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抵达西藏后,我出了机场,开始沿公路朝着拉萨的方向走去。我认为寻找香格里拉应该首先从拉萨开始,但心里却又不是十分的肯定。于是,我开始问路,寻求帮助。
我向一位僧侣问路,他递给我一杯清香扑鼻的酥油茶。在西藏的清晨,当天刚蒙蒙亮,大地还未完全苏醒过来,而且天还很冷的时候,喝上这样一杯酥油茶,人会觉得心里暖烘烘的。那位僧人向我解释说,如果我要寻找方向的话,就应该从喝酥油茶开始。
西藏 大昭寺的那一杯酥油茶
对于藏民而言,最为神圣的莫过于一路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大昭寺去朝觑。
就我而言,从大昭寺出发开始寻找香格里拉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首选。然而,到达大昭寺之后我才逐步了解到,开始这样的一个探寻必须首先摆脱逻辑思维的约束。
当我步入大昭寺厚重的红色大门时,四处弥漫的焚香和酥油的气味使我窒息,此时那种束缚感便开始解脱。我爬上狭窄的楼梯去顶层找尼玛次仁,他是大昭寺99名监寺僧人中的一位。在房间里,他递给我一杯酥油茶。于是我尝试着在这杯茶里寻找香格里拉。
由于游客过多,尼玛次仁对此颇有些抱怨。虽然一方面他对有如此众多的游客来大昭寺学习和了解藏传佛教哲学而深感欣慰,但另一方面他又为游客留下的诸多烟头和其他杂物而感到苦恼。他抱怨道,由于藏传佛教哲学和寻找香格里拉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流行时尚,现在僧人们成天都忙于对付那些烟头和废弃的杂物,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打坐默念。尼玛次仁把我带到大昭寺的顶楼探讨佛学。我把那杯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留在了他的房间里。茶最终将会蒸发,而酥油却会保留下来。
“如此众多的游客前来大昭寺,都是为了寻找香格里拉吗?”我问。
“是的,有很多,很多。上周我接待了许多国外游客。他们告诉我说,自从踏上拉萨这片神圣的土地,他们就感受到完全的宁静和彻底的惬意,从而找回了自己早已遗失的东西。然而,一旦返回到家乡,他们又会奔忙如蛾蚁,时间的紧迫感又会玷污他们的心境与灵魂。无论他们多么富有,也不管他们所拥有的工厂多么巨大,他们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尼玛次仁耸了耸僧袍下的肩膀说,“人们前来访问大昭寺,是为了寻找神的启示,是为了寻找香格里拉。而他们应该做的是,去寻找更多能够净化自己的途径。香格里拉并非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我们生态系统的一个循环,是一种心境。”
我思考着尼玛次仁说的话,抬头凝视着湛蓝的天空,它像广阔无垠的大海一样在我们的头顶一直延伸到布达拉宫后面远处的群山中。当尼玛次仁的声音穿透云霄的时候,我迷失在了蓝天和群山之间的某个地方。回到了尼玛次仁的房间,寻找我上午饮茶用的那个杯子。我要思索如何在茶杯里寻找香格里拉。理所当然,它还在原来那个位置上,只是茶水早已蒸发掉了,而酥油也早已凝固、变干。
我想,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撰写他的经典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时候,绝没有想到会让几代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香格里拉在哪里?”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我们计划穿越世界上几个现存环境最好的地区——西藏、青海和云南。回想一路行来,从某个方面来说,香格里拉在中国青藏高原,或者说在蕴涵着这种文化及价值观的地区,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都可以找到。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保护着我们生态系统中至今尚未被污染的部分。对他们来说,香格里拉不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想象、一个梦想、一种希望、一种对美好事物的企盼。
青海 驱散心中杂念的峡谷风声
夏季的天空湛蓝一片,偶尔有白云从头上飘过。道路延伸着,绕过岩石,穿过茫茫草原。展开的思绪像波浪在辽阔大海般的空间里翻滚。那是一个不受设计和结构限制的空间。这条路会通向某个地方,但那个地方能否通往香格里拉?
