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以生为本的历史课堂,就是为了实践“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教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构建;以生为本;人文性;历史课堂
课程改革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是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历史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
一、构建“以生为本”的历史课堂成为新课改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但长期以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成绩至上、缺乏人文内涵的学校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社会、道德感降低;导致许多学生认识结构片面,对社会伦理、道德、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尤其是在考试仍然是当前社会甄别和选拔人才的决定性手段的现状下,部分教师的教学和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体现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忙的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某一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背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无法统一,历史课难以发挥其德育功能。如,有一位学生刚在课堂上按老师要求熟记了“我国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的知识要点,下课后就因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而大打出手,把刚刚记住的法律置于脑后,这正是人文缺失带来的后果。再如,有的学生经常处于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之下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这样的学生个体是不健全的,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呢?当代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一位历史教师,要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新课改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价值与尊严;重视学生的关注与需求、交流与合作,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人文性历史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构建“以生为本”的历史课堂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必备条件。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老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授课前的五分钟,我让学生进行时事历史讲演或今日时政播报。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平等、开放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构建;以生为本;人文性;历史课堂
课程改革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是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历史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
一、构建“以生为本”的历史课堂成为新课改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但长期以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成绩至上、缺乏人文内涵的学校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社会、道德感降低;导致许多学生认识结构片面,对社会伦理、道德、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尤其是在考试仍然是当前社会甄别和选拔人才的决定性手段的现状下,部分教师的教学和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体现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忙的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某一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背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无法统一,历史课难以发挥其德育功能。如,有一位学生刚在课堂上按老师要求熟记了“我国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的知识要点,下课后就因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而大打出手,把刚刚记住的法律置于脑后,这正是人文缺失带来的后果。再如,有的学生经常处于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之下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这样的学生个体是不健全的,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呢?当代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一位历史教师,要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新课改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价值与尊严;重视学生的关注与需求、交流与合作,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人文性历史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构建“以生为本”的历史课堂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必备条件。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老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授课前的五分钟,我让学生进行时事历史讲演或今日时政播报。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平等、开放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