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当前,一系列长期存在矛盾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重重挤压着民营企业生存空间,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如何在困境中“突出重围”? 笔者对于出路的思考是:一、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多管齐下的创新模式。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二、结盟组团,聚集资源,发挥合作竞争优势。通过结盟组团,把成员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力量集聚起来,产生“抱团取暖”效应,有效提高竞争能力。在向国内外市场高端制造业领域进军的同时,把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参与区域大开发、公共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定为新的发展目标;三、外联协作,提升平台,搭建跨越发展桥梁。企业或已组合起来的结盟团体,加强与区域、产业外的其它企业或机构沟通,建立协作关系,借助外力,增強融资、信息、技术人才的实力,扩大整体优势。通过外联协作,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加强良性互动,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开放合作的发展平台,犹如为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架设起一座桥梁。
现状简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并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加以扶持,使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80%以上,解决了城镇75%以上人口的就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65%以上。
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勃勃生机,民营经济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现。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民营企业遇到了融资难、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走高等重重困难,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虽然与老少边地区相比,起步较早、基础较好,但是上述困难同样存在,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等生产经营要素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些企业又高度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市场风险特别大。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些企业已经倒闭,还有不少企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前景看好的新型行业,又因缺乏技术、资金支撑而上不去、进不了。
一系列长期存在矛盾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重重挤压着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如何在困境中“突出重围”? 是当前最值得探讨与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出路思考:
使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生存受到威胁、发展遭到阻碍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国内企业公平竞争机制尚不完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等客观因素,又有企业自身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主观原因。因此,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彻底摆脱当前困境而获得新生,除了需要国家对银行资金加强有效管理、各级政府出台并落实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外,企业自身应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创新转型中实现再度腾飞。
一、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倒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摆脱当前困境,继续前进的必由之路。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多、领域广、行业杂,发展基础和企业规模、实力差异性十分大,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多管齐下的创新模式。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转型升级。
1、规模大、实力强、信用好,又具有产业优势的骨干企业,应注重自主创新,不断转变发展模式,努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把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培育自身研发人才、研发体系与引进高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引进专利,吸收高校、科研机构成果,打造核心技术;通过提升品牌档次、铸造自主名牌和收购中外名牌,树立名牌优势;通过独立投资开发和参股合作经营,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等新的领域发展,向国际国内新的区域发展。上述企业要当好排头兵,引领沿海地区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总结成功经验,巩固既有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创造发展新优势。
2、在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占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制造业、传统加工、贸易领域里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已初具规模,在资源、技术、设备、营销渠道等方面,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产品、经营业务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但是由于是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所以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不仅利润率低,竞争的风险也大。这些企业创新转型更为迫切,重中之重是如何使产品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由于这类企业面广量大,基础不一,只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生产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含量和产业层次低的小型民营企业,竞争力差,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一时又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当前,应从强化内部科学管理入手,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产品成品率,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压缩成本。从克勤克俭、精打细算中挤压出利润来,在稳住阵脚、度过难关的同时,逐步增加资金积累、逐步提高科技含量、逐步提升人员素质,伺机从简单粗放式加工向延伸产业链精深加工转变。其中一些产业层次低又结构雷同,管理差又处于无序竞争的小型民营企业,如果再不下猛药在加强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就不得不逐步隐退、关停。
二、结盟组团,聚集资源,发挥合作竞争优势。
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一步步放开和非公经济企业家自身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技术与品牌优势较强的骨干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升级转型,不断自我完善,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向国内外市场高端制造业领域进军的同时,把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参与区域大开发、公共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定为新的发展目标。
