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小课题研究中的“怪”现象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_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课题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为归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小课题研究本身必要的研究,出现了虚幻、假化、空泛的现象,导致小课题研究缺乏生命力。笔者认为,要让小课题研究生命力永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少虚幻,多真实
  
  一些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参加小课题研究,教师也为了能使自己的能力发挥效益,就随便申请一个研究项目,一直到结题时主研人都不知道课题的内容,一般都是第一主研人一个人在研究。上级教育学会规定:没有参加小课题研究且没有结题的不能将教研文章送去参评。这就导致了小课题研究的不真实,使得一些学校把小课题的内涵无限扩大,和一些传统意义的一般课题和大课题混为一谈。有些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并不适合缺乏研究基础的教师来做,一线教师所选的小课题研究力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切入点要小,比如“如何构建解决数学问题的模式研究”,因为其涉及面大,研究范围较广,就不能作为一个小课题来研究。在“问题即课题”思想的指引下,有些学校片面以为凡是问题就是课题,问题较小的就是小课题了。小课题并不等于小问题,小问题能不能转化为小课题,取决于小问题本身的研究价值,没有研究价值的小问题是不能转化为小课题的。学校管理者要把工作做实,只有站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彻底抛弃“资料迎检情结”,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轻装上阵,才能使他们满载而归。
  
  少假化,多鲜活
  
  在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面临着若干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难点问题更是千头万绪。另外,各地因地域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等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小学教学效益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我县教研室决定于2009年在我县范围内实施小课题研究,以引领广大小学教师积极投入教学行动研究,着手校本化小课题研究。其实,真正想做研究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绝大多数教师纯粹是为了能使自己有文章参评获奖。因为只有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立项的小课题方研究并结题的才可参加一年一度的论文评选,这样学校不得不在对小课题研究的管理中,完全按照一般课题管理的过程对其进行管理,诸如教师申请、可行性评估、阶段性成果等一应俱全,造成了立项泛滥,行动没有,结题造假补材料等现象。这样的小课题研究对学校、对教师毫无益处。小课题研究就是因为研究简单灵活、亲近教师而受到基层教师青睐,对小课题研究管得过细就会让其失去生命力。在管理中,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管理者没有必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将小课题研究由无序整合为有序,而应该放在如何使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由自发逐渐引向自觉,研究方法也应灵活。小课题研究强调个人反思,但绝不拒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笔者以为,教育教学研究本身就没有“单位”之分,我们可以打破教研组、年级组、学校、区域甚至时空界限进行研究,比如可以采用网络教研的形式,自由组合成为研究团体。灵活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带来愉快的研究过程,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效益。
  
  少空泛,多精益
  
  由于在过去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存在对课题研究神秘化的倾向,许多基层教师对课题研究是望而却步。而一些管理者在引入小课题时,自己就没有理解透彻,所以教师实施起来也就比较模糊、空洞。小课题研究具备“小、精、实、新”与“短、平、快”的特点,最适合一线教师进行研究。但在短短半年或一年的时间里,课题负责人在结题报告中的夸大其词,让你浑身起鸡皮疙瘩,教研文章获奖多少篇,某某教学模式已经确立等等。实际上小课题研究缺乏一定的指导,老师们也是在盲目地边走边看,到了结题时胡乱组织材料应付结题,造成了课题研究的空洞化。小课题研究,同样拒绝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有时候,切入点小的小课题也能够挖掘出大的“金元宝”。任何教育教学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都需要精益求精。有了一定成果不能戛然而止,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究。小课题研究说到底是一种行动研究,它因小而专,因专而精,因精而实。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师范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师本管理策略——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所在    1.以人为本,知人善任。这是搞好教师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那么,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中职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要求高、任务重、课时紧的现实,打造高效课堂来很好地适应中职教育的需要呢?    高效课堂的三维标准    1 教学目标清晰,达成度高。中职生语文素养基础薄弱,基于他们的知识接受和消化
在做德育工作时,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埋怨:“现在的学生,真是不叫学生,早上才强调过不准做的事,可中午,我刚进教室就有学生告状,真是烦死了,早上的工作白做了。”  一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坐在我前面的一个一年级小男孩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把凳子带歪了。教师刚好从他身边经过,发现后轻轻地把凳子往后挪了挪。我暗自夸奖这位教师真有心。当这个学生又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就在我刚想帮他的一刹那,
王显翱,1974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2000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现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书画研究会理事
“儒家解释学”是一项新兴的学术课题。凡站在自己的学术立场上,对儒家思想做出同情理解或诊释的带有系统性的理论或学说,皆可称为“儒家解释学”。其理论体系,大致可包括解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就大学生就业指导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毕业生择业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突出就业指导的作用和地位,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就业指导的课程建
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    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的心结,才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山东美术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六年级(下)“学会宽容”。  教科书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体验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