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境界:久违的人生一大快事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9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圣叹曾把雪夜读书视为人生的一大快事。
  雪夜读书的美妙之处,我认为在一个“静”字。漫天的大雪拭去了白天的肮脏和喧嚣,“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雪的纯净容易使夜读的人返回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境。耳听雪落的天籁,而看在眼里的是另一种文字的“交响”,更兼身旁的一个红泥小火炉将温暖荡向每一个毛孔,这种感受大概也是“妙处难与君说”。
  书中的思想散发阳光的热量和火眼的光芒,温暖着那颗裹在寒凉与寂寞的心,夜读人在凛冽的冬天也常如坐春风。法国的女作家乔治·桑也曾说在漫长的冬夜,时间似乎都可以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下心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

  夜其实最适合读书人,白天为生计奔忙的劳累、困窘甚至焦头烂额,都被夜色平复了;
  白天不得不见的人,不得不说的话,甚至不得不戴上的面具,都可以掩藏在夜的黑色之后。
  夜特别宠爱读书人,白天给富翁更多的黄金,夜晚给贫困的书生充裕的时间和天马行空的空间。
  夜色是一扇宽大的门,将白天的繁忙和喧嚣都拒之门外。窗外唯有自由的风声和草虫的轻轻鸣唱,房内人泰然静坐,任凭风声叶声声声入耳。
  读书人让心灵驰骋富足宽阔的书中世界,获得比千钟粟还要丰富的精神财富。北朝的李谧说“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读书人一般都是夜晚这块黑土地上的耕者,以心为犁,文字为种子,收获生命的价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曾说:
  “饥读之可以当肉,
  寒读之可以当裘,
  孤寂而读之可以当友朋,
  幽忧而读之可以当金石琴瑟也。”
  夜读,可充饥,可取暖,可友朋,可铮铮奏乐。
  夜有助于心境的沉静,窗外的夜色一点点沉积下来,夜越来越黑,心越来越静,当月亮升起,如水的月光溶溶泄泄,读书人的心境也随之亮堂皎洁起来。
  人声渐杳,远处偶尔有一、二辆汽车驶过,将寂静象货物一样运来。古人读书有“红袖添香”之说,我们现在夜读,似也有这样的情调。
  香是远处渺茫的歌声,歌声来自高档的宾馆酒楼,“红袖”们正热闹着呢,我们闹中取静,自有一种超然。
  静夜里,心境淡然,甚至能有参禅面壁的枯寂。读一本书,恍然若有所悟,这悟出来的有时接近玄机妙理。
  夜是平民化的,与知识分子最親近。它随和,宽容,闲适。美的极致就在于随意。梁遇春认为“读书是要在床上、炉旁、雾烟中、酒瓶边才行,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床、炉、酒都与夜相关。
  张潮在《幽梦影》更是把人生各个阶段读书比作夜里观月,“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我以为夜读最似台上玩月。人在台上,月随手可摘;月在手中,可赏玩、玩味,甚至象儿童的玩具一样可以把玩,这种闲适和随意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夜读有助于思索,心境澄明,思想的飞鸟更能翱翔,情感的游鱼更优游。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为学三境界都跟夜有关。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夜里的辗转反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白天的凝神远眺也是由于夜晚而触动情思;
  至于最后一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直接地道出做学问与夜的鱼水关系———思绪的豁然开朗一般都在夜里得以实现。
  夜读,可借别人的书籍,浇心内块垒;
  可以以书中的思想为契机,引发自己的思考,从而有所得,这是夜读的理趣;
  可随作者或书中任务一道欢歌悲哭,一起爱与恨,这是夜读的情趣。
  有了一些想法,顺手写在书的空白处,与他们作“无声的交谈”,此种乐趣,大概不亚于促膝而谈吧。
  选自《阅读与写作》
其他文献
樟树纷纷落叶了,步道上,落上厚厚一层。环卫工人打扫着,发出“哗”“哗”“哗”的声响。树上还落下一些豆子一样的东西,紫黑色,踩一下,地上便印上墨点,这是樟籽。今春落下的这些樟籽儿,没人踏践,扫过之后,地面干净,往年的这个时候却不行。步道上干干净净,但阒寂无人。不一会儿,一辆大车轰轰隆隆开过来,载着像大炮一样的东西,向樟树上喷洒水雾,水雾中饱含浓浓的药味儿,樟树又纷纷飘落一些东西,地上又撒了一层。环卫
