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仍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合作学习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分组不科学——“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病态扫描】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病理透视】“前后四人交流一下。”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在教师眼里,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合作学习。果真如此吗?其实教师的这个行为没有考虑到合作学习中如何进行科学分组的问题。
1. 采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组成任意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就是合作学习。其实小组仅仅是形式,合作学习的开始是有效的分组。成功的合作小组采用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合作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教学《彩色的中国》一课时,教师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学生经过课后的相互了解、学习,进行了丰富多彩的配合。有的小组进行“器乐大合奏”,将各自的乐器搬到音乐课堂上;有的小组用自己优美的舞蹈姿势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小组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用画笔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有的小组别出心裁,竟把语文课上的“朗诵”搬到音乐课上……这种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特长,学会怎样与人合作,从而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2. 根据教学需要变换“座位编排”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改变座位排列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例如,教师将桌子摆成L型、矩形、半圆型、方阵型或其他各种新组合方式。这样,学生不再只是面对教师,更可以直接面对学习上的伙伴;既体现音乐课的美感,又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当然,我们也应给予合作学习充足的时间,在小组表现中我们应尽可能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的学生尽情发挥,尤其是激发那些学习困难者的兴趣和自信,使多数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
二、分工不到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
【病态扫描】在一堂主题为“音乐与情绪”的音乐课上,教师在举例、讲解之后,让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此时的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叽叽喳喳,煞是热闹。可你又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交头接耳并不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趁机偷懒、观望、闲聊、被动地“倾听”,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把合作讨论当做与自己无关的事。而教师则站在讲台前低头看自己的教案……
【病理透视】这种小组合作由于缺少教师事先进行组内人员任务分工的教学行为,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习效率低下,结果往往是好学生参与机会多,小组长表现多,真正发言的仍然是那一两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在科学分组的前提下,有必要对组内人员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例如可在四人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教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时机不恰当——“家常便饭 ,食之无味”
【病态扫描】在一堂音乐课上,教师讲到“身边的自然音响”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时间,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满教室闹成一片。口哨声、鸡鸣声、马嘶声,此起彼伏。5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再次讨论:除了动物的声音,还有什么属于大自然中的音响?教室中再次响起学生用力敲桌子、摇文具盒等方式模仿的雷声、风声、雨声……
【病理透视】在这节课中,全体学生似乎都高度参与,亲历实践,殊不知这一简单的音乐知识点需要教师这样大动干戈地组织全体学生多次讨论吗?不难看出这些简单认为学生“自主探索”“集体讨论”就是合作学习的观点似乎有些以偏概全。我们倡导小组讨论,更多的是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互助提供舞台,不顾学生的实际,不顾学习的内容、环境的限制,盲目滥用,只能使合作学习变成“家常便饭,食之无味”。因此教师精心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1. 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需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有些操作性强,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同伴的配合与帮助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例如在《七子之歌》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感知歌曲的情绪、节奏、速度后,提出这样一个创作设计: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音乐表演作品。这个学习任务容量大,覆盖了整个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小组集体的力量。当各小组展示时,小组内有的学生分角色表演,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有的朗诵,有的当主持……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2. 开放性、探索性的内容需合作学习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个性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开拓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例如:在学习《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歌曲的演唱方案,然后进行表演。这个学习内容的答案是多元的,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并在合作交流、实践活动中设计出最佳的演唱方案。
四、时间不充足——“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病态扫描】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就“摇篮曲有哪些音乐特点”这个问题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过几分钟,当学生学习讨论热情正浓时,教师因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就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下一步的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病理透视】在合作学习中,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有时学生讨论的兴致正浓,教师因各种原因要求结束讨论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教师请成绩好、反应快的小组代表起来发言。小组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只能以个人意见替代大家意见,合作学习成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因此,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保证足够的时间是尤为重要的。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对所探索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偃旗息鼓,终止了合作学习,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间的充裕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的效果。记得有位专家说过:“21世纪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分组教学,一对一的教学。”笔者认为,即便受了40分钟的限制,为了教学任务的需要,既然组织了合作学习,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学习永远只是形式而已。
五、评价不全面——“东边日出,西边雨”
【病态扫描】教师在布置了任务后,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又似乎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间巡逻一遍。合作活动结束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的评价都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
【病理透视】在一些合作学习中我们看到教师往往布置了学习任务后就做自己的事,不去对小组进行指导和对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合作结束时的评价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以小组某一成员的回答来评价整组学生的掌握情况,使评价以偏概全。
1. 评价内容要全面
合作学习中,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将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并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例如某一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都很好,小组活动开展得特别顺利,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在合作结束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的评价语应多用“你们小组”而少用“你”。
2. 评价形式要多样
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做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是对自己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具体体现。小组是学习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可以是对组内整体的评价,对组内成员的评价以及对其他组的评价。教师作为“中立者”更能从宏观上把握全局,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评价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例如在小组合作表演歌曲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分别评给各组以“最佳合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一、分组不科学——“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病态扫描】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病理透视】“前后四人交流一下。”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在教师眼里,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合作学习。果真如此吗?其实教师的这个行为没有考虑到合作学习中如何进行科学分组的问题。