离开西藏后,我去了青海。搭便车的感觉是千篇—律的。—辆辆卡车开过去,但总有一辆会停下来。我跳上去,到达目的地,这个目的地马上又变成了我的出发地。接着,我开始步行,直到疲倦,然后休息。空间是一系列穿越时间的层面。时间变得像白鹰一样难以捉摸:飞近了,却决不停息,因为白鹰也怕失去自身的平衡。
在汉语里,青海的意思是“碧绿的海”。这真是一片碧绿的海,周围都是绿色。绿色的大地、绿色的山、绿色的河流和湖泊。这绿色甚至都能映到蓝天上。
我在青海寻找牧民。他们确实很难找到。因为身为牧民,他们居无定所,总在迁徙。结果,倒是牧民在适当的时间找到了我。他们知道这是合适的时间,因为我已经进入了山区。一个牧民邀我同骑,带我走进没有路的山谷,发现了一些用牦牛毛织成的黑色帐篷。那些帐篷就是牧民的家。如果你问山谷深处的牧民:“香格里拉在哪?”他们就会带你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感到最幸福的地方。
站在青海的大峡谷上,向下眺望整个峡谷,你所能看到和听到的范围内空无一人。这个峡谷就在青海。或许你不相信它的存在,或许不相信它真有亚利桑那大峡谷那么大。每天有数百名游客拥进亚利桑那大峡谷,那里有专门的国家公园服务中心,确保你不会被灰熊吃掉,也不会闯到响尾蛇午后为了躲避烈日、经常窝着睡觉的地方。青海的峡谷和亚利桑那的峡谷一样的大、一样的深。只不过有两点不同。第一点,这里没有游客,因此也不需要旅游服务中心。事实上,这儿人迹罕至。其次,如果你能攀上高高的岩石,并且小心不要滑倒,那么,仿几乎可以触摸到天上翱翔的白鹰。
在这儿,如果你侧耳倾听,你也只会听到风声。风驱散了你心中的杂念,如涨潮的海水突然落潮般涤荡着你的意识,只留下波浪拍击岩石。当你感到海水白色的浪花四处飞溅的时候,睁开眼睛,会蓦然意识到你根本不在海边,而是站在高高的悬崖上,下面是奔流的黄河。那波涛声,仅仅是种幻觉,空中只留有白鹰的呼吸声。
在悬崖上打手机仍然有信号。藏民在这里留下了石头和经幡,一个小玛尼堆就在近处,只要翻过一个小山脊就能到达。但如果从山脊上掉下去,除非被冲进含有大量褐色黏土的黄河里,否则就有去无同。从山崖上望下去,黄河只是一条曲折的细线,像条游动的小蛇。把手机尽可能地举高,通过卫星信号在风里拨个电话,让没有机会访问这个地方的人,听听这渺无人烟的峡谷的风声。身处玻璃、钢铁办公城堡的他们或许能够理解白鹰吮饮鲜血后唳叫的原因。也许他们挂断电话,也会起程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
云南 薄雾笼罩的山谷
我去云南继续寻找,但是我记忆中的昆明古老的砖木结构双层房屋已经消失不见了,只留下一片绿荫和镶着蓝色玻璃的水泥森林。
访过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我徒步前进,穿过了山谷,爬上山岗。到达山顶后,我回头俯视山谷,它依偎在一条河旁。这条河在几处分流,形成小溪,像树木长出树权,树权又长出枝杈。当树枝上的叶子掉落时,它们会在空中打着旋儿,最后落入山谷。有时,树叶落在水上、飞入河里。河水在四处形成几条小溪流,像树杈分成几枝,枝上有树叶。山谷是这样被人们理解的:谷中满是绿树,形成很多阴 凉的树荫,而河水则滋养着绿树。在你完全穿过山谷之前,理解山谷的生存之道是很重要的。
山谷中,有一处村庄。傍晚时分,村庄很安静。村上的纳西人已经回家。家畜挤进了窝棚准备过夜。寂静村舍与山谷给人以和谐、共生的感觉,并不疏离。在这个山谷里生活的人们是惬意、满足的。他们不知道我在穿过山谷前,坐在山顶,注视着他们的家园。从这幅画面,你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满足的气息,人和绿树共同拥有山谷,和谐共生。我等了很久,这些树的树荫渐渐地融入落日后的黑暗中。
我拖着疲倦的身体,坚持爬到路的顶端,从这里越过山谷。时间应该已经不早了,到中旬的路还很长。我伸出手示意要搭便车,直到有一辆吉普车在我面前停了下来。司机是个藏族人,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留着长发,活像纳瓦霍人。他脖子上挂着绿松石,塞在旧毛衣下。他建议我穿上毛衣,当天色由橘黄色、绿色变成青色后,夜晚就会变得很凉。
