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41
新时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但其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部分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意识薄弱,缺乏信仰和理想,且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挫折和考验。针对青少年的这些不足之处,加强德育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那么在历史学科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渗透德育呢?下面浅淡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一、历史教师的素质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心灵美的人,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要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三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才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1.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楚汉之争,垓下之围、昭君出塞、三顾茅庐、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
2.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平常授课,我注意根据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从古代的孔子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近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的伟大的爱国壮举,孫中山的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奋斗不息的伟大的爱国精神。为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的刘胡兰等等。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的英雄形象和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的正气化身,都是培养教育学生爱国主义的最佳素材,让学生在深动的历史事实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
理想道德教育渗透:纵贯古今,历史上涌现了举不胜举的胸怀大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仁人志士: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战斗口号: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这些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进行适当、生动地讲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有了正确的社会理想,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明确行为的准则.生活得充实。因此,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用点点滴滴的史实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远大的社会理想,全面发展成长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材。
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多少值得我们传承的优良传统,无数民族的栋梁都自觉的把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连一起,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到北宋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民国初年时周恩来的“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等等,都表现了中华民族人生观方面的传统美德。这集中体现了古人的崇高品格与追求。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必须做好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这些生动的历史中接受美德的熏陶。
3.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
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教育学生,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但其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部分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意识薄弱,缺乏信仰和理想,且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挫折和考验。针对青少年的这些不足之处,加强德育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那么在历史学科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渗透德育呢?下面浅淡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一、历史教师的素质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心灵美的人,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要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三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才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1.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楚汉之争,垓下之围、昭君出塞、三顾茅庐、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
2.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平常授课,我注意根据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从古代的孔子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近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的伟大的爱国壮举,孫中山的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奋斗不息的伟大的爱国精神。为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的刘胡兰等等。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的英雄形象和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的正气化身,都是培养教育学生爱国主义的最佳素材,让学生在深动的历史事实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
理想道德教育渗透:纵贯古今,历史上涌现了举不胜举的胸怀大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仁人志士: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战斗口号: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这些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进行适当、生动地讲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有了正确的社会理想,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明确行为的准则.生活得充实。因此,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用点点滴滴的史实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远大的社会理想,全面发展成长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材。
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多少值得我们传承的优良传统,无数民族的栋梁都自觉的把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连一起,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到北宋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民国初年时周恩来的“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等等,都表现了中华民族人生观方面的传统美德。这集中体现了古人的崇高品格与追求。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必须做好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这些生动的历史中接受美德的熏陶。
3.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
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教育学生,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