春游的景象,但构思上却精巧微妙,布局合理艺术,层次清新自然,笔风流畅自如,服饰色彩的强烈对比,既赏心悦目,又明快亮丽,画面中呈现出生活中的虢国夫人形象典雅稳重、和蔼可亲地和随从同行,这样的画面所蕴含的意境不仅符合中国古典舞蹈创作的构思意境,还在着装上突出了虢国夫人特殊的社会地位。首先将《虢国夫人游春舞》景的意境创设为:舞者在“春光明媚三月间,马蹄声声小河边,微风轻轻拂杨柳,嫩草萌芽芬芳来”的画面中翩翩起舞,时而宛如细雨,时而欢快奔放。然后,演员在表演中表现的是情的意境:一是,塑造的虢国夫人形象十分动情,高高的发髻,舞动的长袖,嫣红的绢花,微翘的臀部,诸多的体态和相貌特征,观众怎不为虢国夫人的美貌和舞姿所打动呢;二是,舞蹈场面感染激情,从一人舞到三人舞到众人舞的人数逐渐增多,从聚到合到散的队形不断变化,再从收到放到跳跃的大幅度动作跨越,一种温馨浪漫喜悦的气氛,让人快乐的情感,充溢在舞蹈的每个眼神、每个姿态、每个动作、每段情感中。
2 《虢国夫人游春图》呈现的服饰设计理念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少女乘坐青马,身着艳红窄口红白上衫,下穿红白碎花的锦裙;从监有的乘黑色骏马,着白色大圆领窄口上衫,有的乘浅色骏马,着青灰色窄口衫,袖口点缀描金的团花;虢国夫人则在全幅画的中心,保持她的本色形象,体态富华自然,乘黄色健壮的骅骝,身着青白色上衣,粉色披肩,胭红色长裙。画面提供的人物着装色彩鲜艳、色调喜庆,体现出是唐代人物服饰的设计理念,也为《虢国夫人游春舞》的舞蹈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元素的采纳:在舞蹈服装的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层次中有衬托,统一中有变化,生活中引入热情的因素,从而体现出传统古典服饰中的人文特色和艺术风格,在吸纳传统服饰特点的同时,既保留了唐代文化的神韵,吸收、借鉴运用她的色彩理念,又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进行结合,将现代的舞蹈审美与观众的自身素养结合,创作设计出了符合观众鉴赏理念的服饰元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三 舞蹈的文化背景
唐代的乐舞艺术,从汉代“百戏舞蹈”的奠基,到魏晋南北朝舞蹈的变革,可以说是在几百年来各种形式的乐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舞蹈特色。它不仅汲取了前代舞蹈的精华,还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对宋、元、明、清以及现当代舞蹈,尤其是中国古典舞学科中身韵学派的创立,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唐代舞蹈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舞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演出规模宏大,犹如现在的中国古典舞舞剧形式的演出,即观众在一个演出时间,就能欣赏到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舞蹈表演。二是类型划分明确,唐代舞蹈以“刚阳”和“柔阴”将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即刚进有力、明朗轻快的归类为“健舞”,柔软洒脱、曼妙婉转的归类为“软舞”,二者的共同特征则是“柔中有刚,刚中带柔,刚柔并济”,这恰恰和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特征相吻合。三是在舞蹈表演中运用水袖和腰功,将唐代女子的妩媚、清秀、开放的性格展现无疑。 《虢国夫人游春舞》表现的是唐朝兴盛时期虢国夫人和侍女们在阳春三月踏青的场面,唐代舞蹈的特征恰恰是《虢国夫人游春舞》所要表现的中国古典舞蹈内涵:粉红的容颜,粉红的手绢,飘逸的长袖,朦胧的眼神,掩面流露出的羞涩,这些都被24名舞者仟仟的舞姿反复演绎着。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般洁净清澈,紧接着如歌的快板表现出虢国夫人踏春的喜悦心情,舞者挥舞着长长的衣袖,“顺风旗”的手位,“涮腰”的技巧,直立的形态,翘臀划圆的线条……那种含蓄、那种恬静、那种妩媚,就像三月天盛开的桃花,在肢体的舞动中闻到了春的清香。腰功与水袖的结合,技巧与节奏的多变和刚柔对比,将舞蹈明朗的色调,昂扬的气势尽情展现……唐代舞蹈婉约含蓄,人数众多,角色分明的艺术元素在《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中充分地运用和展示。
四 中国古典舞的背景
身韵派创始人李正一说:“戏曲舞蹈讲究形体的曲线美——舞姿的拧倾、弯曲、交叉、旋扭,它提供了世界公认的中国式独特的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这包括‘以腰为轴’的运动力源论,‘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起势论以及曲圆、含腆、缩展、缓急、刚柔、松紧、虚实、开含等运动辩证法。”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和武术为基础,吸收民族民间舞元素,借鉴古典芭蕾的训练体系而创建起来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完美统一。《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无不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性。
1 圆的艺术体现
