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自主尝试 合作交流 引导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33-01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共同提高。顺着学的路径思考教的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在数学学习中积累活动经验,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自主尝试,暴露需教内容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定学”,教师力求将知识讲得面面俱到,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真正的学习主人是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发现才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先学后教”就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对于新知识,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起点不同,只有放手让学生尝试,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决定教师教的方向,使教学变得有的放矢,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掌握更扎实。
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合并同类项》时,笔者没有一开始就去讲解新知识,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我尝试,认识同类项并合并同类项。然后给出了题组:下面的每一组式子是同类项吗?2a与-3a,a与b,2a2b与3a2b,a2b与ab2,-1与5.如果是同类项可以合并么?
此时,通过学生完成习题后的展示,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对于不是同类项的式子进行解释说明,使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深入学生心中,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
二、合作交流,搭建提升平台
合作交流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精彩。教学时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并通过合作来去伪存真、化繁为简,这样学生不仅在合作与交流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吸收到不同的见解所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思路,使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完美。在这一平台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在出现偏差时及时指导学生矫正,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度,真正调控好课堂的节奏,使课堂展现出更大的活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时,学生通过理解函数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画函数图象时能够知道用平滑的曲线来表示。在学习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笔者让学生在给出的方格纸上尝试画一画y=2x-1与y=-2x+1的图象,并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这时有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不用描太多的点,只要两个点即可。
这一发现马上得到了所有学生的认可,由此速度也就加快了很多。在总结性质时,有的组指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过(0,b)和(1,k+b)两点的一条直线,有的组则总结为是过(0,b)和(-,0)两点的一条直线。在争议愈发激烈时,笔者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画一画,最终发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这时笔者表扬了他们,并指出第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而第二种方法找出了与两坐标轴的交点,以后会更实用些。
三、引导构建,实现理性转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先由直观进行积累,从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来实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由感性到理性是认识的一个飞跃,培养学生的这种思考模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直观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的能力,养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如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边长都为4cm的正方形,将其中一个绕另一个的中心旋转,则重合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边长为a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笔者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做做来看一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动手操作,很快就得到重合部分的面积是4cm2,并介绍了方法,是将正方形绕中心旋转到与另一个正方形重合的位置,由此也就可以猜想到当边长为a时,重合部分的面积是a2。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呢?学生通过操作旋转的过程发现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可以将重合部分转化为正方形的,进一步由感性认知上升到了理性思考的层面上来。
总之,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与学相促进、共发展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因此,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要顺着学生学的路径来组织教学,让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33-01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共同提高。顺着学的路径思考教的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在数学学习中积累活动经验,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自主尝试,暴露需教内容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定学”,教师力求将知识讲得面面俱到,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真正的学习主人是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发现才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先学后教”就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对于新知识,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起点不同,只有放手让学生尝试,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决定教师教的方向,使教学变得有的放矢,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掌握更扎实。
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合并同类项》时,笔者没有一开始就去讲解新知识,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我尝试,认识同类项并合并同类项。然后给出了题组:下面的每一组式子是同类项吗?2a与-3a,a与b,2a2b与3a2b,a2b与ab2,-1与5.如果是同类项可以合并么?
此时,通过学生完成习题后的展示,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对于不是同类项的式子进行解释说明,使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深入学生心中,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
二、合作交流,搭建提升平台
合作交流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精彩。教学时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并通过合作来去伪存真、化繁为简,这样学生不仅在合作与交流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吸收到不同的见解所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思路,使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完美。在这一平台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在出现偏差时及时指导学生矫正,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度,真正调控好课堂的节奏,使课堂展现出更大的活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时,学生通过理解函数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画函数图象时能够知道用平滑的曲线来表示。在学习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笔者让学生在给出的方格纸上尝试画一画y=2x-1与y=-2x+1的图象,并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这时有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不用描太多的点,只要两个点即可。
这一发现马上得到了所有学生的认可,由此速度也就加快了很多。在总结性质时,有的组指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过(0,b)和(1,k+b)两点的一条直线,有的组则总结为是过(0,b)和(-,0)两点的一条直线。在争议愈发激烈时,笔者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画一画,最终发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这时笔者表扬了他们,并指出第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而第二种方法找出了与两坐标轴的交点,以后会更实用些。
三、引导构建,实现理性转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先由直观进行积累,从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来实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由感性到理性是认识的一个飞跃,培养学生的这种思考模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直观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的能力,养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如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边长都为4cm的正方形,将其中一个绕另一个的中心旋转,则重合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边长为a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笔者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做做来看一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动手操作,很快就得到重合部分的面积是4cm2,并介绍了方法,是将正方形绕中心旋转到与另一个正方形重合的位置,由此也就可以猜想到当边长为a时,重合部分的面积是a2。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呢?学生通过操作旋转的过程发现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可以将重合部分转化为正方形的,进一步由感性认知上升到了理性思考的层面上来。
总之,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与学相促进、共发展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因此,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要顺着学生学的路径来组织教学,让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