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秋风“大师”在上海举办的“2016中国两岸三地语文教育发展论坛”上撰文称,要重构国文教育体系,首先是废除拼音,“不要再浪费孩子时间,语言学家爱玩就继续玩呗”。由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被认为是舶来品。重振国文教育应不应该废除汉语拼音?
一、“拼音是赘疣”是罔顾事实的情绪化表达
秋风认为,语言学需要一场反革命。现在完全应当在文化政策上宣布,废除拼音,这是一个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拼音是不是“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从历史演进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历史上为了给汉字注音,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出现了直音、读若、反切等多种方法。
直音或读若法盛于汉代。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例如, “儡,读若雷”,意思是说“儡”的读音应该读成“雷”。直音、读若法虽然简易明了,但如果无同音字可注,或同音字更深僻、复杂时,就发挥不了作用。
反切法是一种双拼制注音法,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拼合成字的读音。例如,“缓,胡管切”(《广韵》),即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拼成缓的读音。反切法有所进步,但使用也不方便,因为反切上字、下字加起来也有上千个,要掌握反切注音,得先认识这一千来个汉字。即便后来继续简化反切字,依然比较复杂。
总之,以汉字注音不但复杂,而且一旦用来注音的字发音出现变化,注音便也跟着不准确了。明末清初曾出现切音法,并形成一套注音字母,现在依然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但这套字母多而不灵活,不利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描写。
用拉丁字母来注音始于明朝,是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便是现在汉语拼音的滥觞。近代以来,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甚至出现了废除汉字、实行拼音化的讨论。
吸取各种注音方法的优点,我国1958年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并使用至今,其主要优点是:简单,符号数目少;拉丁字母,国际通用;音素化,灵活准确。建国以后,中国民众的识字率大幅提高,虽说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拼音的推广与普及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因素。
作为一种科学、方便、实用的语言文字工具,汉语拼音为我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历史的选择,这是抹杀不了的。所以,说拼音是“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显然是一种不顾事实的情绪化表达。
二、识字效率不高的锅不能让拼音来背
秋风主张废除拼音,一个理由是学习拼音误导语文教学,颠覆了中国人学习自身语言文字的次序,学习效果低落。应从语文教学中摒除拼音,不要再浪费孩子时间。
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先出现有声的交流,再出现书写的文字,这是一个常识。从这个角度看,先学拼音再学认字是符合语言学规律的。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很多时候必须转换为有声的交流,这种方式更直接、更便捷、更频繁,有时候也更高效。为了表达准确,必须发音准确,要发音准确必须“正音”,学拼音则是“正音”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摒弃拼音,先学习拼音也不是次序颠倒。
秋风认为,孩子上学之始,不必学拼音,直接识字。“很多比较简单的文字,孩子一看其形,就能知其意,且能读出其音”。这恐怕是一种比较简单和理想化的想法。汉字虽属于表意文字,但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已由具象变为抽象,“一看其形,就能知其意”的文字凤毛麟角,而且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基础上。汉字的形音义关联复杂,属文字学范畴,很多学者穷其一生来研究。期待一个孩子观形知义发音显然不现实,虽然可以尝试,但不是可以普及的入门之术。
秋风还提出,古代孩子两三个冬季,识读千千百等启蒙读物,资质聪明者可认识两千多字,资质低下者也可认识一两千字;而今天,整个小学六年,孩子只认识三千个字。他认为,学拼音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要知道,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存在巨大差异,现在的孩子学科众多、亚历山大,不像古人几乎只上“语文课”。所以,就算现在孩子认字效率不如古人,但这个锅也不应由拼音来背,也背不起。
学拼音不可能有助于识字,这是秋风主张废除拼音的又一个理由。他认为,中国文字不是字母文字,拼音和识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拼音旨在读其音,识字旨在识其形。
要知道,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音义之间是存在密切关联的。且不说大量的形音字,汉字里还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如“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这类字往往语出一源,称之为同源字。同源字的存在,说明读音和字义并不是完全分离的,拼音和识字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拼音有助于识字。
拼音输入法是当今应有最广泛、最流行的语言输入法。
三、以对识字有无用处判定拼音生死既片面又冒失
秋风主张废除拼音,还有功利主义的因素在内。他认为识字之后,拼音即全无用处,“试问在拼音已推广了几十年后,有谁用拼音给女朋友写信,有谁用拼音记账?孩子花费宝贵时间学习拼音,完全是浪费。”
果真如此吗?经过几十年的推广,拼音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工具,已经渗透到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不可或缺。汉语拼音不只是识读汉字、学习普通话、培养和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还是改革和创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依据,成为编制盲文、手语、旗语、灯语的重要基础。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你要用到拼音检索法。工业、科技领域的型号和代号里,拼音也很常见。
虽然现在没有谁会用拼音给女朋友写信,但要通过聊天工具与包括女朋友在内的人交流,必须学会拼音,因为拼音输入法是应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语言输入法。
由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也已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桥梁,它是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作为各外文语种在指称中国事物、表达中国概念时的重要依据,被广泛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交流等领域。而且,汉语拼音与英文共用26个拉丁文字母,先学习拼音,再接触英文,学习速度明显要快些。
所以,“识字之后,拼音即全无用处”是一种片面和孤立的观点,识字虽然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出发点,但仅以对识字有无用处、有多大用处来断定拼音应该废除显得武断和冒失。
结语:
