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大宗农产品的业态越来越具现代特性,比如规模化和区域集中,但蔬菜产销仍然保留了更多自由市场的特性。某种菜品少了就涨价,多了就掉价,供求状况波动的隔年差异曲线和价格波动曲线很典型地同步着。蔬菜市场的这种自由竞争特性是由生产供给的小型化和购买消费的大众化所决定的,估计今后短期内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对于一个自由竞争的蔬菜市场,研究文章主要是要分析某种菜品来年的供给状况,这方面已有不少的文章,内容基本上还是三个方面:今年的价格和效益,来年可能的气象特点,域外进入量可能的变化。面对市场波动,核心的是要会“逆向思维”,利用第一方面的信息,正像有些读者总结的“顶着滥市搞生产”,今年的滥市品可能就是明年的高价品。所以,这样就把蔬菜市场的规律说完了,还有再分析或者写文章的必要吗?
可是去冬至今的蔬菜市场,确实又出现了特别典型的现象,有必要再解说分析一下:
一是,去冬至今年春节前后整体蔬菜价格出奇的高,今年五六月份开始又特别的低。这样,仿佛一夜之间又把蔬菜市场拉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旺淡分明”的岁月,似乎我们多少年努力解决的四季平衡供应的问题没多大变化。供应回到二十年前,但消费者回不去那个“冬储萝卜大白菜”的习惯,于是,淡季特性的复归和已习惯了无淡季消费者的矛盾,春节前后高价的蔬菜就成为街谈巷议和媒体上讨论的热点,微信上也调侃段子频频等。
问题出在哪儿?后来确证是去年腊月那十多天极端寒潮天气惹的祸,南方一些露天和简易大棚菜冻死,北方许多日光温室达不到抗-10℃的保温能力,菜苗受冻,致地产反季节菜和南方调运菜双向减少,供求矛盾达到极点。而五六月至今的蔬菜市场这样不正常地走低,特别是以洋葱、土豆、甘蓝为代表的大路菜,城市农贸市场零售都低到毛毛钱,一些产地蔬菜卖难就是可以想象的。虽然一季之差,这样的冰火两重天,仔细分析也是不奇怪的,其实是同一个原因引发,去冬腊月的那股寒流。因为寒流而使许多温室菜推迟上市,使南方大棚菜也变成了露地菜,这样,夏季菜供应不正常地急剧增加,结果就是销售价格不正常地走低。原因找到了,我们能有多少积极的作为呢?气象,像去冬的这寒潮,像春夏之交这颇多的冰雹,人类也没有多少可以改变的。来年的气象,从目前看,只能进行趋势性判断,长期气象的准确预报还是不可能。
二是,大葱和大蒜价格特高。这总体是供不应求的反映,但二者有着不一样的特性,前者更多反映当季的供求状况,后者则有着商业资本“囤积居奇”的影子。再具体地说,大葱并不是个适宜贮藏控制供应的品类,像菜商中流传的俚语“好汉不贩葱”,就是因为贩运、贮存过程中的重量容易减轻的特性。同时,大葱也是一个生产地域不太集中的普通蔬菜,因此可以说春节前后大葱价格的高涨是正常的市场反应,没有更多可研究的。而大蒜的高价倒是有些现代蔬菜市场的某些特点,商业资本可能试图对其市场进行垄断。而所谓的宏观调控,这方面的菜品恰恰是政府可以运用相关的杠杆手段给予防范和干预的。
和大蒜特性特别类似的还有生姜,基本特点是:耐贮性好,产地相对集中,总量价值不大,利于资本控制,适合商家联合兴风作浪。过去隔几年发生一次的“蒜你狠”“姜你军”就是这个原因。
对这类蔬菜,如果政府不能建立有效的干预手段,今后此种现象还会反复上演。因此,对于怎样对待市场,怎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像大蒜这类蔬菜,还有猪肉等也适宜贮藏的重要食品,从宏观调控角度看,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比如设立贮藏调节基金等,加强储备,调节市场。而对于普通蔬菜生产经营者来说,多研究一下此类“隔年价格波动较大”的蔬菜,对生产经营的风险防范和争取较好的利润也是很有好处的。
三是,蔬菜市场终端悄然在改变。蔬菜市场总体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典型的自由竞争性市场,供给多了就价跌,减少了就价涨,依然存在淡旺季等。除了大蒜、生姜这些个别调味性蔬菜流通环节可以“做文章”外,95%的蔬菜价格都不会受流通环节菜商菜贩所左右。可以说,目前以个体户为主导的菜商菜贩队伍是效率最高也最健康的流通环节,前几年我们引入的政府主导下的流通队伍,为什么热闹一时,今天已踪影难觅,那是跟蔬菜市场规律作对的结果。
但不能说变化一点都没有,有些情况就在悄然改变,比如超市蔬菜占比进一步增加了,蔬菜批发市场越来越远离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一年比一年减少,门店型蔬菜销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等。也就是说,蔬菜的流通成本(费用)比过去大大增加了,因此蔬菜零售价格与蔬菜批发价格、菜园收购价格的差距,现在远远大于过去。
对于一个自由竞争的蔬菜市场,研究文章主要是要分析某种菜品来年的供给状况,这方面已有不少的文章,内容基本上还是三个方面:今年的价格和效益,来年可能的气象特点,域外进入量可能的变化。面对市场波动,核心的是要会“逆向思维”,利用第一方面的信息,正像有些读者总结的“顶着滥市搞生产”,今年的滥市品可能就是明年的高价品。所以,这样就把蔬菜市场的规律说完了,还有再分析或者写文章的必要吗?
