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展望及探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1、项目编号JG2014020195 名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二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中铁宏达中心职教发展研究会2014年度《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对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详细说明,希望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展望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而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之路。从长远发展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前景将是美好的。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而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及其方案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
2.2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
对高职院校层而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而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而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2.3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人事管理制度方而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资产管理制度方而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體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
3、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3.1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磋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3.2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及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位口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
3.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2+1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局而必须彻底改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目的。我们当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4、结束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得到高度重视,它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那么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后,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好的。
参考文献:
[1] 李亚平 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J],2011
[2] 朱传礼,孙毅颖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J],20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1、项目编号JG2014020195 名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二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中铁宏达中心职教发展研究会2014年度《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对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详细说明,希望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展望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而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之路。从长远发展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前景将是美好的。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而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及其方案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
2.2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
对高职院校层而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而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而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2.3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人事管理制度方而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资产管理制度方而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體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
3、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3.1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磋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3.2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及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位口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
3.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2+1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局而必须彻底改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目的。我们当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4、结束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得到高度重视,它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那么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后,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好的。
参考文献:
[1] 李亚平 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J],2011
[2] 朱传礼,孙毅颖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J],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