我跳进他的吉普,坐在后排。我们行驶在路上,天色渐渐变暗。山路旁边传来大河湍急的流水声,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听不见。这急流来自山路下面的雪山积雪,它融化后流入绿色的山谷。我看不见河流,只能听到流水奔腾的力量,它从白雪覆盖的山脊倾泻而下,淌过已被磨平的圆圆石头。我一直倾听着流水的声音,它奔流进我记忆的深处。当藏族司机指着一栋藏民的大房子叫醒我的时候,我不知已睡了几个小时。那所房子被安置在清晨时分呈现出深紫色的山谷里。这是我停留的地方,因为吉普车的旅程已经结束了。
旅程结束了吗?出于某种原因,还不能这么讲。我住进了藏民那栋由两层楼房改造成的客房。站在木质阳台上,可以看到山谷外紫色的月亮。酥油茶的热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了水汽。我抓紧杯子,贴近胸口,感受酥油茶的温暖,同时还隐约看到矗立在附近山顶上的一座白塔。现在,我已在中甸县境内,它还以“香格里拉”闻名于世。但我真的找到“香格里拉”了吗?
尼玛次仁的话再次从拉萨大昭寺的金顶回到了我的耳边。这声音在我这几个星期穿越的高山、沙漠和原野中鸣响,它像谚语般回响在云南薄雾笼罩的山谷里。当我坐在这淳朴的伐木人的面前时,这声音进入了我的内心深处。尼玛次仁说:“有些人有钱,有工厂,但他不幸福,甚至乞丐都比他自在。”我能看到在西藏高原炽烈的太阳下,他穿着藏红花色长袍的身影,他的手指上指天,下指地,说道:“这就是香格里拉的寻找。”
我向一位僧侣问路,他递给我一杯清香扑鼻的酥油茶。在西藏的清晨,当天刚蒙蒙亮,大地还未完全苏醒过来,而且天还很冷的时候,喝上这样一杯酥油茶,人会觉得心里暖烘烘的。那位僧人向我解释说,如果我要寻找方向的话,就应该从喝酥油茶开始。
西藏 大昭寺的那一杯酥油茶
对于藏民而言,最为神圣的莫过于一路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大昭寺去朝觑。
就我而言,从大昭寺出发开始寻找香格里拉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首选。然而,到达大昭寺之后我才逐步了解到,开始这样的一个探寻必须首先摆脱逻辑思维的约束。
当我步入大昭寺厚重的红色大门时,四处弥漫的焚香和酥油的气味使我窒息,此时那种束缚感便开始解脱。我爬上狭窄的楼梯去顶层找尼玛次仁,他是大昭寺99名监寺僧人中的一位。在房间里,他递给我一杯酥油茶。于是我尝试着在这杯茶里寻找香格里拉。
由于游客过多,尼玛次仁对此颇有些抱怨。虽然一方面他对有如此众多的游客来大昭寺学习和了解藏传佛教哲学而深感欣慰,但另一方面他又为游客留下的诸多烟头和其他杂物而感到苦恼。他抱怨道,由于藏传佛教哲学和寻找香格里拉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流行时尚,现在僧人们成天都忙于对付那些烟头和废弃的杂物,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打坐默念。尼玛次仁把我带到大昭寺的顶楼探讨佛学。我把那杯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留在了他的房间里。茶最终将会蒸发,而酥油却会保留下来。
“如此众多的游客前来大昭寺,都是为了寻找香格里拉吗?”我问。
“是的,有很多,很多。上周我接待了许多国外游客。他们告诉我说,自从踏上拉萨这片神圣的土地,他们就感受到完全的宁静和彻底的惬意,从而找回了自己早已遗失的东西。然而,一旦返回到家乡,他们又会奔忙如蛾蚁,时间的紧迫感又会玷污他们的心境与灵魂。无论他们多么富有,也不管他们所拥有的工厂多么巨大,他们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尼玛次仁耸了耸僧袍下的肩膀说,“人们前来访问大昭寺,是为了寻找神的启示,是为了寻找香格里拉。而他们应该做的是,去寻找更多能够净化自己的途径。香格里拉并非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我们生态系统的一个循环,是一种心境。”