在西方文化影响日益扩大,中国文化自信有待加强的背景下,提倡与坚持传统文化,重视汉语与汉字,有其积极意义。但以此为名义废除拼音,是与“汉字拼音化”类似的文化极端行为,既枉顾历史,又背离现实。
一、“拼音是赘疣”是罔顾事实的情绪化表达
秋风认为,语言学需要一场反革命。现在完全应当在文化政策上宣布,废除拼音,这是一个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拼音是不是“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从历史演进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历史上为了给汉字注音,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出现了直音、读若、反切等多种方法。
直音或读若法盛于汉代。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例如, “儡,读若雷”,意思是说“儡”的读音应该读成“雷”。直音、读若法虽然简易明了,但如果无同音字可注,或同音字更深僻、复杂时,就发挥不了作用。
反切法是一种双拼制注音法,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拼合成字的读音。例如,“缓,胡管切”(《广韵》),即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拼成缓的读音。反切法有所进步,但使用也不方便,因为反切上字、下字加起来也有上千个,要掌握反切注音,得先认识这一千来个汉字。即便后来继续简化反切字,依然比较复杂。
总之,以汉字注音不但复杂,而且一旦用来注音的字发音出现变化,注音便也跟着不准确了。明末清初曾出现切音法,并形成一套注音字母,现在依然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但这套字母多而不灵活,不利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描写。
用拉丁字母来注音始于明朝,是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便是现在汉语拼音的滥觞。近代以来,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甚至出现了废除汉字、实行拼音化的讨论。
吸取各种注音方法的优点,我国1958年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并使用至今,其主要优点是:简单,符号数目少;拉丁字母,国际通用;音素化,灵活准确。建国以后,中国民众的识字率大幅提高,虽说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拼音的推广与普及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因素。
作为一种科学、方便、实用的语言文字工具,汉语拼音为我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历史的选择,这是抹杀不了的。所以,说拼音是“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显然是一种不顾事实的情绪化表达。
二、识字效率不高的锅不能让拼音来背
秋风主张废除拼音,一个理由是学习拼音误导语文教学,颠覆了中国人学习自身语言文字的次序,学习效果低落。应从语文教学中摒除拼音,不要再浪费孩子时间。
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先出现有声的交流,再出现书写的文字,这是一个常识。从这个角度看,先学拼音再学认字是符合语言学规律的。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很多时候必须转换为有声的交流,这种方式更直接、更便捷、更频繁,有时候也更高效。为了表达准确,必须发音准确,要发音准确必须“正音”,学拼音则是“正音”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摒弃拼音,先学习拼音也不是次序颠倒。
秋风认为,孩子上学之始,不必学拼音,直接识字。“很多比较简单的文字,孩子一看其形,就能知其意,且能读出其音”。这恐怕是一种比较简单和理想化的想法。汉字虽属于表意文字,但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已由具象变为抽象,“一看其形,就能知其意”的文字凤毛麟角,而且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基础上。汉字的形音义关联复杂,属文字学范畴,很多学者穷其一生来研究。期待一个孩子观形知义发音显然不现实,虽然可以尝试,但不是可以普及的入门之术。
秋风还提出,古代孩子两三个冬季,识读千千百等启蒙读物,资质聪明者可认识两千多字,资质低下者也可认识一两千字;而今天,整个小学六年,孩子只认识三千个字。他认为,学拼音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要知道,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存在巨大差异,现在的孩子学科众多、亚历山大,不像古人几乎只上“语文课”。所以,就算现在孩子认字效率不如古人,但这个锅也不应由拼音来背,也背不起。
学拼音不可能有助于识字,这是秋风主张废除拼音的又一个理由。他认为,中国文字不是字母文字,拼音和识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拼音旨在读其音,识字旨在识其形。
要知道,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音义之间是存在密切关联的。且不说大量的形音字,汉字里还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如“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这类字往往语出一源,称之为同源字。同源字的存在,说明读音和字义并不是完全分离的,拼音和识字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拼音有助于识字。
拼音输入法是当今应有最广泛、最流行的语言输入法。
三、以对识字有无用处判定拼音生死既片面又冒失
秋风主张废除拼音,还有功利主义的因素在内。他认为识字之后,拼音即全无用处,“试问在拼音已推广了几十年后,有谁用拼音给女朋友写信,有谁用拼音记账?孩子花费宝贵时间学习拼音,完全是浪费。”
果真如此吗?经过几十年的推广,拼音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工具,已经渗透到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不可或缺。汉语拼音不只是识读汉字、学习普通话、培养和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还是改革和创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依据,成为编制盲文、手语、旗语、灯语的重要基础。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你要用到拼音检索法。工业、科技领域的型号和代号里,拼音也很常见。
虽然现在没有谁会用拼音给女朋友写信,但要通过聊天工具与包括女朋友在内的人交流,必须学会拼音,因为拼音输入法是应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语言输入法。
由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也已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桥梁,它是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作为各外文语种在指称中国事物、表达中国概念时的重要依据,被广泛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交流等领域。而且,汉语拼音与英文共用26个拉丁文字母,先学习拼音,再接触英文,学习速度明显要快些。
所以,“识字之后,拼音即全无用处”是一种片面和孤立的观点,识字虽然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出发点,但仅以对识字有无用处、有多大用处来断定拼音应该废除显得武断和冒失。
结语:
在西方文化影响日益扩大,中国文化自信有待加强的背景下,提倡与坚持传统文化,重视汉语与汉字,有其积极意义。但以此为名义废除拼音,是与“汉字拼音化”类似的文化极端行为,既枉顾历史,又背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