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太公受封于齐始,齐便一直位居大国之列。而齐都临淄(即古营丘)亦为"海岱间一都会",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从太公受封于齐时开始探究,逐步从受封时间、受封范围等方面探究古营丘之地望;又从历来有关营丘位置的说法中尝试作进一步的探析、论述,以使对古营丘之地望的了解、认识能更加明朗。
关键词:太公望;受封于齐;齐都营丘;临淄;昌乐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实行分封,受封诸侯各筑城以为都。姜太公就封于齐,择营丘之地为都,《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齐由此得以征伐,为大国,都营丘。”然而关于营丘的位置,自东汉以来便为学界所争议之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史记·齐太公世家》又载:“(太公死后)胡公徙都薄姑,……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显然,营丘、薄姑、临菑为齐先后相继的三个都城,那么会是一地两称,只是不同时期变换地名而未换地方呢?还是不断迁徙,相继更换地方呢?营丘的位置到底在何处呢?
一、太公望受封于齐的问题
若要界定古营丘的地望,首先就需要看太公望受封于齐的问题。因为如若解决太公望封地范围的问题,营丘之界定亦可浮出水面,而解决受封范围的问题则首先从太公望何时受封于齐的时间问题来看。
关于太公望何时受封于齐的问题,一直以来大致有两种看法:一说为就封于武王时期;一说则为就封于成王时期。
先来看武王时期的说法,此说即认为武王克商后,太公望即被封于齐。这种说法大体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等书的记载,《史记·周本纪》载:“(武王)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更是将太公立国的过程详细记载了下来,“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再来看另一种说法,就封于成王时期。此说是由傅斯年先生提出的,他认为,太公望是在成王时期周公东征后被封于齐的。傅斯年先生这一看法的提出则是依据《国语》《史记》等书中将姜太公称作“吕望”、“吕尚”,《国语·周语》载:“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太公)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傅斯年先生提出,由于先秦时期男子一般“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故太公望被称作吕望者,盖因太公最初应是封于吕,而后周公东征,为稳固对东夷之地的统治,又将太公改封于齐。而傅斯年先生还认为齐国封地应在济水流域,而营丘则在济水之东。傅斯年先生在《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姜原》一书中说道:“《国语·齐语》载:‘齐、许、申、吕由大姜。’……姜据古本《竹书纪年》,宣王时戎人灭姜侯之邑,引见后汉《西羌传》。准以芈曹等皆为先代国名后代姓号之例,姜之为姓必原是国名。惟此姜侯是否姜姓,或是他族封建于其地者,则不可考。综合上举《国语》《左传》之记载,知姜之所在有两个区域。一在今河南西境,所谓四岳之后者,一在今山东东境。然河南西境必是四岳之本土,此可以‘齐许申吕由大姜’,及‘太公封于营邱,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诸说证之。齐本是由四岳国里出来的,望伋两代仍用吕称。(《书·顾命》齐侯吕伋)若齐旁诸姜,当是齐之宗姓分封者。姜之先世为四岳,四岳之地望如可确定,则姜为何处的民族,可以无疑问了。……申甫许在一块儿。许之称至今未改,申又可知其后来在谢,则申许吕之地望大致可知了。《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可知汉《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水经注》‘宛西吕城,四岳受封于吕’,诸说,当不误。”《民族与中国古代史·大东小东说》又载:“齐者,济也,济水之域也,其先有济,其裔在春秋为风姓。而营丘又在济水之东,武王之世,殷未大定,能越之而就国乎?尚父侯伋两世历为周辅,能远就国于如此之东国乎?综合经传所记,则知太公封邑本在吕也。”
二、齐立都营丘问题
太公受封于齐,都营丘。那么,齐之得名由何而来?营丘之名又何来?营丘位于齐地之何处?《史记·封禅书》载:“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齐记》载:“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天之腹齐也。”《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此齐因天齐渊而得名说。其他之说还有许慎《说文解字》中“齐,禾麦吐穗,上平也”的麦穗说、甲骨文中“齐”字有三个菱形箭头组成而引申出东夷崇武尚箭的箭簇说,多为牵强附会之说。但另有一说在新近考古发现的引领下,似乎影响正在慢慢增大,此说即是齐以济水而得名说。齐地在济水之侧,齐本又作“济”,古代齐、济可通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载:“济……又为齐。”《春秋说题辞》:“济,齐也。”《风俗通·山泽篇》:“济者,齐。”《尚书大传》:“冬伯之乐舞齐落。”注:“齐,一作济。”
关于齐都营丘之探讨,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
(一)营丘即临淄说
