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将要发生,只有当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此为郭思乐教授所著述的《望晨光之熹微——生本教育体系实践和思考》一书引言中所作的题记,着实说明了“思”与“做”的重要性。捧读《人民教育》有关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文章,他总能一语中的——“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成长,教学的本质是帮助人学习”。生本教育,历经十三年的风雨,见证了生命自然的精美与和谐,诉说了生命的神奇,描绘了教育的美景。我更从中感受到了“思”与“做”的无限乾坤。
当下,很多教师都在怀念过去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那时一个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这事那事。教师简单地教,学生快乐地学,还时常带着学生校内、校外玩一玩,学生成绩也不差,师生都高兴。可现在,一天到晚不着闲,不是这事就那事,师生都很累,可效果并不理想。形成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看,但毕竟现实存在诸多弊端。课改是需要人来改的,而课改最终是为改变人、提升人的。
从人的角度来看,课改要的第一要务就是调动教师课改的积极性,让他们善思,更善做,感受到课改带来的莫大幸福。2012年十一届人大全会五次会议记者会,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谈到经济、政治改革问题,温总理强调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的觉醒、支持、积极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改革何尝不需要教师的觉醒、支持、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旦教师真正想改了,行动起来了,还怕教育的春天不到来吗?现在想想,教师的理念和观念并不落后,让谁来说都可以念念有词,因为我们不缺理念,而缺少的是对教育的思考、实践的兴趣和做下去的决心,这是进行课改的原动力。
要想教师真正“思”起来,“做”起来,需要一系列合理政策、制度、措施保驾护航,更需要给教师减负,少一些琐事、杂事的干扰,让他们能大刀阔斧,心无旁骛地进行教学改革。让新课改下的教师感觉到改革的价值与成就感,让课改落后的教师有紧迫感,意识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教育改革法则,不改不行,非改不可。广大一线教师是课改的中流砥柱,只有让他们“思起来”,“动起来”,才能让教育绚烂起来。
如果说对教师要“做”的是调动教学课改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对学生需要“做”的同样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调动学生方面,我们最欠缺的就是对学生的信任与放手。郭教授“生本教育”13年的鲜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应该信任学生,学着放手,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解放。
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学生的需要。母亲不用刻意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需要和潜能,一旦被正确引导就会得到最好发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和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相同——都有学习的潜能。
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学习语数外像听天书,可是唯独对画画和手工情有独钟,一点就通,甚至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有时还自己創作。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学会放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快意,进而乐学、会学、善学。因为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施压的结果。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指引发展的方向,用静待花开,“帮助”学生自己去耕种,去收获,去享受成长的乐趣。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以自己的改变,给孩子们赢得自由生长的时间,他们很辛苦,比如:把自己的能说会道、能思会想的才能施展出来,总是痛快的,但是为了学生,他们要压抑这种快意,甚至宁可被视作缺少激情,也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可以自己产生思想活动的环境;生本教育的教师毫不惧怕地让学生自主学,学得乱蓬蓬的,却又在丰富中变得真正有序。我们要“深思”生本教育的精髓,“做到”该做之处,少些形式主义带来的荼毒,在思中做,做中思。课堂会出现教师的“无为而为”和“不教而教”;学生的活泼、灵慧,思维活跃、知识广博、语言畅达、友爱合群、积极向上。
“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一切皆有可能,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冲破旧的思维定式,不断尝试、钻研,才能取得长足进步。我们要用“思”做导航,用“做”当先锋,让教育走向生本,让教育激扬生命,在实践中努力成为“无为而为”、“不教而教”的老师,培育出自然精灵,让课堂充满自然灵气。让课改在“思”与“做”中花开遍地,迎来教育最绚烂的春天。
当下,很多教师都在怀念过去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那时一个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这事那事。教师简单地教,学生快乐地学,还时常带着学生校内、校外玩一玩,学生成绩也不差,师生都高兴。可现在,一天到晚不着闲,不是这事就那事,师生都很累,可效果并不理想。形成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看,但毕竟现实存在诸多弊端。课改是需要人来改的,而课改最终是为改变人、提升人的。
从人的角度来看,课改要的第一要务就是调动教师课改的积极性,让他们善思,更善做,感受到课改带来的莫大幸福。2012年十一届人大全会五次会议记者会,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谈到经济、政治改革问题,温总理强调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的觉醒、支持、积极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改革何尝不需要教师的觉醒、支持、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旦教师真正想改了,行动起来了,还怕教育的春天不到来吗?现在想想,教师的理念和观念并不落后,让谁来说都可以念念有词,因为我们不缺理念,而缺少的是对教育的思考、实践的兴趣和做下去的决心,这是进行课改的原动力。
要想教师真正“思”起来,“做”起来,需要一系列合理政策、制度、措施保驾护航,更需要给教师减负,少一些琐事、杂事的干扰,让他们能大刀阔斧,心无旁骛地进行教学改革。让新课改下的教师感觉到改革的价值与成就感,让课改落后的教师有紧迫感,意识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教育改革法则,不改不行,非改不可。广大一线教师是课改的中流砥柱,只有让他们“思起来”,“动起来”,才能让教育绚烂起来。
如果说对教师要“做”的是调动教学课改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对学生需要“做”的同样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调动学生方面,我们最欠缺的就是对学生的信任与放手。郭教授“生本教育”13年的鲜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应该信任学生,学着放手,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解放。
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学生的需要。母亲不用刻意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需要和潜能,一旦被正确引导就会得到最好发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和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相同——都有学习的潜能。
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学习语数外像听天书,可是唯独对画画和手工情有独钟,一点就通,甚至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有时还自己創作。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学会放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快意,进而乐学、会学、善学。因为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施压的结果。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指引发展的方向,用静待花开,“帮助”学生自己去耕种,去收获,去享受成长的乐趣。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以自己的改变,给孩子们赢得自由生长的时间,他们很辛苦,比如:把自己的能说会道、能思会想的才能施展出来,总是痛快的,但是为了学生,他们要压抑这种快意,甚至宁可被视作缺少激情,也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可以自己产生思想活动的环境;生本教育的教师毫不惧怕地让学生自主学,学得乱蓬蓬的,却又在丰富中变得真正有序。我们要“深思”生本教育的精髓,“做到”该做之处,少些形式主义带来的荼毒,在思中做,做中思。课堂会出现教师的“无为而为”和“不教而教”;学生的活泼、灵慧,思维活跃、知识广博、语言畅达、友爱合群、积极向上。
“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一切皆有可能,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冲破旧的思维定式,不断尝试、钻研,才能取得长足进步。我们要用“思”做导航,用“做”当先锋,让教育走向生本,让教育激扬生命,在实践中努力成为“无为而为”、“不教而教”的老师,培育出自然精灵,让课堂充满自然灵气。让课改在“思”与“做”中花开遍地,迎来教育最绚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