“结盟组团”,对于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不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项有效策略。笔者认为,“结盟组团”应以围绕同一目标自愿结合、合作共赢为原则,以诚信为基础,以现代化企业合同管理模式为核心,把志同道合的相关企业组合在一起,齐心合力发展经济。组团的区域范围、规模大小、组织结构、形式名称、参加对象、制度章程等,都应由组团成员单位根据组团的目标、任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协商决定。组团类型可有多种,如:
1、合作投资型。成员单位按约定比例出资,建立投资公司,对一个或几个项目进行投资经营。
2、产业联动型。同产业的企业可以自愿组建松散联系型产业联盟或紧密结合型的产业集团。形成行业间的协作联动或集团化行动,聚集产业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3、综合开发型。既搞某地区或某领域的宏观投资开发,又让下属产业团体、企业面向开发范围,投标承接全部或部分项目。这样做既可充分发挥下属产业团体、企业的特长、优势,有利于宏观投资开发的大项目成功,又可使成员企业在享受大项目投资效益分红同时,增加承接的小项目之业务利润。
三、外联协作,提升平台,搭建跨越发展桥梁。
国务院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各地政府有关优惠政策的出台,对民营企业放宽了市场准入,扩大了公平政策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在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明确了改革方向和措施。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本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而且在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大大鼓舞了非公经济人士的人心。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一批有经济实力足、企业信誉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一些知名企业,在原优势领域向国际化进军的同时,将进入国家允许和鼓励发展的新领域列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新目标。目标重点是“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和“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虽有不少发展优势,但要实现宏伟的新的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如融资艰难、信息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等。因此,采用在区域、行业内部 “结盟组团”策略同时,不能缺失“外联协作”。企业或已组合起来的结盟团体,加强与区域、产业外的其它企业或机构沟通,建立协作关系,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的不足,扩大整体优势。通过外联协作,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加强良性互动,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开放合作的发展平台,犹如为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架设起一座桥梁。协作对象是多方面的,如:
1、与国内外著名的从事投资建设的大型企业合作,借助合作企业在投资建设领域的知名度、威望和成功经验,提升平台,寻找商机。
2、与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领域里相关企业或机构合作,借助于对方的区域、行业优势和人脉关系,有利于进入该地区、该领域投资、开发、经营时突破民营企业常常碰到的“弹簧门”、“玻璃门”现象。
3、与国有企业合作,以股份制形式联办企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公信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信誉。
4、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协作,建立相应的产、学、
研联合体系,拓宽技术合作领域,提高科技能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企业或组团发展整体水平。
5、与相关的信息网络单位、咨询中介机协作,建立与发展业务网络体系,以便随时了解相关地区或领域的最新动态。
当前,一系列长期存在矛盾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重重挤压着民营企业生存空间,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如何在困境中“突出重围”? 笔者对于出路的思考是:一、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多管齐下的创新模式。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二、结盟组团,聚集资源,发挥合作竞争优势。通过结盟组团,把成员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力量集聚起来,产生“抱团取暖”效应,有效提高竞争能力。在向国内外市场高端制造业领域进军的同时,把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参与区域大开发、公共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定为新的发展目标;三、外联协作,提升平台,搭建跨越发展桥梁。企业或已组合起来的结盟团体,加强与区域、产业外的其它企业或机构沟通,建立协作关系,借助外力,增強融资、信息、技术人才的实力,扩大整体优势。通过外联协作,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加强良性互动,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开放合作的发展平台,犹如为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架设起一座桥梁。
现状简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并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加以扶持,使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80%以上,解决了城镇75%以上人口的就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65%以上。
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勃勃生机,民营经济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现。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民营企业遇到了融资难、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走高等重重困难,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虽然与老少边地区相比,起步较早、基础较好,但是上述困难同样存在,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等生产经营要素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些企业又高度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市场风险特别大。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些企业已经倒闭,还有不少企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前景看好的新型行业,又因缺乏技术、资金支撑而上不去、进不了。
一系列长期存在矛盾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重重挤压着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如何在困境中“突出重围”? 是当前最值得探讨与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出路思考:
使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生存受到威胁、发展遭到阻碍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国内企业公平竞争机制尚不完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等客观因素,又有企业自身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主观原因。因此,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彻底摆脱当前困境而获得新生,除了需要国家对银行资金加强有效管理、各级政府出台并落实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外,企业自身应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创新转型中实现再度腾飞。