《尔雅·释丘》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郭璞注:“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汉书·地理志上》载齐郡首县“临淄,师尚父所封。”臣瓒曰:“临淄即营丘。故晏子曰‘始爽鸿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今齐之城中有丘,即营丘也。”颜师古曰:“瓒说是也。筑营之丘,言于营丘地筑城邑。”《汉书·地理志下》载:“临淄名营丘,故《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虖峱之间兮。”颜师古曰:“《齐国风·营》诗之辞也。《毛诗》作还,《齐诗》作营。之,往也。峱,山名也,字或作嶩,亦作巙,音皆乃高反。言往适营丘而相逢于猪山也。”《括地志》载:“营丘在青州临淄百步外城中。”《水经注》载:“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陵亦丘也,献公自营丘徙临淄。余按营陵城南无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谓凡山也,东北流,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者,山名也。……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迳其左,故有营丘之名,与《尔雅》相符。”《齐乘》卷五载:“营邱,临淄西二里塔寺后。……营邱之上,自唐长庆间立太公、桓公庙。今惟宋景佑三年碑存。”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亦曾说:“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春秋时齐地颇大,殷之齐,当指齐之首都营丘附近,今山东临淄县也。”历史上多认为营丘与临淄为一地而二称也。
(二)昌乐说
清嘉庆版《昌乐县志》首序载:“昌乐,古营陵也,属青州,为尚父始封地。”其《总记》(上)又载:“周武王十三年,夏四月,封师尚父于齐,都营丘。按,营丘故城郡太公始封地,历六世,始迁都临淄。”明嘉靖《青州府志》卷一《建制沿革》载:“周封太公望于营丘,为齐国,再徙临淄。”《沿革表》载:昌乐:太公封国,都营邱。临淄:……后献公徙都临淄,亦营邱地。卷十二又载:“……师尚父……封于齐,都营丘……再徙博兴,又迁临淄。”《山东通志》载:“昌乐县本古营陵地。”除此,《太平寰宇记》、赵一清《释水经注》、阎愉《营丘辨》等都力主营陵(今昌乐县马宋乡古营丘遗址)说。而范文澜先生亦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提出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之论断。
(三)其他说法
以上两说,为学界主流之看法,自东汉以来便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未有统一之观点。反而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出现,除此两说之外,又不断出线了临淄古城附近韩信岭说、寿光县呙宋台说、益都臧台遗址说、高清陈庄遗址说等,各说自有所据,也言之成理,但谁也没有权威材料,来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综上述之,对于齐国早期的都城,据古籍所载,笔者较倾向于郦道元等人所主之临淄说。正如李玉洁先生在《齐史稿》一书中所述:“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太公都营丘;胡公徙都薄姑;后献公又逐胡公子,因袭薄姑都,治临淄。这里可以看出薄姑与临淄实为一处。而在胡公徙薄姑后,‘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胡公而自立。’这段记载说明,营丘只有距薄姑很近,哀公弟山才有可能率营丘的国人去薄姑攻杀胡公。那么营丘距临淄也很近。营丘与临淄可能原来并非一处,随着后代临淄城的扩大,营丘就与临淄合在一处了。”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李玉洁.齐文化丛书·齐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1997.
关键词:太公望;受封于齐;齐都营丘;临淄;昌乐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实行分封,受封诸侯各筑城以为都。姜太公就封于齐,择营丘之地为都,《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齐由此得以征伐,为大国,都营丘。”然而关于营丘的位置,自东汉以来便为学界所争议之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史记·齐太公世家》又载:“(太公死后)胡公徙都薄姑,……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显然,营丘、薄姑、临菑为齐先后相继的三个都城,那么会是一地两称,只是不同时期变换地名而未换地方呢?还是不断迁徙,相继更换地方呢?营丘的位置到底在何处呢?
一、太公望受封于齐的问题
若要界定古营丘的地望,首先就需要看太公望受封于齐的问题。因为如若解决太公望封地范围的问题,营丘之界定亦可浮出水面,而解决受封范围的问题则首先从太公望何时受封于齐的时间问题来看。
关于太公望何时受封于齐的问题,一直以来大致有两种看法:一说为就封于武王时期;一说则为就封于成王时期。
先来看武王时期的说法,此说即认为武王克商后,太公望即被封于齐。这种说法大体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等书的记载,《史记·周本纪》载:“(武王)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更是将太公立国的过程详细记载了下来,“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再来看另一种说法,就封于成王时期。此说是由傅斯年先生提出的,他认为,太公望是在成王时期周公东征后被封于齐的。傅斯年先生这一看法的提出则是依据《国语》《史记》等书中将姜太公称作“吕望”、“吕尚”,《国语·周语》载:“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太公)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傅斯年先生提出,由于先秦时期男子一般“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故太公望被称作吕望者,盖因太公最初应是封于吕,而后周公东征,为稳固对东夷之地的统治,又将太公改封于齐。而傅斯年先生还认为齐国封地应在济水流域,而营丘则在济水之东。傅斯年先生在《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姜原》一书中说道:“《国语·齐语》载:‘齐、许、申、吕由大姜。’……姜据古本《竹书纪年》,宣王时戎人灭姜侯之邑,引见后汉《西羌传》。准以芈曹等皆为先代国名后代姓号之例,姜之为姓必原是国名。惟此姜侯是否姜姓,或是他族封建于其地者,则不可考。综合上举《国语》《左传》之记载,知姜之所在有两个区域。一在今河南西境,所谓四岳之后者,一在今山东东境。然河南西境必是四岳之本土,此可以‘齐许申吕由大姜’,及‘太公封于营邱,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诸说证之。齐本是由四岳国里出来的,望伋两代仍用吕称。(《书·顾命》齐侯吕伋)若齐旁诸姜,当是齐之宗姓分封者。姜之先世为四岳,四岳之地望如可确定,则姜为何处的民族,可以无疑问了。……申甫许在一块儿。许之称至今未改,申又可知其后来在谢,则申许吕之地望大致可知了。《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可知汉《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水经注》‘宛西吕城,四岳受封于吕’,诸说,当不误。”《民族与中国古代史·大东小东说》又载:“齐者,济也,济水之域也,其先有济,其裔在春秋为风姓。而营丘又在济水之东,武王之世,殷未大定,能越之而就国乎?尚父侯伋两世历为周辅,能远就国于如此之东国乎?综合经传所记,则知太公封邑本在吕也。”