可是去冬至今的蔬菜市场,确实又出现了特别典型的现象,有必要再解说分析一下:
一是,去冬至今年春节前后整体蔬菜价格出奇的高,今年五六月份开始又特别的低。这样,仿佛一夜之间又把蔬菜市场拉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旺淡分明”的岁月,似乎我们多少年努力解决的四季平衡供应的问题没多大变化。供应回到二十年前,但消费者回不去那个“冬储萝卜大白菜”的习惯,于是,淡季特性的复归和已习惯了无淡季消费者的矛盾,春节前后高价的蔬菜就成为街谈巷议和媒体上讨论的热点,微信上也调侃段子频频等。
问题出在哪儿?后来确证是去年腊月那十多天极端寒潮天气惹的祸,南方一些露天和简易大棚菜冻死,北方许多日光温室达不到抗-10℃的保温能力,菜苗受冻,致地产反季节菜和南方调运菜双向减少,供求矛盾达到极点。而五六月至今的蔬菜市场这样不正常地走低,特别是以洋葱、土豆、甘蓝为代表的大路菜,城市农贸市场零售都低到毛毛钱,一些产地蔬菜卖难就是可以想象的。虽然一季之差,这样的冰火两重天,仔细分析也是不奇怪的,其实是同一个原因引发,去冬腊月的那股寒流。因为寒流而使许多温室菜推迟上市,使南方大棚菜也变成了露地菜,这样,夏季菜供应不正常地急剧增加,结果就是销售价格不正常地走低。原因找到了,我们能有多少积极的作为呢?气象,像去冬的这寒潮,像春夏之交这颇多的冰雹,人类也没有多少可以改变的。来年的气象,从目前看,只能进行趋势性判断,长期气象的准确预报还是不可能。
二是,大葱和大蒜价格特高。这总体是供不应求的反映,但二者有着不一样的特性,前者更多反映当季的供求状况,后者则有着商业资本“囤积居奇”的影子。再具体地说,大葱并不是个适宜贮藏控制供应的品类,像菜商中流传的俚语“好汉不贩葱”,就是因为贩运、贮存过程中的重量容易减轻的特性。同时,大葱也是一个生产地域不太集中的普通蔬菜,因此可以说春节前后大葱价格的高涨是正常的市场反应,没有更多可研究的。而大蒜的高价倒是有些现代蔬菜市场的某些特点,商业资本可能试图对其市场进行垄断。而所谓的宏观调控,这方面的菜品恰恰是政府可以运用相关的杠杆手段给予防范和干预的。
和大蒜特性特别类似的还有生姜,基本特点是:耐贮性好,产地相对集中,总量价值不大,利于资本控制,适合商家联合兴风作浪。过去隔几年发生一次的“蒜你狠”“姜你军”就是这个原因。
对这类蔬菜,如果政府不能建立有效的干预手段,今后此种现象还会反复上演。因此,对于怎样对待市场,怎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像大蒜这类蔬菜,还有猪肉等也适宜贮藏的重要食品,从宏观调控角度看,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比如设立贮藏调节基金等,加强储备,调节市场。而对于普通蔬菜生产经营者来说,多研究一下此类“隔年价格波动较大”的蔬菜,对生产经营的风险防范和争取较好的利润也是很有好处的。
三是,蔬菜市场终端悄然在改变。蔬菜市场总体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典型的自由竞争性市场,供给多了就价跌,减少了就价涨,依然存在淡旺季等。除了大蒜、生姜这些个别调味性蔬菜流通环节可以“做文章”外,95%的蔬菜价格都不会受流通环节菜商菜贩所左右。可以说,目前以个体户为主导的菜商菜贩队伍是效率最高也最健康的流通环节,前几年我们引入的政府主导下的流通队伍,为什么热闹一时,今天已踪影难觅,那是跟蔬菜市场规律作对的结果。
但不能说变化一点都没有,有些情况就在悄然改变,比如超市蔬菜占比进一步增加了,蔬菜批发市场越来越远离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一年比一年减少,门店型蔬菜销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等。也就是说,蔬菜的流通成本(费用)比过去大大增加了,因此蔬菜零售价格与蔬菜批发价格、菜园收购价格的差距,现在远远大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