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错误教学资源圆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55-01
在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画圆的教学中,课本直接出示了画圆的步骤,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按照步骤学习画圆。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画圆的方法和技巧,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在学生没有形成认知冲突的情况下“抛出”画圆的步骤,学生不可能进行过程的建构,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不告诉学生画圆的基本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在没有接触画圆知识之前参与画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引出了各种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幼稚的、不全面的答案和问题,使课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收拾一下桌面。只留下铅笔、三角尺、圆规和我课前发的一张白纸。(学生纷纷收拾)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的课桌上还保留有橡皮,正好是我想借的。哪位同学愿意借给我?
师:(把学生的橡皮全部借了过来,面部带有很感激的神态。举起手中的橡皮)我为什么借这么多橡皮?猜一猜,有什么用呢?
(有学生尝试性地问)
生1:你写错了,自己想要擦掉。
生2:(嘻嘻哈哈地)搞怪!
生3:看橡皮都是怎样的。
生4:准备在课堂上当道具使用。
师:(一直面带微笑,但不发一言)我为什么要借你们的橡皮呢?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在课堂上没有橡皮使用。(学生都被逗笑了)这样,大家下笔时就会更小心。错了,也不能白错,要好好地研究出错的原因,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学生懂事地点点头)
师:现在,老师就和大家约定一下,把橡皮全部收起来,好不好?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守信用的。(教师把借的橡皮一一还回,学生全都开心地笑了,并自觉地把橡皮收了起来。)
没想到,教师借学生橡皮的目的,居然是为了不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橡皮。显然,教师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住学生“原生态”的“错误”,为后面借助“错误”进行教学设下伏笔。
【片段二】
师:不少同学已经学会画圆了!我们来统计一下,会画圆的请举手。(学生热情地举起小手)大家是怎么畫圆的呢?(学生回答)对,我们一般使用圆规进行画圆。现在请大家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画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样把圆画出来的?
(学生立刻很投入地操作起来,教师在全班学生中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不圆和圆的作品,并出示了一幅不圆的作品,学生忍不住笑了起来。)
师:同学们,圆的样子应不应该都是一样的啊?那这样的圆是如何被用圆规画出来的呢?
(学生立刻又活跃起来,抢着要回答。)
师(不急不慢地):先自己想一想,不急着说,继续“欣赏”。
(学生会意地笑了。再出示另两幅学生作品,是圆的,但是一大一小。有的学生说“很圆”、“圆满”;但也有学生有异议了:“错了。”)
师(思考状):我也纳闷了,要求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那么大家画出来的圆应不应该是一样大?怎么有的大、有的小呢?
师(带着疑问的口吻):(5幅作品同时展示)出问题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哦。我明白了,画圆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不由自主地点头表示同意)
师: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汇报结束。)
师:是啊,圆只能有一个中心,半径一定也都是一样长的。现在,我们才知道“圆心”、“半径”这两个词是多么重要啊!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有数学学习就有错误的产生,从错误的产生到错误的改正,是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学习过程,反映的是学生在某个特定学习阶段的状态和水平,并不代表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终结果。
知识不是被教会的,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正确知识,许多数学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以文字的方式直接传递,只能通过学习者的参与、探究、交流,自己去体验、理解、消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通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凭借教学经验,预测学生学习某些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对于这些错误,不必刻意掩藏,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错误,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展现自己的想法,选取学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在学生“犯错”、“改错”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大胆地“犯错”、“改错”之后,最终掌握知识。
(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55-01
在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画圆的教学中,课本直接出示了画圆的步骤,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按照步骤学习画圆。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画圆的方法和技巧,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在学生没有形成认知冲突的情况下“抛出”画圆的步骤,学生不可能进行过程的建构,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不告诉学生画圆的基本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在没有接触画圆知识之前参与画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引出了各种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幼稚的、不全面的答案和问题,使课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收拾一下桌面。只留下铅笔、三角尺、圆规和我课前发的一张白纸。(学生纷纷收拾)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的课桌上还保留有橡皮,正好是我想借的。哪位同学愿意借给我?
师:(把学生的橡皮全部借了过来,面部带有很感激的神态。举起手中的橡皮)我为什么借这么多橡皮?猜一猜,有什么用呢?
(有学生尝试性地问)
生1:你写错了,自己想要擦掉。
生2:(嘻嘻哈哈地)搞怪!
生3:看橡皮都是怎样的。
生4:准备在课堂上当道具使用。
师:(一直面带微笑,但不发一言)我为什么要借你们的橡皮呢?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在课堂上没有橡皮使用。(学生都被逗笑了)这样,大家下笔时就会更小心。错了,也不能白错,要好好地研究出错的原因,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学生懂事地点点头)
师:现在,老师就和大家约定一下,把橡皮全部收起来,好不好?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守信用的。(教师把借的橡皮一一还回,学生全都开心地笑了,并自觉地把橡皮收了起来。)
没想到,教师借学生橡皮的目的,居然是为了不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橡皮。显然,教师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住学生“原生态”的“错误”,为后面借助“错误”进行教学设下伏笔。
【片段二】
师:不少同学已经学会画圆了!我们来统计一下,会画圆的请举手。(学生热情地举起小手)大家是怎么畫圆的呢?(学生回答)对,我们一般使用圆规进行画圆。现在请大家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画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样把圆画出来的?
(学生立刻很投入地操作起来,教师在全班学生中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不圆和圆的作品,并出示了一幅不圆的作品,学生忍不住笑了起来。)
师:同学们,圆的样子应不应该都是一样的啊?那这样的圆是如何被用圆规画出来的呢?
(学生立刻又活跃起来,抢着要回答。)
师(不急不慢地):先自己想一想,不急着说,继续“欣赏”。
(学生会意地笑了。再出示另两幅学生作品,是圆的,但是一大一小。有的学生说“很圆”、“圆满”;但也有学生有异议了:“错了。”)
师(思考状):我也纳闷了,要求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那么大家画出来的圆应不应该是一样大?怎么有的大、有的小呢?
师(带着疑问的口吻):(5幅作品同时展示)出问题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哦。我明白了,画圆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不由自主地点头表示同意)
师: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汇报结束。)
师:是啊,圆只能有一个中心,半径一定也都是一样长的。现在,我们才知道“圆心”、“半径”这两个词是多么重要啊!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有数学学习就有错误的产生,从错误的产生到错误的改正,是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学习过程,反映的是学生在某个特定学习阶段的状态和水平,并不代表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终结果。
知识不是被教会的,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正确知识,许多数学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以文字的方式直接传递,只能通过学习者的参与、探究、交流,自己去体验、理解、消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通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凭借教学经验,预测学生学习某些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对于这些错误,不必刻意掩藏,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错误,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展现自己的想法,选取学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在学生“犯错”、“改错”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大胆地“犯错”、“改错”之后,最终掌握知识。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