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研究与实践方法,无论是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相关理论学说及教学实务对于该方法却给予了不应有的漠视,该方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危机。本文意在呼唤对形式分析方法的复归,对于该种方法进行应有的角色定位,同时还重点论述了该方法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对提高中学生对美的把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形式分析法 中学美术教育 重要性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研究与实践方法,无论是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相关理论学说及教学实务对于该方法却给予了不应有的漠视,该方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形式分析方法的内涵
1.对于“形式”的界定。
关于“形式的本质”即“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并在各种解释模式的论争中推进了人们对于“形式”的理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哲学曾使用过的哲学概念,培根沿用它并赋予新的内容,指称形式是事物的内在结构或规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质料和具体事物都是实体,有时甚至说只有形式才是实体。培根则认为物质性的事物才是实体,形式则是物质的结构。他坚持形式与事物的性质不可分。在现代人看来,美育中的“形式”一般是指事物和现象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态。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前人对此已经有过详细阐述,在此提出来只是为证明早就有人关注“形式”。
2.对于“形式分析方法”的阐述。
形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在美学的多种领域都有其存在的空间。本文所引用的形式分析方法乃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的,也就是从形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教法与学法的角度上去理解和运用的。关于何谓“形式分析法”,择其精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形式判断有判断者就其“本身的心理事实”所为之陈述方面,也就是判断者的自我判断,自我判断形式的美与丑。德国学者朔伊尔德持此种看法,依其观点,判断行为中的评价行为是一种情感的行为,是以人的愿望为基础的认识性的活动注[1]。形式判断还有判断者依据客观存在与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主要体现在构成事物与现象的感性质料与判断者内心产生的共鸣。在某些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也并不是艺术家在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2]。
(2)形式判断是关于形式美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于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在此文中不想对形式的创新与演变、形式运用正确与否展开论述,只说明从形式入手对事物与现象的判断的重要性。
(3)用形式判断美丑是依据某有效规范对于事实行为所做的应当是这样或者不应当是这样的判断。在此我认为有效规范可以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但未必一定是专家之言,也未必一定科学,只是大部分人认可而已。
二、角色的定位:形式分析方法的功用分析
形式分析方法作为美学判定方法论之一,无论是在美学理论研究还是在创作实践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具体而言,其功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在审美中是不可缺乏的因素。
培根在《新工具论》中明确指出:“形式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造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他认为“形式”是物体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物质之所以具有自己的个性,形成各种特殊的差异,都是由于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本质力量,即形式所决定的[3]。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4]。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另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也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即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
2.形式分析法是美学研究、启蒙美育的润滑剂。
自从人类审美、创造美之初形式就有意无意地被作为思考对象。从形式的角度入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美就是形式分析法产生结果之一。我认为在教学中从形式入手比从内容入手对美的样式、图式的了解更能说明问题,教学实践事实也的确如此。
3.形式分析法是实现美与表达美的基础,也是从意识到实践的推动力。
在美术创作实践与美术欣赏中从形式角度分析、创作作品是每个美术工作者特别想了解和掌握的方法与技术。但这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一般人都会从内容上或所为的思想上去入手。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形式及其分析法,就打开了艺术天堂的大门。
三、主观之“偏见”:形式分析方法遭遇的危机
形式分析法在美育与创作实践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然而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中都少有人独立列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更是危机四起。
1.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规划者的意愿。
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中学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恨不能穷尽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的关于美术的教育目的。于是,这个教育目的的字里行间,处处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如技能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能力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目的一一暗合,真不愧为集美术教育目的之大成。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出中学阶段美术学科实际的特点,与学校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尚有不少差距。也许是他们站得太高,看得太远,是我辈等不能理解与达到的。
2.现实中接受者——学生的情感倾向性。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作“豆芽”。在这些人眼中,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中学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中学美术教育目的不可相提并论。
3.现实中传播者——教师的行为。
在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小环境下,大多数教师都会顺应自然改变教学目的与方式,多以故事的形式,以画面的内容为主给学生灌输许多美术奇闻趣事以博得精彩的“课堂效果”。几年中学美术学习过来,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美的形式、美的分析方法基本省略。所能拥有的美的知识都是别人说好就好,说不好那就是坏,随风走,就连现在的中学教育画册都跟风变,倒也还新潮。
四、形式分析法的功用