我思考着尼玛次仁说的话,抬头凝视着湛蓝的天空,它像广阔无垠的大海一样在我们的头顶一直延伸到布达拉宫后面远处的群山中。当尼玛次仁的声音穿透云霄的时候,我迷失在了蓝天和群山之间的某个地方。回到了尼玛次仁的房间,寻找我上午饮茶用的那个杯子。我要思索如何在茶杯里寻找香格里拉。理所当然,它还在原来那个位置上,只是茶水早已蒸发掉了,而酥油也早已凝固、变干。
我想,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撰写他的经典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时候,绝没有想到会让几代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香格里拉在哪里?”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我们计划穿越世界上几个现存环境最好的地区——西藏、青海和云南。回想一路行来,从某个方面来说,香格里拉在中国青藏高原,或者说在蕴涵着这种文化及价值观的地区,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都可以找到。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保护着我们生态系统中至今尚未被污染的部分。对他们来说,香格里拉不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想象、一个梦想、一种希望、一种对美好事物的企盼。
青海 驱散心中杂念的峡谷风声
夏季的天空湛蓝一片,偶尔有白云从头上飘过。道路延伸着,绕过岩石,穿过茫茫草原。展开的思绪像波浪在辽阔大海般的空间里翻滚。那是一个不受设计和结构限制的空间。这条路会通向某个地方,但那个地方能否通往香格里拉?
离开西藏后,我去了青海。搭便车的感觉是千篇—律的。—辆辆卡车开过去,但总有一辆会停下来。我跳上去,到达目的地,这个目的地马上又变成了我的出发地。接着,我开始步行,直到疲倦,然后休息。空间是一系列穿越时间的层面。时间变得像白鹰一样难以捉摸:飞近了,却决不停息,因为白鹰也怕失去自身的平衡。
在汉语里,青海的意思是“碧绿的海”。这真是一片碧绿的海,周围都是绿色。绿色的大地、绿色的山、绿色的河流和湖泊。这绿色甚至都能映到蓝天上。
我在青海寻找牧民。他们确实很难找到。因为身为牧民,他们居无定所,总在迁徙。结果,倒是牧民在适当的时间找到了我。他们知道这是合适的时间,因为我已经进入了山区。一个牧民邀我同骑,带我走进没有路的山谷,发现了一些用牦牛毛织成的黑色帐篷。那些帐篷就是牧民的家。如果你问山谷深处的牧民:“香格里拉在哪?”他们就会带你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感到最幸福的地方。
站在青海的大峡谷上,向下眺望整个峡谷,你所能看到和听到的范围内空无一人。这个峡谷就在青海。或许你不相信它的存在,或许不相信它真有亚利桑那大峡谷那么大。每天有数百名游客拥进亚利桑那大峡谷,那里有专门的国家公园服务中心,确保你不会被灰熊吃掉,也不会闯到响尾蛇午后为了躲避烈日、经常窝着睡觉的地方。青海的峡谷和亚利桑那的峡谷一样的大、一样的深。只不过有两点不同。第一点,这里没有游客,因此也不需要旅游服务中心。事实上,这儿人迹罕至。其次,如果你能攀上高高的岩石,并且小心不要滑倒,那么,仿几乎可以触摸到天上翱翔的白鹰。
在这儿,如果你侧耳倾听,你也只会听到风声。风驱散了你心中的杂念,如涨潮的海水突然落潮般涤荡着你的意识,只留下波浪拍击岩石。当你感到海水白色的浪花四处飞溅的时候,睁开眼睛,会蓦然意识到你根本不在海边,而是站在高高的悬崖上,下面是奔流的黄河。那波涛声,仅仅是种幻觉,空中只留有白鹰的呼吸声。
