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主动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主动学习 教学指导
“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注重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自觉地去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计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复习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量游泳池的面积或者高楼的墙壁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合适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就造成 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很自然就会无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鼓励交流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都能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提示那些新鲜的、有意义的学生交流实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例如,教学《小兔请客》一课时,我先出示第一幅图并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提出许多问题: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我把较难解决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视为重点。在解决这一重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接着问:“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这时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于后进生,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先巩固新知识,然后再思考与解决稍难的学习问题;对于优等生,则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进行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出3个问题:①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②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⑥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后进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设计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获得了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从而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主动学习 教学指导
“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注重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自觉地去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计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复习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量游泳池的面积或者高楼的墙壁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合适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就造成 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很自然就会无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鼓励交流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都能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提示那些新鲜的、有意义的学生交流实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例如,教学《小兔请客》一课时,我先出示第一幅图并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提出许多问题: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我把较难解决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视为重点。在解决这一重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接着问:“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这时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于后进生,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先巩固新知识,然后再思考与解决稍难的学习问题;对于优等生,则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进行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出3个问题:①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②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⑥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后进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设计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获得了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从而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