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行出拳了,而且连出三拳:5月18日,央行宣布,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区间。
央行所针对的情况是:投资方面,今年1至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过热”迹象并未消退;物价方面,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0%,仍然处于目标上限;信贷方面,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7.1%,高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再加之一段时间以来,以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一路狂飙,不断奔向令人担忧的高位。
不过很可能,央行的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最直观的例证是,5月21日,上述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大幅低开3%,但只过了半个小时,因为资金充沛买盘强劲,股指旋即收复失地安然过关,此后数日,更是以“利空”出尽为题材迭创新高。
关于资产价格泡沫,我们在“中国经济时评”中已多次论及,加之货币政策并非仅为股市而发,它所针对的,乃是宏观经济等整体性、全局性问题,因此,判断这些举措是否奏效,主要还是要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稳定物价、促进就业、推动增长,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央行三拳就其方向而言可圈可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回收剩余资金;上调本币基准利率,可以抬高投机成本;上调汇率浮动区间,可以对抗外来游资。某种意义而言,央行这套组合拳长短结合内外兼治,倘在成熟市场,仅以其显而易见的紧缩信号,或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当前面临的货币困局,从表面来看,源自国际收支失衡而导致的外汇占款大量增加,金融市场、实体经济领域因此存有过于泛滥的流动性,但就其实质而言,如同其他经济问题一样,价格的扭曲总是最为本原亦最为棘手的“病灶”。
货币的价格主要体现为利率和汇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均需假以时日逐步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由国际收支失衡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在相互强化中不断恶化。譬如说,因为汇率低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游资进入中国推高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的飙升,又很容易弥补中美两国利率之差,由此,很可能刺激更多资本在几无风险的情况下蜂拥而至。
再看利率,由于中国的利率是由官方厘定的,它与货币供应之间并不存在灵敏的互动关系。2004年起,央行开始实行小幅加息,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路下滑,由此可见,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加息所能吸收的流动性非常有限。加之大体来说,中国的实际利率非常之低,境内炒家几乎无需考虑资金成本,而股市、楼市等能够提供的投机收益,远远高于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稳定而着意保持的中美利差。
短期而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实现较为直接的紧缩效果,只不过,由于对冲规模过于庞大,目前留给央行的可操作空间已非常狭小,即使不论日益加重的财务负担,仅利息支付而带出的新增流动性,就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综上所述,中国的货币过宽其实为多种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中长期而言,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利率、汇率市场化逐步缓解。在此之前,大的政策思路应该是:一,不断推动市场化而非相反;二,采取财税、土地等在内的系列手段综合治理。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央行所针对的情况是:投资方面,今年1至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过热”迹象并未消退;物价方面,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0%,仍然处于目标上限;信贷方面,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7.1%,高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再加之一段时间以来,以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一路狂飙,不断奔向令人担忧的高位。
不过很可能,央行的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最直观的例证是,5月21日,上述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大幅低开3%,但只过了半个小时,因为资金充沛买盘强劲,股指旋即收复失地安然过关,此后数日,更是以“利空”出尽为题材迭创新高。
关于资产价格泡沫,我们在“中国经济时评”中已多次论及,加之货币政策并非仅为股市而发,它所针对的,乃是宏观经济等整体性、全局性问题,因此,判断这些举措是否奏效,主要还是要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稳定物价、促进就业、推动增长,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央行三拳就其方向而言可圈可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回收剩余资金;上调本币基准利率,可以抬高投机成本;上调汇率浮动区间,可以对抗外来游资。某种意义而言,央行这套组合拳长短结合内外兼治,倘在成熟市场,仅以其显而易见的紧缩信号,或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当前面临的货币困局,从表面来看,源自国际收支失衡而导致的外汇占款大量增加,金融市场、实体经济领域因此存有过于泛滥的流动性,但就其实质而言,如同其他经济问题一样,价格的扭曲总是最为本原亦最为棘手的“病灶”。
货币的价格主要体现为利率和汇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均需假以时日逐步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由国际收支失衡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在相互强化中不断恶化。譬如说,因为汇率低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游资进入中国推高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的飙升,又很容易弥补中美两国利率之差,由此,很可能刺激更多资本在几无风险的情况下蜂拥而至。
再看利率,由于中国的利率是由官方厘定的,它与货币供应之间并不存在灵敏的互动关系。2004年起,央行开始实行小幅加息,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路下滑,由此可见,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加息所能吸收的流动性非常有限。加之大体来说,中国的实际利率非常之低,境内炒家几乎无需考虑资金成本,而股市、楼市等能够提供的投机收益,远远高于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稳定而着意保持的中美利差。
短期而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实现较为直接的紧缩效果,只不过,由于对冲规模过于庞大,目前留给央行的可操作空间已非常狭小,即使不论日益加重的财务负担,仅利息支付而带出的新增流动性,就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综上所述,中国的货币过宽其实为多种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中长期而言,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利率、汇率市场化逐步缓解。在此之前,大的政策思路应该是:一,不断推动市场化而非相反;二,采取财税、土地等在内的系列手段综合治理。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