在悬崖上打手机仍然有信号。藏民在这里留下了石头和经幡,一个小玛尼堆就在近处,只要翻过一个小山脊就能到达。但如果从山脊上掉下去,除非被冲进含有大量褐色黏土的黄河里,否则就有去无同。从山崖上望下去,黄河只是一条曲折的细线,像条游动的小蛇。把手机尽可能地举高,通过卫星信号在风里拨个电话,让没有机会访问这个地方的人,听听这渺无人烟的峡谷的风声。身处玻璃、钢铁办公城堡的他们或许能够理解白鹰吮饮鲜血后唳叫的原因。也许他们挂断电话,也会起程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
云南 薄雾笼罩的山谷
我去云南继续寻找,但是我记忆中的昆明古老的砖木结构双层房屋已经消失不见了,只留下一片绿荫和镶着蓝色玻璃的水泥森林。
访过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我徒步前进,穿过了山谷,爬上山岗。到达山顶后,我回头俯视山谷,它依偎在一条河旁。这条河在几处分流,形成小溪,像树木长出树权,树权又长出枝杈。当树枝上的叶子掉落时,它们会在空中打着旋儿,最后落入山谷。有时,树叶落在水上、飞入河里。河水在四处形成几条小溪流,像树杈分成几枝,枝上有树叶。山谷是这样被人们理解的:谷中满是绿树,形成很多阴 凉的树荫,而河水则滋养着绿树。在你完全穿过山谷之前,理解山谷的生存之道是很重要的。
山谷中,有一处村庄。傍晚时分,村庄很安静。村上的纳西人已经回家。家畜挤进了窝棚准备过夜。寂静村舍与山谷给人以和谐、共生的感觉,并不疏离。在这个山谷里生活的人们是惬意、满足的。他们不知道我在穿过山谷前,坐在山顶,注视着他们的家园。从这幅画面,你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满足的气息,人和绿树共同拥有山谷,和谐共生。我等了很久,这些树的树荫渐渐地融入落日后的黑暗中。
我拖着疲倦的身体,坚持爬到路的顶端,从这里越过山谷。时间应该已经不早了,到中旬的路还很长。我伸出手示意要搭便车,直到有一辆吉普车在我面前停了下来。司机是个藏族人,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留着长发,活像纳瓦霍人。他脖子上挂着绿松石,塞在旧毛衣下。他建议我穿上毛衣,当天色由橘黄色、绿色变成青色后,夜晚就会变得很凉。
我跳进他的吉普,坐在后排。我们行驶在路上,天色渐渐变暗。山路旁边传来大河湍急的流水声,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听不见。这急流来自山路下面的雪山积雪,它融化后流入绿色的山谷。我看不见河流,只能听到流水奔腾的力量,它从白雪覆盖的山脊倾泻而下,淌过已被磨平的圆圆石头。我一直倾听着流水的声音,它奔流进我记忆的深处。当藏族司机指着一栋藏民的大房子叫醒我的时候,我不知已睡了几个小时。那所房子被安置在清晨时分呈现出深紫色的山谷里。这是我停留的地方,因为吉普车的旅程已经结束了。
旅程结束了吗?出于某种原因,还不能这么讲。我住进了藏民那栋由两层楼房改造成的客房。站在木质阳台上,可以看到山谷外紫色的月亮。酥油茶的热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了水汽。我抓紧杯子,贴近胸口,感受酥油茶的温暖,同时还隐约看到矗立在附近山顶上的一座白塔。现在,我已在中甸县境内,它还以“香格里拉”闻名于世。但我真的找到“香格里拉”了吗?
尼玛次仁的话再次从拉萨大昭寺的金顶回到了我的耳边。这声音在我这几个星期穿越的高山、沙漠和原野中鸣响,它像谚语般回响在云南薄雾笼罩的山谷里。当我坐在这淳朴的伐木人的面前时,这声音进入了我的内心深处。尼玛次仁说:“有些人有钱,有工厂,但他不幸福,甚至乞丐都比他自在。”我能看到在西藏高原炽烈的太阳下,他穿着藏红花色长袍的身影,他的手指上指天,下指地,说道:“这就是香格里拉的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