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猫》的教学之初,我就为导入犯难。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简介作者,能不能打破常规,在一上课时就打破平时作者简介时的老面孔,从更人性的角度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即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呢?
我设计了自己的第一稿:
一、导入:
作者简介:
1.郑振铎,铎(duó):大铃。论语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1958年,逝世于飞往阿富汗等国访问的飞机上。
3.人们都说:“看一个人好坏,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
他是鲁迅、冰心的至交好友。鲁迅年长他17岁,他一直尊称鲁迅为长者和老师,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自我解剖的精神,爱国作家;(五四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起促进作用的两个文学团体分别是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他是文学研究社的发起者及重要成员之一)对于后辈青年作家的疼爱,他们又很相像,在这方面鲁迅称第一,郑振铎就可以称第二了。冰心受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三言两语的零碎诗句,并结成集子——《繁星》。这个《新月集》《飞鸟集》就是郑振铎翻译的。冰心小他一岁,在协和女子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并且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当冰心从巴金那里得知他因飞机出事逝世的消息后,曾特做《追念振铎》的感人篇章来记念他!
另外,他与瞿秋白、沈雁冰(矛盾)、叶圣陶等都是好友。
从这些朋友来看,不难看出郑振铎的为人。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下决心试一试之后,我内心又有了另一个担心:这样一来,导入环节相比常规教学有些冗长,占时足有五分钟。按照常规,导入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如果所占时间过长,就有喧宾夺主之嫌,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运用导入技能的初衷。时间要短,又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认真提炼,要选择非有不可的内容;在选词、造句、语言组织上要十分精心;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省时原则。于是,我又进行了精简,删掉了“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1958年,逝世于飞往阿富汗等国访问的飞机上。”这一段。又删掉了对他人性评价的“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这一小句,因为这些知识跟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体现的精神距离较远。
还是忐忑不满意。我打通了自己的求助热线——刘金玉老师的《高校教学八将》。在“角色定位”这一讲里,有一段关于“教师在课堂上导的注意点”,其中的两条建议给了我非常强的启示。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心理暗示,包括知识暗示和情感暗示。学生是最容易受暗示影响的,不要说学生,成人又如何呢?如让学生范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学生流着眼泪富有感情地读,这不是学生正确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自觉产生的,而是受到老师的感染、暗示所致。学习目标中如果有课堂问题出现,课堂教学中就不应该有问题答案的暗示,如“感受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就不能出现。
2.教学中不能引导在先、结论在先,致使学生根据“导语”、“结论”去找答案,而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在没有任何“拐棍”的情况下寻求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不受束缚,才能得到思维的发展,教师后来的“导”才有意义,才富有实效。
我的设计里有“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这段话。这段话是一个总结性的结论,是比“暗示”更明明白白的答案,它在课文一开始被老师说出来,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后边的课文分析没有了任何韵味和回味。
思考,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
我出来了三稿:前面的介绍不动,在了解完作者的交友情况后,学生对作者及其文章充溢着想了解的热情,我的简介吊足学生胃口,却戛然而止:作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现在我们近距离走进文本,探究一番。把最后这段放在探讨文章结束的时候。学生疏通了文章内容,探究了语言和结构,仔细分析冤屈猫的过程,从而认识偏见与主观臆断的可怕后,我让学生总结:从这篇文章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振铎。此时,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已经深入,见解立体丰富,说出来的是有米之炊。这时,我的PPT作为补充再出现。既是设计上的首尾呼应,又让知识在合适的时间出现。
课后,我的导入设计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和认可。我心里说:导入也不怕巷子深呀。导入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它出现的点,不一定是课前,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设计,选择恰当时机,为教学内容服务,有效激发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动机。导而不入,不为显示自己的水平,露一手,是教师智慧、知识、感情、口才、能力的综合体现,打破了由教师中心造成的思维中的权威定式,彰显的是教育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对学生久已失落的自我感受、自己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能力的召唤,达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我设计了自己的第一稿:
一、导入:
作者简介:
1.郑振铎,铎(duó):大铃。论语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1958年,逝世于飞往阿富汗等国访问的飞机上。
3.人们都说:“看一个人好坏,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
他是鲁迅、冰心的至交好友。鲁迅年长他17岁,他一直尊称鲁迅为长者和老师,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自我解剖的精神,爱国作家;(五四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起促进作用的两个文学团体分别是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他是文学研究社的发起者及重要成员之一)对于后辈青年作家的疼爱,他们又很相像,在这方面鲁迅称第一,郑振铎就可以称第二了。冰心受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三言两语的零碎诗句,并结成集子——《繁星》。这个《新月集》《飞鸟集》就是郑振铎翻译的。冰心小他一岁,在协和女子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并且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当冰心从巴金那里得知他因飞机出事逝世的消息后,曾特做《追念振铎》的感人篇章来记念他!
另外,他与瞿秋白、沈雁冰(矛盾)、叶圣陶等都是好友。
从这些朋友来看,不难看出郑振铎的为人。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下决心试一试之后,我内心又有了另一个担心:这样一来,导入环节相比常规教学有些冗长,占时足有五分钟。按照常规,导入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如果所占时间过长,就有喧宾夺主之嫌,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运用导入技能的初衷。时间要短,又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认真提炼,要选择非有不可的内容;在选词、造句、语言组织上要十分精心;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省时原则。于是,我又进行了精简,删掉了“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1958年,逝世于飞往阿富汗等国访问的飞机上。”这一段。又删掉了对他人性评价的“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这一小句,因为这些知识跟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体现的精神距离较远。
还是忐忑不满意。我打通了自己的求助热线——刘金玉老师的《高校教学八将》。在“角色定位”这一讲里,有一段关于“教师在课堂上导的注意点”,其中的两条建议给了我非常强的启示。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心理暗示,包括知识暗示和情感暗示。学生是最容易受暗示影响的,不要说学生,成人又如何呢?如让学生范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学生流着眼泪富有感情地读,这不是学生正确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自觉产生的,而是受到老师的感染、暗示所致。学习目标中如果有课堂问题出现,课堂教学中就不应该有问题答案的暗示,如“感受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就不能出现。
2.教学中不能引导在先、结论在先,致使学生根据“导语”、“结论”去找答案,而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在没有任何“拐棍”的情况下寻求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不受束缚,才能得到思维的发展,教师后来的“导”才有意义,才富有实效。
我的设计里有“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这段话。这段话是一个总结性的结论,是比“暗示”更明明白白的答案,它在课文一开始被老师说出来,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后边的课文分析没有了任何韵味和回味。
思考,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
我出来了三稿:前面的介绍不动,在了解完作者的交友情况后,学生对作者及其文章充溢着想了解的热情,我的简介吊足学生胃口,却戛然而止:作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现在我们近距离走进文本,探究一番。把最后这段放在探讨文章结束的时候。学生疏通了文章内容,探究了语言和结构,仔细分析冤屈猫的过程,从而认识偏见与主观臆断的可怕后,我让学生总结:从这篇文章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振铎。此时,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已经深入,见解立体丰富,说出来的是有米之炊。这时,我的PPT作为补充再出现。既是设计上的首尾呼应,又让知识在合适的时间出现。
课后,我的导入设计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和认可。我心里说:导入也不怕巷子深呀。导入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它出现的点,不一定是课前,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设计,选择恰当时机,为教学内容服务,有效激发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动机。导而不入,不为显示自己的水平,露一手,是教师智慧、知识、感情、口才、能力的综合体现,打破了由教师中心造成的思维中的权威定式,彰显的是教育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对学生久已失落的自我感受、自己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能力的召唤,达到了思想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