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发现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中外科学家近日宣布,其研究团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探索恐龙的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及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遗憾的是,黑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与足迹记录非常稀少。据统计,依兰县恐龙足迹群由5条行迹,共计70个足迹组成,包括平行的蜥脚类恐龙行迹、三趾型鸟脚类行迹、延长的三趾型兽脚类行迹。蜥脚类足迹的后脚长度约49厘米。鸟脚类足迹以趾迹为主,第三趾最发达,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迹几乎呈三角形,且前缘圆钝。三趾型兽脚类的爪痕平行,被暂时归为游泳迹。兽脚类游泳迹和其他恐龙的步行行迹的组合,表明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
我国实现人工合成斯格明子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陆轻铀研究员与南京师范大学马付胜教授合作,利用自制的磁力显微镜系统(MFM), 在人工合成反铁磁多层膜中发现了一种可在几开尔文到300开尔文(K)宽温区稳定存在,能规则排列且尺寸连续可调的新型人工磁斯格明子结构。磁斯格明子,一种非易失的拓扑保护自旋结构,具有拓扑保护稳定性、尺寸小以及低电流驱动等优良特性,被认为是未来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存储器件的信息载体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课题组利用人工合成反铁磁多层膜中的反铁磁层间耦合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微纳加工,构造出一组不同的尺寸,规则排列的人工合成反铁磁圆盘结构。通过光学、磁电阻等测量方法,观测到预示磁斯格明子连续过渡变化的信号曲线。科研人员自制了一套可定位MFM可在4.2—300K温度范围内连续定位20μm器件样品且实现磁结构的成像与调控。该成果为磁斯格明子的研究提供了直接微观动力学图像,为后续新型器件实用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材料体系参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中外科学家近日宣布,其研究团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探索恐龙的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及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遗憾的是,黑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与足迹记录非常稀少。据统计,依兰县恐龙足迹群由5条行迹,共计70个足迹组成,包括平行的蜥脚类恐龙行迹、三趾型鸟脚类行迹、延长的三趾型兽脚类行迹。蜥脚类足迹的后脚长度约49厘米。鸟脚类足迹以趾迹为主,第三趾最发达,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迹几乎呈三角形,且前缘圆钝。三趾型兽脚类的爪痕平行,被暂时归为游泳迹。兽脚类游泳迹和其他恐龙的步行行迹的组合,表明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
我国实现人工合成斯格明子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陆轻铀研究员与南京师范大学马付胜教授合作,利用自制的磁力显微镜系统(MFM), 在人工合成反铁磁多层膜中发现了一种可在几开尔文到300开尔文(K)宽温区稳定存在,能规则排列且尺寸连续可调的新型人工磁斯格明子结构。磁斯格明子,一种非易失的拓扑保护自旋结构,具有拓扑保护稳定性、尺寸小以及低电流驱动等优良特性,被认为是未来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存储器件的信息载体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课题组利用人工合成反铁磁多层膜中的反铁磁层间耦合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微纳加工,构造出一组不同的尺寸,规则排列的人工合成反铁磁圆盘结构。通过光学、磁电阻等测量方法,观测到预示磁斯格明子连续过渡变化的信号曲线。科研人员自制了一套可定位MFM可在4.2—300K温度范围内连续定位20μm器件样品且实现磁结构的成像与调控。该成果为磁斯格明子的研究提供了直接微观动力学图像,为后续新型器件实用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材料体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