形式分析法是认识了解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既然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形式美又是事物美的重要方面。那如何了解形式美呢?如何读懂美呢?形式分析法能轻松解决。先看艺术目的:艺术到底实现什么目的?一是模仿自然,提供给人以关照;二是缓解人的情欲;三是表达普遍的理想[5]。再分析内容与形式,也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1.当然之“适用”——形式分析方法与中学美术教育。
形式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意味着在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不对此作出回应。当前,学界对于美术教育讨论如火如荼,但是诚如有的学者所言:“看似一派兴旺,实则繁而不荣。”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对具体高考美术的设计关注有余,而较少关注普通中学生美育意义。我认为,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中国全民审美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此限于文章篇幅,不予赘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作为教与学方法之一,形式分析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独特功效及中学美术教育应如何作出回应。
2.形式分析方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功用。
(1)克服教学困难明确教学目的性与中学美育意义
虽然在中学美术教学工作中,运用形式分析法有着使用的难度与理解的困难,但无论是方法的优越性、成效性还是在针对性上都有着强大的不可替代性。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有为之奋斗的信念。要克服教学上的重重阻力,努力运用它,并用好它。
(2)确立方法的可行性
在中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其中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形式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其对美的形式、形式的美的了解。然而这恰恰就是现在美术教育中最为缺乏的重要方面,导致美的创造能力的薄弱,许多人只会模仿抄袭。没有多少自己对美的敏感,也不易对事物产生创作的灵感。这大多是对美的形式了解与把握得不够。对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不能深层次地展开,造成思路的闭塞,如果教育者能在艺术学习初期就对症下药,开启创作灵感,拓宽思路,那么较强的审美能力与优秀作品的产生也就不那么困难了,也不用无穷无尽地在技法上死追烂打。
五、中学美术教育者对形式分析方法的回应
1.需求冲击着传统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得教师想解释的那些故事或作品内容,甚至比教师了解得更多更全,所以教育者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更全面地分析美的形式、原则,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而对于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欠缺的,也是每个人都期待获得提高。
2.规定合理的价值位阶,为妥当的运用留有余地。
形式分析方法中所谓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性的,主观对客观的价值判断,绝不意味着主观擅断。也不是前文所提到的甚至不是个别专家的一家之言,教育者在运用此方法时要灵活运用,不可死套硬搬。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是用什么固定的框框可以统一划定的,美的目标也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教师只是启发者、引导者。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方法论有着一定的可辩性,但在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工作者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是中学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寻求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4][德]费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25.
[3]培根.新工具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德]费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17.
关键词: 形式分析法 中学美术教育 重要性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研究与实践方法,无论是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相关理论学说及教学实务对于该方法却给予了不应有的漠视,该方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形式分析方法的内涵
1.对于“形式”的界定。
关于“形式的本质”即“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并在各种解释模式的论争中推进了人们对于“形式”的理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哲学曾使用过的哲学概念,培根沿用它并赋予新的内容,指称形式是事物的内在结构或规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质料和具体事物都是实体,有时甚至说只有形式才是实体。培根则认为物质性的事物才是实体,形式则是物质的结构。他坚持形式与事物的性质不可分。在现代人看来,美育中的“形式”一般是指事物和现象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态。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前人对此已经有过详细阐述,在此提出来只是为证明早就有人关注“形式”。
2.对于“形式分析方法”的阐述。
形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在美学的多种领域都有其存在的空间。本文所引用的形式分析方法乃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的,也就是从形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教法与学法的角度上去理解和运用的。关于何谓“形式分析法”,择其精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形式判断有判断者就其“本身的心理事实”所为之陈述方面,也就是判断者的自我判断,自我判断形式的美与丑。德国学者朔伊尔德持此种看法,依其观点,判断行为中的评价行为是一种情感的行为,是以人的愿望为基础的认识性的活动注[1]。形式判断还有判断者依据客观存在与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主要体现在构成事物与现象的感性质料与判断者内心产生的共鸣。在某些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也并不是艺术家在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2]。
(2)形式判断是关于形式美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于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在此文中不想对形式的创新与演变、形式运用正确与否展开论述,只说明从形式入手对事物与现象的判断的重要性。
(3)用形式判断美丑是依据某有效规范对于事实行为所做的应当是这样或者不应当是这样的判断。在此我认为有效规范可以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但未必一定是专家之言,也未必一定科学,只是大部分人认可而已。
二、角色的定位:形式分析方法的功用分析
形式分析方法作为美学判定方法论之一,无论是在美学理论研究还是在创作实践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具体而言,其功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在审美中是不可缺乏的因素。