“圆润秀美,屈折变化”是中国古典舞的特性之一。其舞姿中不仅有大圆含小圆,小圆套大圆,动中有静圆,静中观动圆,还有云手立体划平圆、线圆隐约现形圆等魅力无穷的圆形造型和舞姿。《虢国夫人游春舞》在动作设计上,以“云肩转腰”、“三道弯”、“圆场步”等动作和舞蹈为主体,无不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圆”的艺术,演员在形体的动态中,前后左右上下,都在运用圆的运动规律,使动作的立圆,步伐的平圆,肢体的曲线,都圆润、柔和地流动在舞台上,尤其是队形中圆形的运用反复处出现,每一次的运用都能和音乐、动作巧妙地结合,展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和气韵,蕴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形神兼备的艺术体现
中国的艺术文化主要以传神为审美标准。艺术中的“形”是构成舞蹈的基本元素,而神是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生命,中国古典舞以唯美的思想与深厚的感情为发展内涵,而形神合一又是外在形象与内心神态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的艺术境界。《虢国夫人游春舞》的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但“眼随手走”、“身随步到”,还沉醉在“美如三月桃花”的意境中,更主要的是内心充满着潜在的、深刻的意识感觉。微微的“呼吸”,表达了舞蹈的神韵;缓缓地回眸,衬托了内心的羞涩;飘逸的长袖,转动着轻盈的肢体,甚至行走在舞台的每个空间,都传递着“赏花观景”和“自由奔放”的内心情感。生活的美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的团结,尽在舞蹈中展现和绽放。
3 刚柔相济的艺术体现
中国古典舞的阴阳刚柔之分,不仅延续了唐代舞蹈划分的标准,也体现了《周易》阴阳可谓主道,刚柔结合而万物生变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舞虽然是以阴柔占主要成分,但也确是柔中蕴刚的舞蹈。从表现形态看,节奏明朗,静动结合,圆润流畅,变化有序。而刚劲和柔软也并不是独立运行,是有机的结合体,是对立的统一体。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既是其基本元素,也是其审美范畴。《虢国夫人游春舞》的舞蹈动作动静结合、波澜起伏,有弹性、有韧性。“强劲的抛袖后缓缓落下”、“大幅度的顺风旗手位加以轻轻的回眸”、“奔放的跳跃性舞步后悄然收势”,宛如流水的队形不停地在舞台变化中戛然而止,这些显著的艺术特性使《虢国夫人游春舞》动作与动作之间完美的结合,队形与队形之间合理地映衬,显示了舞蹈高度的技巧和含蓄性,展示了舞蹈如诗如画的魅力。
宗白华曾说:中国舞蹈以生命活动作为舞蹈的内涵,在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到生命的自由而解放的境界,实现终极意义的超越,而这个过程也是舞蹈特性的实现过程。《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在汲取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舞蹈文化,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它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特点,也为中国古典舞的再创作、再发展、再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空间。
注: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皮影艺术在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渗透与影响》项目编号:2014-gh-683。
参考文献:
[1] 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晓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地域文化 形神兼备 刚柔相济 舞蹈意境
《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虢国文化的发源地——三门峡厚重的文化特色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画面意境。《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人物画之一,画面再现了唐朝国度的繁荣、服饰的华美、女性的地位以及皇宫贵族悠闲的生活。“文化创作要出精品、艺术创作要有根基,舞蹈创作要有灵感”,三门峡作为虢国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发源地,勤劳的中原儿女,丰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舞蹈种类,为《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广袤深厚的文化环境,中国古典舞蹈的演变、发展,也为《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 地域的文化背景
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体,而地域文化是当地特有的文化宝藏,经过人类挖掘、整理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利用,就会迸发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1 虢国文化
