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亨利·詹姆斯后期创作对“真实”的模糊性处理令人难以捉摸.他用隐喻的语言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充满隐喻的意识世界中捕捉对真实的感知经验,其最后一部小说《金碗》尤为如此.对读者来说,女主人公玛吉的丈夫与继母之间的私情是公开的秘密,但小说没有直接道明这一事实,玛吉是否得知真相令人莫衷一是.玛吉是否获知“真相”又如何把握并提升对“真实”的认知?本文认为玛吉从对真相的“无知”到“感知”的自觉转变,再从“感知”到“认知”的自为提升是理解詹姆斯小说真实观的关键.玛吉苏醒后的自我意识以及自觉行动为认知科学提供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亨利·詹姆斯后期创作对“真实”的模糊性处理令人难以捉摸.他用隐喻的语言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充满隐喻的意识世界中捕捉对真实的感知经验,其最后一部小说《金碗》尤为如此.对读者来说,女主人公玛吉的丈夫与继母之间的私情是公开的秘密,但小说没有直接道明这一事实,玛吉是否得知真相令人莫衷一是.玛吉是否获知“真相”又如何把握并提升对“真实”的认知?本文认为玛吉从对真相的“无知”到“感知”的自觉转变,再从“感知”到“认知”的自为提升是理解詹姆斯小说真实观的关键.玛吉苏醒后的自我意识以及自觉行动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文学注脚.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与绘画同道”的观点,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其国际主题小说《黛西·米勒》的空间叙事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概念,他以地志空间画意书写为媒介建构文本描绘空间、以地志空间文化因子驱动的情节设计建构文本纪事结构空间、以路径意象为认知媒介建构文本意义模式隐喻空间.詹姆斯让被视为时间艺术、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体现出与绘画类似的空间视觉效果,他的这一创新性尝试为现代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当下,将民族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语境中考察促成了文学研究的“世界”转向.通过梳理美国出版余华作品的副文本材料,文章探讨了世界文学背景下美国出版方针对中国文学采取的副文本策略,以及相关策略下目标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接受状况.企鹅兰登书屋主要采用了强调地域他者和诗学共性两种策略以呈现余华英译作品,使其参与目标文化市场流通.对读者接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上述策略基本符合目标读者群对余华作品的期待视野.余华作品在美国的成功译介揭示,在促进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市场的有效传播方面,副文本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还有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美国桂冠诗人.桂冠诗人是一份特殊的荣誉.月桂树一直跟荣誉称号有关.月桂树不仅与诗人相互关联,而且与文化、学术和科学亦关系密切.“桂冠诗人”作为一个荣誉称号,在西方文坛,尤其在西方诗坛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和巨大的影响力.它是对诗人所取得的成就的官方认可和肯定,通常被认为是诗人的最高荣誉,是许多诗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和理想.这一荣誉称号从古希腊发展至今,传承了西方人对诗歌的欣赏和赞誉,当然,也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标尺和风向标.
文章首先阐述了翻转课堂和食品工程研究生教学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基于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在食品工程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在食品工程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文章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高本贯通教育视角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高本贯通学生学情,最后论述了高本贯通教育视角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实践,包括合理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拓展课外线上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将立德树人内化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课程思政,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痛点,然后提出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由宇文所安引发的“世界诗歌”之辩本应开启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研究的序幕,然而在这场论争中,却少有学者真正去阐述语言本身.本文寻根溯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在这场论争中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翻译论题,揭示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真实境遇.同时,中国当代诗歌的译文远未如宇文所安所形容的由于自身的“可译性”而趋向完美,相反,其粗糙与尚需打磨之处数不胜数,世界文学空间中的读者对中国当代诗歌译文的宽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由于其“语境化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表明一个平等的世界文学空间远未到来.
为了实现新时代办新教育的目标,维护教育公平,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后论述了过去一个时期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接着基于教育法修订前后对比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教育法修订前后对比进行了思考.
近义词是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搭配研究方法,基于iWeb语料库与国家语委语料库,以表达“同情义”概念的英汉近义名词SYMPATHY,COMPASSION,“同情”和“怜悯”为研究对象,从跨语言角度对其语义倾向与语义韵特征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分析结果发现,目标近义词项在各自语内层面存在主导语义倾向与语义韵微殊,在语际层面的对等词存在语义韵冲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语义韵是近义词语义甄别的关键要素,也是确立跨语言对等词的重要因素.语义韵研究在对于改善近义词教学与学习,促进双语词典中的对
空间批评中对于地方之物的强调为解读美国南方作家奥康纳笔下的空间之物开辟了新的批评路径.本文从《天竺葵》《火车》两部短篇小说中的空间书写入手,探讨奥康纳如何借助物理空间的巧妙安排塑造处于20世纪上半叶转型期南方人漂泊无根的现代主体身份,进而透视奥康纳在传达现代性悖论经验时的创作美学.两部作品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奥康纳对现代性的反抗和解构,其笔下充斥物质细节的空间书写丰富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学特征的美国南方书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