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讲到谭嗣同有机会逃走却选择留下牺牲时,有学生不解地发出这样的感慨:“真傻!”
我顺势提出讨论题:“面对要被捕被杀害的危险,康有为和梁启超都设法逃走了,而谭嗣同可以逃走却留下来断头牺牲了,你们怎么看待他们的不同选择?”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有同学说:“康、梁是对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观点立即得到众多同学的点头认可。也有少数同学说:“如果没有谭嗣同他们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戊戌变法,认识到救亡图存的紧迫性。”他们的话立即遭到了反驳:“流血牺牲有那些没来得及逃走的,干嘛要主动牺牲呢。”“越是我可以逃走而留下来了,越能说明我为变法牺牲一切乃至生命的决心,越能说明我对大家维新变法的热切期望。”
我在他们争论得最激烈的时候,浇了一把油,追问了一句:“谭嗣同到底死得值不值呢?”有一个孩子说:“我敬佩谭嗣同,他不是为自己而死的,我觉得值。”这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想听听我的判断。我先肯定了认为“不值”观点的可贵之处,那是因为同学们意识到了生命的寶贵,人死不能复生,所以生命是无价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接着,我当起了辩手:“有同学说,谭嗣同明知道留下来会牺牲还要留下来太不值当了。照这个逻辑,当英国侵略者开着铁甲舰、端着来复枪敲开中国国门时,手持大刀长矛、驾着木皮船的清军将领都应该放弃抵抗,直接举白旗!因为实力的悬殊明摆着抵抗会牺牲。这样对吗?”学生们都直摇头,显然对刚才的结论有所动摇,我乘胜追击:“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对,是因为我们面对侵略不能丧失民族气节。谭嗣同虽然不是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牺牲的,但他是在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觉醒。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认为谭嗣同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重于泰山!”学生们异口同声。我用很严肃的语气强调:“谭嗣同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荣辱兴衰结合在一起,虽死犹生。令人敬佩!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只有牺牲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梁启超和康有为的选择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那也是为了能保存变法的力量。”接着,我提起一则因受家长批评就跳楼自杀的新闻,再问他们这样的选择值不值时,一片整齐的“不值”声响起,而且透露出对这种选择的蔑视。
通过对谭嗣同牺牲的讨论、辩论,学生们感悟了生命的可贵,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这正是我的目的所在。历史课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这是历史课堂价值教育功能的体现。
我顺势提出讨论题:“面对要被捕被杀害的危险,康有为和梁启超都设法逃走了,而谭嗣同可以逃走却留下来断头牺牲了,你们怎么看待他们的不同选择?”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有同学说:“康、梁是对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观点立即得到众多同学的点头认可。也有少数同学说:“如果没有谭嗣同他们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戊戌变法,认识到救亡图存的紧迫性。”他们的话立即遭到了反驳:“流血牺牲有那些没来得及逃走的,干嘛要主动牺牲呢。”“越是我可以逃走而留下来了,越能说明我为变法牺牲一切乃至生命的决心,越能说明我对大家维新变法的热切期望。”
我在他们争论得最激烈的时候,浇了一把油,追问了一句:“谭嗣同到底死得值不值呢?”有一个孩子说:“我敬佩谭嗣同,他不是为自己而死的,我觉得值。”这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想听听我的判断。我先肯定了认为“不值”观点的可贵之处,那是因为同学们意识到了生命的寶贵,人死不能复生,所以生命是无价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接着,我当起了辩手:“有同学说,谭嗣同明知道留下来会牺牲还要留下来太不值当了。照这个逻辑,当英国侵略者开着铁甲舰、端着来复枪敲开中国国门时,手持大刀长矛、驾着木皮船的清军将领都应该放弃抵抗,直接举白旗!因为实力的悬殊明摆着抵抗会牺牲。这样对吗?”学生们都直摇头,显然对刚才的结论有所动摇,我乘胜追击:“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对,是因为我们面对侵略不能丧失民族气节。谭嗣同虽然不是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牺牲的,但他是在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觉醒。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认为谭嗣同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重于泰山!”学生们异口同声。我用很严肃的语气强调:“谭嗣同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荣辱兴衰结合在一起,虽死犹生。令人敬佩!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只有牺牲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梁启超和康有为的选择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那也是为了能保存变法的力量。”接着,我提起一则因受家长批评就跳楼自杀的新闻,再问他们这样的选择值不值时,一片整齐的“不值”声响起,而且透露出对这种选择的蔑视。
通过对谭嗣同牺牲的讨论、辩论,学生们感悟了生命的可贵,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这正是我的目的所在。历史课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这是历史课堂价值教育功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