培根在《新工具论》中明确指出:“形式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造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他认为“形式”是物体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物质之所以具有自己的个性,形成各种特殊的差异,都是由于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本质力量,即形式所决定的[3]。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4]。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另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也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即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
2.形式分析法是美学研究、启蒙美育的润滑剂。
自从人类审美、创造美之初形式就有意无意地被作为思考对象。从形式的角度入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美就是形式分析法产生结果之一。我认为在教学中从形式入手比从内容入手对美的样式、图式的了解更能说明问题,教学实践事实也的确如此。
3.形式分析法是实现美与表达美的基础,也是从意识到实践的推动力。
在美术创作实践与美术欣赏中从形式角度分析、创作作品是每个美术工作者特别想了解和掌握的方法与技术。但这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一般人都会从内容上或所为的思想上去入手。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形式及其分析法,就打开了艺术天堂的大门。
三、主观之“偏见”:形式分析方法遭遇的危机
形式分析法在美育与创作实践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然而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中都少有人独立列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更是危机四起。
1.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规划者的意愿。
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中学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恨不能穷尽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的关于美术的教育目的。于是,这个教育目的的字里行间,处处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如技能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能力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目的一一暗合,真不愧为集美术教育目的之大成。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出中学阶段美术学科实际的特点,与学校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尚有不少差距。也许是他们站得太高,看得太远,是我辈等不能理解与达到的。
2.现实中接受者——学生的情感倾向性。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作“豆芽”。在这些人眼中,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中学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中学美术教育目的不可相提并论。
3.现实中传播者——教师的行为。
在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小环境下,大多数教师都会顺应自然改变教学目的与方式,多以故事的形式,以画面的内容为主给学生灌输许多美术奇闻趣事以博得精彩的“课堂效果”。几年中学美术学习过来,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美的形式、美的分析方法基本省略。所能拥有的美的知识都是别人说好就好,说不好那就是坏,随风走,就连现在的中学教育画册都跟风变,倒也还新潮。
四、形式分析法的功用
形式分析法是认识了解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既然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形式美又是事物美的重要方面。那如何了解形式美呢?如何读懂美呢?形式分析法能轻松解决。先看艺术目的:艺术到底实现什么目的?一是模仿自然,提供给人以关照;二是缓解人的情欲;三是表达普遍的理想[5]。再分析内容与形式,也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1.当然之“适用”——形式分析方法与中学美术教育。
形式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意味着在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不对此作出回应。当前,学界对于美术教育讨论如火如荼,但是诚如有的学者所言:“看似一派兴旺,实则繁而不荣。”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对具体高考美术的设计关注有余,而较少关注普通中学生美育意义。我认为,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中国全民审美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此限于文章篇幅,不予赘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作为教与学方法之一,形式分析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独特功效及中学美术教育应如何作出回应。
2.形式分析方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功用。
(1)克服教学困难明确教学目的性与中学美育意义
虽然在中学美术教学工作中,运用形式分析法有着使用的难度与理解的困难,但无论是方法的优越性、成效性还是在针对性上都有着强大的不可替代性。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有为之奋斗的信念。要克服教学上的重重阻力,努力运用它,并用好它。
(2)确立方法的可行性
在中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其中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形式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其对美的形式、形式的美的了解。然而这恰恰就是现在美术教育中最为缺乏的重要方面,导致美的创造能力的薄弱,许多人只会模仿抄袭。没有多少自己对美的敏感,也不易对事物产生创作的灵感。这大多是对美的形式了解与把握得不够。对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不能深层次地展开,造成思路的闭塞,如果教育者能在艺术学习初期就对症下药,开启创作灵感,拓宽思路,那么较强的审美能力与优秀作品的产生也就不那么困难了,也不用无穷无尽地在技法上死追烂打。
五、中学美术教育者对形式分析方法的回应
1.需求冲击着传统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得教师想解释的那些故事或作品内容,甚至比教师了解得更多更全,所以教育者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更全面地分析美的形式、原则,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而对于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欠缺的,也是每个人都期待获得提高。
2.规定合理的价值位阶,为妥当的运用留有余地。
形式分析方法中所谓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性的,主观对客观的价值判断,绝不意味着主观擅断。也不是前文所提到的甚至不是个别专家的一家之言,教育者在运用此方法时要灵活运用,不可死套硬搬。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是用什么固定的框框可以统一划定的,美的目标也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教师只是启发者、引导者。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方法论有着一定的可辩性,但在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工作者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是中学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寻求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4][德]费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25.
[3]培根.新工具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德]费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