一、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倒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摆脱当前困境,继续前进的必由之路。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多、领域广、行业杂,发展基础和企业规模、实力差异性十分大,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多管齐下的创新模式。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转型升级。
1、规模大、实力强、信用好,又具有产业优势的骨干企业,应注重自主创新,不断转变发展模式,努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把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培育自身研发人才、研发体系与引进高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引进专利,吸收高校、科研机构成果,打造核心技术;通过提升品牌档次、铸造自主名牌和收购中外名牌,树立名牌优势;通过独立投资开发和参股合作经营,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等新的领域发展,向国际国内新的区域发展。上述企业要当好排头兵,引领沿海地区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总结成功经验,巩固既有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创造发展新优势。
2、在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占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制造业、传统加工、贸易领域里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已初具规模,在资源、技术、设备、营销渠道等方面,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产品、经营业务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但是由于是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所以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不仅利润率低,竞争的风险也大。这些企业创新转型更为迫切,重中之重是如何使产品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由于这类企业面广量大,基础不一,只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生产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含量和产业层次低的小型民营企业,竞争力差,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一时又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当前,应从强化内部科学管理入手,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产品成品率,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压缩成本。从克勤克俭、精打细算中挤压出利润来,在稳住阵脚、度过难关的同时,逐步增加资金积累、逐步提高科技含量、逐步提升人员素质,伺机从简单粗放式加工向延伸产业链精深加工转变。其中一些产业层次低又结构雷同,管理差又处于无序竞争的小型民营企业,如果再不下猛药在加强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就不得不逐步隐退、关停。
二、结盟组团,聚集资源,发挥合作竞争优势。
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一步步放开和非公经济企业家自身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技术与品牌优势较强的骨干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升级转型,不断自我完善,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向国内外市场高端制造业领域进军的同时,把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参与区域大开发、公共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定为新的发展目标。
“结盟组团”,对于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不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项有效策略。笔者认为,“结盟组团”应以围绕同一目标自愿结合、合作共赢为原则,以诚信为基础,以现代化企业合同管理模式为核心,把志同道合的相关企业组合在一起,齐心合力发展经济。组团的区域范围、规模大小、组织结构、形式名称、参加对象、制度章程等,都应由组团成员单位根据组团的目标、任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协商决定。组团类型可有多种,如:
1、合作投资型。成员单位按约定比例出资,建立投资公司,对一个或几个项目进行投资经营。
2、产业联动型。同产业的企业可以自愿组建松散联系型产业联盟或紧密结合型的产业集团。形成行业间的协作联动或集团化行动,聚集产业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3、综合开发型。既搞某地区或某领域的宏观投资开发,又让下属产业团体、企业面向开发范围,投标承接全部或部分项目。这样做既可充分发挥下属产业团体、企业的特长、优势,有利于宏观投资开发的大项目成功,又可使成员企业在享受大项目投资效益分红同时,增加承接的小项目之业务利润。
三、外联协作,提升平台,搭建跨越发展桥梁。
国务院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各地政府有关优惠政策的出台,对民营企业放宽了市场准入,扩大了公平政策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在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明确了改革方向和措施。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本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而且在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大大鼓舞了非公经济人士的人心。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一批有经济实力足、企业信誉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一些知名企业,在原优势领域向国际化进军的同时,将进入国家允许和鼓励发展的新领域列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新目标。目标重点是“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和“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虽有不少发展优势,但要实现宏伟的新的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如融资艰难、信息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等。因此,采用在区域、行业内部 “结盟组团”策略同时,不能缺失“外联协作”。企业或已组合起来的结盟团体,加强与区域、产业外的其它企业或机构沟通,建立协作关系,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的不足,扩大整体优势。通过外联协作,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加强良性互动,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开放合作的发展平台,犹如为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架设起一座桥梁。协作对象是多方面的,如:
1、与国内外著名的从事投资建设的大型企业合作,借助合作企业在投资建设领域的知名度、威望和成功经验,提升平台,寻找商机。
2、与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领域里相关企业或机构合作,借助于对方的区域、行业优势和人脉关系,有利于进入该地区、该领域投资、开发、经营时突破民营企业常常碰到的“弹簧门”、“玻璃门”现象。
3、与国有企业合作,以股份制形式联办企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公信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信誉。
4、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协作,建立相应的产、学、
研联合体系,拓宽技术合作领域,提高科技能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企业或组团发展整体水平。
5、与相关的信息网络单位、咨询中介机协作,建立与发展业务网络体系,以便随时了解相关地区或领域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