二、齐立都营丘问题
太公受封于齐,都营丘。那么,齐之得名由何而来?营丘之名又何来?营丘位于齐地之何处?《史记·封禅书》载:“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齐记》载:“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天之腹齐也。”《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此齐因天齐渊而得名说。其他之说还有许慎《说文解字》中“齐,禾麦吐穗,上平也”的麦穗说、甲骨文中“齐”字有三个菱形箭头组成而引申出东夷崇武尚箭的箭簇说,多为牵强附会之说。但另有一说在新近考古发现的引领下,似乎影响正在慢慢增大,此说即是齐以济水而得名说。齐地在济水之侧,齐本又作“济”,古代齐、济可通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载:“济……又为齐。”《春秋说题辞》:“济,齐也。”《风俗通·山泽篇》:“济者,齐。”《尚书大传》:“冬伯之乐舞齐落。”注:“齐,一作济。”
关于齐都营丘之探讨,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
(一)营丘即临淄说
《尔雅·释丘》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郭璞注:“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汉书·地理志上》载齐郡首县“临淄,师尚父所封。”臣瓒曰:“临淄即营丘。故晏子曰‘始爽鸿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今齐之城中有丘,即营丘也。”颜师古曰:“瓒说是也。筑营之丘,言于营丘地筑城邑。”《汉书·地理志下》载:“临淄名营丘,故《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虖峱之间兮。”颜师古曰:“《齐国风·营》诗之辞也。《毛诗》作还,《齐诗》作营。之,往也。峱,山名也,字或作嶩,亦作巙,音皆乃高反。言往适营丘而相逢于猪山也。”《括地志》载:“营丘在青州临淄百步外城中。”《水经注》载:“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陵亦丘也,献公自营丘徙临淄。余按营陵城南无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谓凡山也,东北流,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者,山名也。……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迳其左,故有营丘之名,与《尔雅》相符。”《齐乘》卷五载:“营邱,临淄西二里塔寺后。……营邱之上,自唐长庆间立太公、桓公庙。今惟宋景佑三年碑存。”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亦曾说:“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春秋时齐地颇大,殷之齐,当指齐之首都营丘附近,今山东临淄县也。”历史上多认为营丘与临淄为一地而二称也。
(二)昌乐说
清嘉庆版《昌乐县志》首序载:“昌乐,古营陵也,属青州,为尚父始封地。”其《总记》(上)又载:“周武王十三年,夏四月,封师尚父于齐,都营丘。按,营丘故城郡太公始封地,历六世,始迁都临淄。”明嘉靖《青州府志》卷一《建制沿革》载:“周封太公望于营丘,为齐国,再徙临淄。”《沿革表》载:昌乐:太公封国,都营邱。临淄:……后献公徙都临淄,亦营邱地。卷十二又载:“……师尚父……封于齐,都营丘……再徙博兴,又迁临淄。”《山东通志》载:“昌乐县本古营陵地。”除此,《太平寰宇记》、赵一清《释水经注》、阎愉《营丘辨》等都力主营陵(今昌乐县马宋乡古营丘遗址)说。而范文澜先生亦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提出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之论断。
(三)其他说法
以上两说,为学界主流之看法,自东汉以来便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未有统一之观点。反而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出现,除此两说之外,又不断出线了临淄古城附近韩信岭说、寿光县呙宋台说、益都臧台遗址说、高清陈庄遗址说等,各说自有所据,也言之成理,但谁也没有权威材料,来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综上述之,对于齐国早期的都城,据古籍所载,笔者较倾向于郦道元等人所主之临淄说。正如李玉洁先生在《齐史稿》一书中所述:“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太公都营丘;胡公徙都薄姑;后献公又逐胡公子,因袭薄姑都,治临淄。这里可以看出薄姑与临淄实为一处。而在胡公徙薄姑后,‘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胡公而自立。’这段记载说明,营丘只有距薄姑很近,哀公弟山才有可能率营丘的国人去薄姑攻杀胡公。那么营丘距临淄也很近。营丘与临淄可能原来并非一处,随着后代临淄城的扩大,营丘就与临淄合在一处了。”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李玉洁.齐文化丛书·齐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