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48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是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10周年,600多年前的壮举直到今天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促成了这次意义重大的远航活动呢?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层面的,即通过获得诸藩国的拥护来稳固明成祖的帝位,保证朝贡秩序的有条不紊,继续推进海禁政策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从而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政治因素
  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成为有明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之举,其影响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令人惊叹不已。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长达28年的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和非洲的东海岸,当时的印度洋海面上一度呈现出“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壮阔景象。应当注意的是,郑和所出使的西洋与今天的西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域,它是指古代相对于中国位置而言的西方大洋,以“苏门答剌国”(今苏门答腊萨马朗加)为“西洋总路头”,即以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西口为界,其以西的广大水域就是西洋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均在北印度洋海域活动,前三次最远到达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从第四次开始,航线逐渐延伸,到达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那么当时郑和为什么要出使西洋呢?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经济目的为辅,完全由统治者操纵的一次出海远洋活动,具体说来,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外展示明朝国力的强盛,营造“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宏伟场面,从而确保其宗主国的地位。四年的“靖难之役”使得江山易主,新皇帝朱棣通过非常手段取得皇位,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对外宣称自己王朝天子的身份,他亟需得到各个藩国的认同和拥护,以保证自己皇位的稳固,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通过派人出使西洋“宣天子诏”来表示明朝新皇帝的友好,以赏赐大量财货的方式显示自己的诚意。另,与南亚、东南亚各个国家的贸易都秉承“厚往而薄来”的贸易方针,将“赏赐”形式的商品与“贡品”形式的商品作交换,或高价收进海外的藩货低价出售随带的瓷器、丝绸,通过这种赔钱的买卖满足各藩国的胃口,以此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明朝的“示强”还体现在出行船队的规模上,据史料记载“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是率领几万人、几百只船组成的庞大船队,部分船舶体积较大,种类齐全,大、中、小型的船舶数量搭配合理,如此宏大的规模充分显示了明朝国力的强盛。强大的实力使得各藩国臣服于天子的统治,而雄厚的财力又吸引着各国君主的眼球,此后他们不断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明朝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再次确立。
  第二,消除贸易障碍,保证朝贡路途的畅通。这一目的与明朝确立宗主国地位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实现有赖于朝贡路途的畅通,而当时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局势较为混乱,朝贡道路上障碍重重,矛盾错综复杂。当时,中国与爪哇和安南的关系均十分紧张,尤其与安南的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永乐初年,安南进犯广西和云南等地,“威迫各处土官,趋走执役,发兵搜捕夷民,致一概掠走”,此外,海上的反明势力犹存,流亡海上的犯法之徒成为强盗,既抢劫过往商旅,又劫持西洋诸国来华使节。南亚与东南亚各个国家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彼此纷争不断,在此情况下,诸国或不来朝贡,或中途遭劫持,为杜绝这种现象,肃清海上的破坏势力,消除朝贡障碍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从郑和船队的人员配备即可显现出来。郑和的船队配备有很强的武力,一方面能够加强威慑力,打击海盗势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宗主国的协调作用,协助藩国平定内部叛乱或解决外部冲突。史料中明确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威慑之”,可见,为了维护天子的威严,船队可以不惜使用武力,其目的就是消除贸易障碍,保障朝贡路途的畅通。
  第三,继续推行海禁政策。明代建国之初就积极地推行海禁政策。洪武年间,为了肃清海上的反明势力,稳定新政权的统治,明太祖陆续撤掉了泉州、明州等处的市舶司,严厉管制海外贸易,除了与少数几个海外国家维持着朝贡贸易外,私人的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此后又多次颁布“片板不得入海”的法令。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皇帝一方面严禁民间渔船入海,另一方面又组织郑和出使西洋,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将制海权牢牢紧握在自己手中,其颁布的招诱海外流民的诏令就是明证,“凡藩国之人,即各还本土,欲来朝者,当加赐赍遣还。中国之人逃匿在彼者,咸赦前过,俾复本业,永为良民,若仍恃险远,执迷不悛,则命将发兵,悉行剿戮,悔将无及”。郑和带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出使西洋,既是为了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担当了海上巡警的角色。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即为上述三个方面,另,学术界也有很多其他看法,如寻找建文帝,为皇家搜寻海外珍宝,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国文化等,但笔者认为那些是郑和下西洋的附带内容,其主要目的还是政治层面的,即寻求诸藩国的拥护以稳固帝位,保证朝贡秩序的有条不紊,推行海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基于这样的政治诉求,国家耗费了巨大的财力来维持如此浩大的工程,甚至一度导致国库空虚,被视为弊政而遭到废除,气势恢宏的航海活动就此陷入了沉寂。
