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部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常见的有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
浏览题目,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细读题干,重读文章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遵从规律,弄清词义 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对于文言实词,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虚词是公认的难点。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是“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阅读文言文还要密切注意词语的具体环境。
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直译为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浏览题目,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细读题干,重读文章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遵从规律,弄清词义 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对于文言实词,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虚词是公认的难点。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是“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阅读文言文还要密切注意词语的具体环境。
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直译为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