1. 采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组成任意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就是合作学习。其实小组仅仅是形式,合作学习的开始是有效的分组。成功的合作小组采用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合作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教学《彩色的中国》一课时,教师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学生经过课后的相互了解、学习,进行了丰富多彩的配合。有的小组进行“器乐大合奏”,将各自的乐器搬到音乐课堂上;有的小组用自己优美的舞蹈姿势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小组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用画笔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有的小组别出心裁,竟把语文课上的“朗诵”搬到音乐课上……这种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特长,学会怎样与人合作,从而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2. 根据教学需要变换“座位编排”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改变座位排列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例如,教师将桌子摆成L型、矩形、半圆型、方阵型或其他各种新组合方式。这样,学生不再只是面对教师,更可以直接面对学习上的伙伴;既体现音乐课的美感,又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当然,我们也应给予合作学习充足的时间,在小组表现中我们应尽可能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的学生尽情发挥,尤其是激发那些学习困难者的兴趣和自信,使多数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
二、分工不到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
【病态扫描】在一堂主题为“音乐与情绪”的音乐课上,教师在举例、讲解之后,让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此时的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叽叽喳喳,煞是热闹。可你又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交头接耳并不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趁机偷懒、观望、闲聊、被动地“倾听”,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把合作讨论当做与自己无关的事。而教师则站在讲台前低头看自己的教案……
【病理透视】这种小组合作由于缺少教师事先进行组内人员任务分工的教学行为,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习效率低下,结果往往是好学生参与机会多,小组长表现多,真正发言的仍然是那一两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在科学分组的前提下,有必要对组内人员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例如可在四人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教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时机不恰当——“家常便饭 ,食之无味”
【病态扫描】在一堂音乐课上,教师讲到“身边的自然音响”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时间,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满教室闹成一片。口哨声、鸡鸣声、马嘶声,此起彼伏。5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再次讨论:除了动物的声音,还有什么属于大自然中的音响?教室中再次响起学生用力敲桌子、摇文具盒等方式模仿的雷声、风声、雨声……
【病理透视】在这节课中,全体学生似乎都高度参与,亲历实践,殊不知这一简单的音乐知识点需要教师这样大动干戈地组织全体学生多次讨论吗?不难看出这些简单认为学生“自主探索”“集体讨论”就是合作学习的观点似乎有些以偏概全。我们倡导小组讨论,更多的是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互助提供舞台,不顾学生的实际,不顾学习的内容、环境的限制,盲目滥用,只能使合作学习变成“家常便饭,食之无味”。因此教师精心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1. 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需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有些操作性强,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同伴的配合与帮助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例如在《七子之歌》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感知歌曲的情绪、节奏、速度后,提出这样一个创作设计: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音乐表演作品。这个学习任务容量大,覆盖了整个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小组集体的力量。当各小组展示时,小组内有的学生分角色表演,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有的朗诵,有的当主持……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2. 开放性、探索性的内容需合作学习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个性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开拓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例如:在学习《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歌曲的演唱方案,然后进行表演。这个学习内容的答案是多元的,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并在合作交流、实践活动中设计出最佳的演唱方案。
四、时间不充足——“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病态扫描】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就“摇篮曲有哪些音乐特点”这个问题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过几分钟,当学生学习讨论热情正浓时,教师因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就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下一步的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病理透视】在合作学习中,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有时学生讨论的兴致正浓,教师因各种原因要求结束讨论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教师请成绩好、反应快的小组代表起来发言。小组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只能以个人意见替代大家意见,合作学习成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因此,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保证足够的时间是尤为重要的。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对所探索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偃旗息鼓,终止了合作学习,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间的充裕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的效果。记得有位专家说过:“21世纪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分组教学,一对一的教学。”笔者认为,即便受了40分钟的限制,为了教学任务的需要,既然组织了合作学习,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学习永远只是形式而已。
五、评价不全面——“东边日出,西边雨”
【病态扫描】教师在布置了任务后,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又似乎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间巡逻一遍。合作活动结束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的评价都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
【病理透视】在一些合作学习中我们看到教师往往布置了学习任务后就做自己的事,不去对小组进行指导和对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合作结束时的评价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以小组某一成员的回答来评价整组学生的掌握情况,使评价以偏概全。
1. 评价内容要全面
合作学习中,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将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并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例如某一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都很好,小组活动开展得特别顺利,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在合作结束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的评价语应多用“你们小组”而少用“你”。
2. 评价形式要多样
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做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是对自己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具体体现。小组是学习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可以是对组内整体的评价,对组内成员的评价以及对其他组的评价。教师作为“中立者”更能从宏观上把握全局,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评价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例如在小组合作表演歌曲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分别评给各组以“最佳合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