  作者简介:魏晶晶(1989-),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史。
其他文献
《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下面分别从这两部分讨论“小国寡民”的道与德。  一、小国寡民之合于道  《老子》第八十章中所描繪的理想社会都是老子整个道与德思想的结晶,是思想汇总后的现实性描述。“小国寡民”,《老子》第十六章说:“至虚极,守静笃”,也就是说,尽可能地淡化自己的功利之心,保持清净无为而听任万物行于自然。“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万物并作,我因此观察到循环往复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
期刊
摘 要: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顿悟真如,直达性天”的思想,注重返璞归真,主观体验,穿透表象,静观内蕴,与时创新,而工笔花鸟画也正是注重禅意天成和灵感的表现。意境是在主观意志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渗透中得以表现。画家在创作时,为表现意境,往往将主观意志参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中,禅宗认为,要理解某个事物的内涵,就必须变成那个事物,,使自己的意识同那个事物协调起来,然后
期刊
明朝中后期,国力渐弱,东北建州女真兴起,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明与后金的斗争在后金建国之后(1616年)至清王朝建立(1636年)之前,明王朝与后金政權之间的生死搏斗。明与后金的战争是明清战争的前奏,它为后来满清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明朝衰亡和清朝崛起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主要论述明朝与后金战争中的双方实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明朝对东北女真各部的统治  明朝对东北女真
期刊
摘 要:考风的好坏是学校教风学風的综合反映,良好的考风可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学风的发展。本文笔者谈了高校加强学生考风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当前考风出现的现状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校;考风建设;建议  考风,即学校的考试风气。它反映了学校领导办学的态度,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师的素质,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的责任感。考风不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具有极大危
期刊
摘 要:“六法论”是绘画理论的一个框架,“六法论”中论述了所绘对象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的状态,在用笔,用墨,用色,构图,临摹上都做了很详细的解释,是后代画家在教育教学方面和品评优劣作品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标准。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气韵生动  谢赫是南齐时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但可惜的是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理论《画品,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篇重要的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社会质量和服务创新理论展开讨论,结合读者导向和连续性原则,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理论体系,说明了资源、包容性、凝聚性和读者赋权是服务创新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路径选择包括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组织结构和技术应用这四个要素,并分析了各个要素的结构关系,由单因素和多因素组合两方面给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社会质量;服务创新;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服务创新能提
期刊
摘 要: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于水墨大写意花卉,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他的书法气势磅礴,章法自由而不散漫,笔法多变,为后人所称赞。徐渭一生命运不济,疯疯癫癫,但他的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水墨淋漓  徐渭,字文长,初字文清,号青藤、天池山人、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戏曲、诗歌和
期刊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但是,随着社会逐渐进入高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素养的整合势在必行,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教师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素养;整合;提升  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坚持能力立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期刊
摘 要:清朝末期,英帝国主义两次入侵西藏,意欲通过西藏侵占我国腹地。中央对西藏地方控制力削弱,在此情况下,清廷派大臣张荫棠经营藏区,推行新政。本文主要叙述分析张荫棠在藏区的的施政策略。  关键词:张荫棠;藏区;清末新政  一、张荫棠简介  张荫棠,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清光绪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在总理衙门管理对英交涉事务,后在西藏推行新政。  二、张荫
期刊
摘 要:《宋元君将画图》是《庄子.外篇.田子方》中的一篇小寓言,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对绘画活动作出论断,但借助宋元君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真画者”所应该具有的状态,间接表述了庄子的绘画观点。文中描述了“真画者”的两种状态:其一“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其二“解衣般礴,裸袖握管”。从我理解,这两种状态其实也就是庄子针对绘画创作者提出的两点要求。  关键词:“高姿态”;精神自由;神遇  道家崇尚自然和自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