和一群退休的朋友饭聚。席间,聊及婚姻,骤然发现,处于“黄昏阶段”的婚姻,普遍面对着一个潜在的“小危机”。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从职场退下来后,和谐的婚姻竟“硝烟四起”。过去,夫妻俩为工作忙碌,很珍惜闲暇时的相处,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大家都好似有谈不完的话。现在呢,手中有大把可供挥霍的时间,朝夕相对,原本以为如鱼得水,琴瑟和鸣,没有想到反而时起勃谿。甲气呼呼地说:“大事小事他都要查问,我简直烦得要发疯
过了大年初一,大姐在我们“本家人”微信群里贴出一张“医院告病人家属书”。内容概要:经院部决定,实施有条件地禁止病人外出和家属来院探望,并恳请各位家属、老人给予理解和支持。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蔓延,母亲的养老医院不能随意出入了。96岁的母亲,平时我们四个子女每天轮流去探望她半天,她从来不觉孤独。如此,她怎么办?她怎么想?她能忍受吗?  大姐在微信群里发出医院通告,母亲也在我们的“本家人”群内。
有几件事老是萦绕在脑际,想起来心头就会涌起阵阵暖意。  在市场上买了几斤花生米,装在塑料袋里,放在电动车上带回家。半路上忽听后面有人喊:“前面的那个人,花生米漏啦!”我低头一看,不知何时塑料袋破了个洞,花生米正一粒一粒地往下漏,已经洒了好几米远了。我赶忙停车,下来抓住破口处。怎么办?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塑料袋破口处打个结,可结还没打好,花生米又从上面扎口处漏了出来。没办法了,我急得满头大汗。
一天下午,一个名声显赫的牧师拿起一张报纸,看到上面登有他去世的报道。好像是时间的冲突,他没能按时出席预定的演讲会,这就传出消息,说他已经死于心脏病突发。沙滩上的脚印读到自己逝世的报道,他想知道这个消息在城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走出家门,却懊恼地发现,生活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变化。路上人往车来,人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没有一面旗子因为默哀而降下一半。他得出了结论:“发现自己死了却没人关心,确实会让人深思。
雨下得更大了。我紧紧攥着伞,逆风走在冷雨里,鞋子早已被积水浸湿了,湿漉漉的凉意从脚底一路袭上心口,整个人仿佛一块被雨水泡得肿胀的海绵。  风很大,街道空旷,店铺再没有平日里热闹的气氛。偶尔擦肩的几个行人也戴着口罩,低着头,步履匆匆。记不清走了多久,我终于发现一家开门的药店,绿色的招牌亮闪闪的,像一片小小橄榄叶。  虽然才七点钟,可是药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沉默不语,彼此默契相隔,自觉站
我中学毕业后去曼哈顿的一家百货公司做推销员,但我的工作并不顺利,我总觉得向客户推销产品是一件丢人的事,总担忧别人会因为我想赚他们的钱而排斥我。  大概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卖出产品,也没有拿到任何佣金。由于工作做得不好,我无法在曼哈顿继续生活下去,只能回到家乡小镇。我的祖父和父母一起经营着小农场。在家里,我不至于挨饿,但我难道总是靠父母生活吗?我终日郁郁寡欢,觉得生活毫无乐趣。一天
专注的聆听和随心所欲的听,是完全不同的。做个小测验吧。你和你的朋友,算作一个小组。你是A,她是B好了。第一个回合,她说,你听。  第一小节,她认真地说,你仔细地听。注意啊,是聆听。“聆”在字典上的意思是:书面语的听。当我端详这个字的时候,总觉得不是那么简单。“聆”是由“耳朵”的“耳”字和“命令”的“令”字组成的,我一厢情愿地相信这是对耳朵的一个指令,好像在说———耳朵,你可要好好地听,千万不可以走
到中年之后,我喜欢上了“少”。年轻时崇尚“朋友遍天下”的感觉没有了,朋友嘛,多固然是好的,少一点也没关系。没朋友也没什么,中年心境里最重要的一条是,能享受得了孤独,并且能在安靜中自得其乐。  有几年了,我恐惧出去参加饭局,尤其是人多的那种,过于喧闹,结束之后满身疲惫不说,单单是点满了整桌子的菜吃不掉就很是让人难过。不去参加,眼不见心不疼。  有一次我回乡,中学时的一位同学是当地富豪,他没有请我去大
写出一部好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常问自己,也常被问到。想了想,以下几点是必须的:思想,才华,激情,阅历,以及知识储备。但我以为,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因素,往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写作时具有的定力,换句话说,就是凝神聚气的能力。  作家也是寻常人,难免会被各种欲念打扰,或者被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裹挟淹没。要想在写作时凝神聚气,在我看来首先要干净。这个干净包括了环境和内心两个方面。  大约十多年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