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围绕《课标》教学改革,时下有许多的专家和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倡导。诚然,随着新一轮的语文课改的逐渐深入,评价语文课好坏的标准越来越多,但就“语文味”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语文教师的认可。品读“语文味”就是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凸显出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关键词: 品读;语文味;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围绕《课标》教学改革,时下有许多的专家和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倡导。诚然,随着新一轮的语文课改的逐渐深入,评价语文课好坏的标准越来越多,但就“语文味”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语文教师的认可。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余映潮老师说: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语文味”就是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凸显出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儿歌、诗词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古诗、谚语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散文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幅景观美;名著、经典满怀深情,歌颂出种种人文美,在每一篇课文中,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把握各种文体特点,最大化地挖掘出供学生品读的“点、面”材料和评析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到“语文味”呢?
1. 对比推敲,品优美词句的传神之美
在小学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用得十分贴切、精妙的词语和句子。如:对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推敲;对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句子的品析等等。找出来通过换词换句来让学生对比品读、感悟,了解文本用词用句的讲究,体会语言的传神之美。
2. 美读,品语言的情感、韵律之美
一篇美文,需要读者入情入境地琅琅美读出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文的艺术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在艺术熏陶中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结合现代多媒体创设情景,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種美的享受。如:老舍的《草原》,巴金的《鸟的天堂》等,每每读来都会让人有心旷神怡、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凡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又会读出文中惆怅、无助的悲鸣。每一次的朗读过程都是学生心灵的净化历程,是学生一次难忘的心理审美享受,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爱呢?
3. 体味修辞方法,品语言的艺术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随处可见到优美的修辞的运用典范。如:《庐山云雾》中“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将庐山的云雾千奇百怪的景象描写得近若眼前;《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既有音韵节奏的美感,又有荡涤心灵的意境。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学生通过对比品味,把握修辞格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感受到语言的艺术之美。
4. 情景表演,品语言的意境之美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用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如: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琅琊山五壮士”;为救孩子敢于同猎狗作战的“老麻雀”;为了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长的“农夫”等等。在教学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出来,将抽象的文字创造成形象的动作、语言。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又让学生体验到欣赏美、创造美的满足感、成就感。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5. 评析篇章,品文章结构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结构精巧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的学生可以从中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巧完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极有帮助。如:《少年闰土》围绕闰土安排了“看瓜刺猹、海边拾贝、雪地捕鸟、看跳鱼儿”等几个小故事,文章层次清晰,相辅相成;而《桂林山水》则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展示对称美;《詹天佑》全文则围绕第一自然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展开。让学生在品析篇章结构的同时,体会到文章的结构之美。从而初步形成篇章结构审美意识,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技巧。
总之,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只有将语文教学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才会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吧!
作者简介:
陈龙云,四川省江油市江油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 品读;语文味;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围绕《课标》教学改革,时下有许多的专家和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倡导。诚然,随着新一轮的语文课改的逐渐深入,评价语文课好坏的标准越来越多,但就“语文味”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语文教师的认可。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余映潮老师说: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语文味”就是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凸显出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儿歌、诗词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古诗、谚语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散文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幅景观美;名著、经典满怀深情,歌颂出种种人文美,在每一篇课文中,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把握各种文体特点,最大化地挖掘出供学生品读的“点、面”材料和评析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到“语文味”呢?
1. 对比推敲,品优美词句的传神之美
在小学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用得十分贴切、精妙的词语和句子。如:对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推敲;对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句子的品析等等。找出来通过换词换句来让学生对比品读、感悟,了解文本用词用句的讲究,体会语言的传神之美。
2. 美读,品语言的情感、韵律之美
一篇美文,需要读者入情入境地琅琅美读出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文的艺术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在艺术熏陶中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结合现代多媒体创设情景,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種美的享受。如:老舍的《草原》,巴金的《鸟的天堂》等,每每读来都会让人有心旷神怡、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凡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又会读出文中惆怅、无助的悲鸣。每一次的朗读过程都是学生心灵的净化历程,是学生一次难忘的心理审美享受,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爱呢?
3. 体味修辞方法,品语言的艺术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随处可见到优美的修辞的运用典范。如:《庐山云雾》中“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将庐山的云雾千奇百怪的景象描写得近若眼前;《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既有音韵节奏的美感,又有荡涤心灵的意境。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学生通过对比品味,把握修辞格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感受到语言的艺术之美。
4. 情景表演,品语言的意境之美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用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如: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琅琊山五壮士”;为救孩子敢于同猎狗作战的“老麻雀”;为了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长的“农夫”等等。在教学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出来,将抽象的文字创造成形象的动作、语言。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又让学生体验到欣赏美、创造美的满足感、成就感。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5. 评析篇章,品文章结构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结构精巧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的学生可以从中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巧完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极有帮助。如:《少年闰土》围绕闰土安排了“看瓜刺猹、海边拾贝、雪地捕鸟、看跳鱼儿”等几个小故事,文章层次清晰,相辅相成;而《桂林山水》则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展示对称美;《詹天佑》全文则围绕第一自然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展开。让学生在品析篇章结构的同时,体会到文章的结构之美。从而初步形成篇章结构审美意识,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技巧。
总之,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只有将语文教学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才会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吧!
作者简介:
陈龙云,四川省江油市江油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