三门峡是西周虢国的所在地,而虢国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三门峡地域文化之虢国文化:墓地的构造,昭示了君侯丧葬制度对民俗产生的影响;青铜器的厚重,展示了西周的生产力水平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玉器的精美,再现了西周的对外交往和自身的文明发达;车马坑的磅礴气势,体现了其较高的政治地位;“虢、郭”的姓氏文化,印证了郭姓之根扎在三门峡;“唇寒齿亡”的沉重悲怆,留下了历史的千古遗训。《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序幕就以男声朗诵“唇寒齿亡”徐徐拉开,背景的多媒体影像制作以“车马坑”的宏伟场面作陪衬,男舞蹈演员手持青铜兵器做造型,女演员的头饰上突出玉器的精致,虢国文化为《虢国夫人游春舞》道具、剧情、场景布置等提供了较大的可利用空间。
2 仰韶文化
三门峡地域文化之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以陶器表面带有彩色绘画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类在制作衣服的时候,“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这样的文化特征为《虢国夫人游春舞》服饰的设计、装饰、运用都起到了推动和借鉴的作用:《虢国夫人游春舞》的服饰设计,主要在面料选用、绘画构图上采用了“仰韶文化”中彩绘的美术效果。
二 画卷的文化背景
张萱在“唐尚新题”的影响下,以生动的画面内容,新奇的构图特色,超强的笔风技法,将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杜甫的《丽人行》既相互呼应,又彼此衬托,使《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线条更加明朗起来。
1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舞蹈意境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将虢国夫人等游春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艳阳清新的春日,美人簇拥的队伍,端庄俊美的主角,神态悠然地在踏青赏春。虽然画面上呈现的是春游的景象,但构思上却精巧微妙,布局合理艺术,层次清新自然,笔风流畅自如,服饰色彩的强烈对比,既赏心悦目,又明快亮丽,画面中呈现出生活中的虢国夫人形象典雅稳重、和蔼可亲地和随从同行,这样的画面所蕴含的意境不仅符合中国古典舞蹈创作的构思意境,还在着装上突出了虢国夫人特殊的社会地位。首先将《虢国夫人游春舞》景的意境创设为:舞者在“春光明媚三月间,马蹄声声小河边,微风轻轻拂杨柳,嫩草萌芽芬芳来”的画面中翩翩起舞,时而宛如细雨,时而欢快奔放。然后,演员在表演中表现的是情的意境:一是,塑造的虢国夫人形象十分动情,高高的发髻,舞动的长袖,嫣红的绢花,微翘的臀部,诸多的体态和相貌特征,观众怎不为虢国夫人的美貌和舞姿所打动呢;二是,舞蹈场面感染激情,从一人舞到三人舞到众人舞的人数逐渐增多,从聚到合到散的队形不断变化,再从收到放到跳跃的大幅度动作跨越,一种温馨浪漫喜悦的气氛,让人快乐的情感,充溢在舞蹈的每个眼神、每个姿态、每个动作、每段情感中。
2 《虢国夫人游春图》呈现的服饰设计理念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少女乘坐青马,身着艳红窄口红白上衫,下穿红白碎花的锦裙;从监有的乘黑色骏马,着白色大圆领窄口上衫,有的乘浅色骏马,着青灰色窄口衫,袖口点缀描金的团花;虢国夫人则在全幅画的中心,保持她的本色形象,体态富华自然,乘黄色健壮的骅骝,身着青白色上衣,粉色披肩,胭红色长裙。画面提供的人物着装色彩鲜艳、色调喜庆,体现出是唐代人物服饰的设计理念,也为《虢国夫人游春舞》的舞蹈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元素的采纳:在舞蹈服装的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层次中有衬托,统一中有变化,生活中引入热情的因素,从而体现出传统古典服饰中的人文特色和艺术风格,在吸纳传统服饰特点的同时,既保留了唐代文化的神韵,吸收、借鉴运用她的色彩理念,又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进行结合,将现代的舞蹈审美与观众的自身素养结合,创作设计出了符合观众鉴赏理念的服饰元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三 舞蹈的文化背景
唐代的乐舞艺术,从汉代“百戏舞蹈”的奠基,到魏晋南北朝舞蹈的变革,可以说是在几百年来各种形式的乐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舞蹈特色。它不仅汲取了前代舞蹈的精华,还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对宋、元、明、清以及现当代舞蹈,尤其是中国古典舞学科中身韵学派的创立,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唐代舞蹈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舞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演出规模宏大,犹如现在的中国古典舞舞剧形式的演出,即观众在一个演出时间,就能欣赏到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舞蹈表演。二是类型划分明确,唐代舞蹈以“刚阳”和“柔阴”将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即刚进有力、明朗轻快的归类为“健舞”,柔软洒脱、曼妙婉转的归类为“软舞”,二者的共同特征则是“柔中有刚,刚中带柔,刚柔并济”,这恰恰和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特征相吻合。三是在舞蹈表演中运用水袖和腰功,将唐代女子的妩媚、清秀、开放的性格展现无疑。 《虢国夫人游春舞》表现的是唐朝兴盛时期虢国夫人和侍女们在阳春三月踏青的场面,唐代舞蹈的特征恰恰是《虢国夫人游春舞》所要表现的中国古典舞蹈内涵:粉红的容颜,粉红的手绢,飘逸的长袖,朦胧的眼神,掩面流露出的羞涩,这些都被24名舞者仟仟的舞姿反复演绎着。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般洁净清澈,紧接着如歌的快板表现出虢国夫人踏春的喜悦心情,舞者挥舞着长长的衣袖,“顺风旗”的手位,“涮腰”的技巧,直立的形态,翘臀划圆的线条……那种含蓄、那种恬静、那种妩媚,就像三月天盛开的桃花,在肢体的舞动中闻到了春的清香。腰功与水袖的结合,技巧与节奏的多变和刚柔对比,将舞蹈明朗的色调,昂扬的气势尽情展现……唐代舞蹈婉约含蓄,人数众多,角色分明的艺术元素在《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中充分地运用和展示。
