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叙”,也叫“并提”,即合起来叙,并起来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述。这是一个“古即有之”、“古即盛之”的语言现象,根据前后词语的承接关系,可分为“对应合叙”和“错位合叙”。
“对应合叙”指第一个词语与第三个词语相承,第二个词语与第四个词语相承。如:
①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五蠹》)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屈原列传》)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⑤封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例①应是“桀暴乱,汤征伐;纣暴乱,武征伐”。例②“明于治乱”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娴于辞令”承“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例③等于说“如果有人作奸犯科,刑;如果有人为忠善,赏”。例④是古汉语中合叙和错综运用得极为出色的例子,其顺序其实是:“句读之不知”,下接“或师焉”,下连“小学”;“惑之不解”,下接“或不焉”,下连“大遗”,最后以“吾未见其明也”总括。从更大范围看,“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又上承“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惑之不解”、“或不焉”又上承“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例⑤有以辞害意的问题,人们容易误以为周苛、周昌二人的孙和子皆封了列侯,而史实是周苛的孙和周昌的子皆封了列侯。
“错位合叙”则指第一词语同第四个词语相承,第二个词语同第三个词语相承。如:
⑥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二章》)
⑦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汉书·魏豹传》)
⑧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汉书·高帝纪》)
例⑥把“兵”、“革”并在一起提,把“坚”、“利”合在一起叙,翻译时宜分开处理,“兵”“利”,“革”“坚”。例⑦不是“齐”和“项它”承、“楚”和“田巴”承,而是“齐”和“田巴”承、“楚”和“项它”承,颜师古注曰:“楚遣项它,齐遣田巴。”例⑧“掾”和“主吏”都是官名,当时曹参为掾,萧何为主吏,故应理解为“主吏萧何、掾曹参”。可见,没有一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单从字面上是难以正确把握例⑦、例⑧这类句子的含义的。
由于“合叙”具有使字句简练、行文紧凑的优点,所以现代汉语有所继承,秦牧《土地》中的“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布满原野和山谷”就是很成功的例子。但是,“合叙”又有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缺陷,因此现代汉语又力避之,尤其是“错位合叙”,一律视为语病。如:
⑨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1995年高考题)
⑩市教委决定对造成这次考题泄露的校长和保密员,给予行政记大过和刑事拘留的处理。
例⑨“理论上”应接“深刻的说明”,“政策上”应接“详细的规定”,可是都岔开了,犯了“前后不照应”的毛病。例⑩乍一看,“校长”对应“行政记大过”,“保密员”对应“刑事拘留”,但若不在“给予”前加“分别”二字,就是表意不明确。
总之,对于“合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切不可“隐恶”;学习使用时,应以不致于产生歧义为前提。
“对应合叙”指第一个词语与第三个词语相承,第二个词语与第四个词语相承。如:
①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五蠹》)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屈原列传》)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⑤封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例①应是“桀暴乱,汤征伐;纣暴乱,武征伐”。例②“明于治乱”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娴于辞令”承“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例③等于说“如果有人作奸犯科,刑;如果有人为忠善,赏”。例④是古汉语中合叙和错综运用得极为出色的例子,其顺序其实是:“句读之不知”,下接“或师焉”,下连“小学”;“惑之不解”,下接“或不焉”,下连“大遗”,最后以“吾未见其明也”总括。从更大范围看,“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又上承“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惑之不解”、“或不焉”又上承“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例⑤有以辞害意的问题,人们容易误以为周苛、周昌二人的孙和子皆封了列侯,而史实是周苛的孙和周昌的子皆封了列侯。
“错位合叙”则指第一词语同第四个词语相承,第二个词语同第三个词语相承。如:
⑥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二章》)
⑦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汉书·魏豹传》)
⑧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汉书·高帝纪》)
例⑥把“兵”、“革”并在一起提,把“坚”、“利”合在一起叙,翻译时宜分开处理,“兵”“利”,“革”“坚”。例⑦不是“齐”和“项它”承、“楚”和“田巴”承,而是“齐”和“田巴”承、“楚”和“项它”承,颜师古注曰:“楚遣项它,齐遣田巴。”例⑧“掾”和“主吏”都是官名,当时曹参为掾,萧何为主吏,故应理解为“主吏萧何、掾曹参”。可见,没有一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单从字面上是难以正确把握例⑦、例⑧这类句子的含义的。
由于“合叙”具有使字句简练、行文紧凑的优点,所以现代汉语有所继承,秦牧《土地》中的“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布满原野和山谷”就是很成功的例子。但是,“合叙”又有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缺陷,因此现代汉语又力避之,尤其是“错位合叙”,一律视为语病。如:
⑨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1995年高考题)
⑩市教委决定对造成这次考题泄露的校长和保密员,给予行政记大过和刑事拘留的处理。
例⑨“理论上”应接“深刻的说明”,“政策上”应接“详细的规定”,可是都岔开了,犯了“前后不照应”的毛病。例⑩乍一看,“校长”对应“行政记大过”,“保密员”对应“刑事拘留”,但若不在“给予”前加“分别”二字,就是表意不明确。
总之,对于“合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切不可“隐恶”;学习使用时,应以不致于产生歧义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