四 中国古典舞的背景
身韵派创始人李正一说:“戏曲舞蹈讲究形体的曲线美——舞姿的拧倾、弯曲、交叉、旋扭,它提供了世界公认的中国式独特的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这包括‘以腰为轴’的运动力源论,‘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起势论以及曲圆、含腆、缩展、缓急、刚柔、松紧、虚实、开含等运动辩证法。”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和武术为基础,吸收民族民间舞元素,借鉴古典芭蕾的训练体系而创建起来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完美统一。《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无不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性。
1 圆的艺术体现
“圆润秀美,屈折变化”是中国古典舞的特性之一。其舞姿中不仅有大圆含小圆,小圆套大圆,动中有静圆,静中观动圆,还有云手立体划平圆、线圆隐约现形圆等魅力无穷的圆形造型和舞姿。《虢国夫人游春舞》在动作设计上,以“云肩转腰”、“三道弯”、“圆场步”等动作和舞蹈为主体,无不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圆”的艺术,演员在形体的动态中,前后左右上下,都在运用圆的运动规律,使动作的立圆,步伐的平圆,肢体的曲线,都圆润、柔和地流动在舞台上,尤其是队形中圆形的运用反复处出现,每一次的运用都能和音乐、动作巧妙地结合,展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和气韵,蕴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形神兼备的艺术体现
中国的艺术文化主要以传神为审美标准。艺术中的“形”是构成舞蹈的基本元素,而神是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生命,中国古典舞以唯美的思想与深厚的感情为发展内涵,而形神合一又是外在形象与内心神态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的艺术境界。《虢国夫人游春舞》的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但“眼随手走”、“身随步到”,还沉醉在“美如三月桃花”的意境中,更主要的是内心充满着潜在的、深刻的意识感觉。微微的“呼吸”,表达了舞蹈的神韵;缓缓地回眸,衬托了内心的羞涩;飘逸的长袖,转动着轻盈的肢体,甚至行走在舞台的每个空间,都传递着“赏花观景”和“自由奔放”的内心情感。生活的美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的团结,尽在舞蹈中展现和绽放。
3 刚柔相济的艺术体现
中国古典舞的阴阳刚柔之分,不仅延续了唐代舞蹈划分的标准,也体现了《周易》阴阳可谓主道,刚柔结合而万物生变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舞虽然是以阴柔占主要成分,但也确是柔中蕴刚的舞蹈。从表现形态看,节奏明朗,静动结合,圆润流畅,变化有序。而刚劲和柔软也并不是独立运行,是有机的结合体,是对立的统一体。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既是其基本元素,也是其审美范畴。《虢国夫人游春舞》的舞蹈动作动静结合、波澜起伏,有弹性、有韧性。“强劲的抛袖后缓缓落下”、“大幅度的顺风旗手位加以轻轻的回眸”、“奔放的跳跃性舞步后悄然收势”,宛如流水的队形不停地在舞台变化中戛然而止,这些显著的艺术特性使《虢国夫人游春舞》动作与动作之间完美的结合,队形与队形之间合理地映衬,显示了舞蹈高度的技巧和含蓄性,展示了舞蹈如诗如画的魅力。
宗白华曾说:中国舞蹈以生命活动作为舞蹈的内涵,在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到生命的自由而解放的境界,实现终极意义的超越,而这个过程也是舞蹈特性的实现过程。《虢国夫人游春舞》的创作,在汲取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舞蹈文化,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它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特点,也为中国古典舞的再创作、再发展、再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空间。
注: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皮影艺术在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渗透与影响》项目编号:2014-gh-683。
参考文献:
[1] 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晓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