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梅雨之夕》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ing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梅雨之夕》是施蛰存先生的作品。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更偏向于心理分析小说。《梅雨之夕》也不例外,这部作品的心理分析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整部作品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潜意识,尤其注重写主人公内心的自我冲突。从怦然心动到跃跃欲试到想入非非以及最后的恋恋不舍,怅然若失。施蛰存用细腻的笔法记述了一位男子记述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梅雨之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部作品对主人公心理那种细致入微的把握,尤其是对潜意识的那种性暗示,性幻想。作者既立足于西方的现代性心理分析理论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又恪守着东方古老的道德传统。主人公虽然几次想跃跃欲试,但最终都是“发乎情,止乎礼”。与其他作品中写到的艳遇不同。《梅雨之夕》写艳遇则回避了露骨地场面,营造一种诗意的情境,作品语言如诗一般的清丽素雅字里行间透漏出一种含蓄之美。
  关键词:《梅雨之夕》;本我 ;自我
  作品一开篇写“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梅雨”一词,点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淙淙”字则写出了雨的状态,连绵不断,不急不慢的下着。“又”一字点出了梅雨持续时间之长,潮湿的空气也煽动了主人公浮躁的心。“对于雨,我倒不觉得嫌厌,所嫌厌的是在雨中疾驰的摩托车的轮”,作者讨厌的不是淙淙的雨,而是下雨时路上疾驰的摩托车所溅起的泥水。“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由此看出,作者是喜欢撑着伞在雨中漫步的,这也为后文的场景作铺垫。如果作者坐车回去,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在这样一件狭窄的车厢里,滚来滚去的人身上全是水”由此可看出,主人公是一个讨厌拥挤的人,他宁愿撑着一把伞,在路上自由自在的走来走去, “沿着人行路用一些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虽然拖泥带水,也不是为一种自己的娱乐。” “暂时安逸”则透露出神威都市白领的主人公忙忙碌碌的生活以及在所承受的在城市生活下的压力。公内心对生活工作的寂寥厌倦。如果一个归心似箭的人是不会如此在路上流连忘返。“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多愁善感,同样,雨也是一种媒介,连接着回忆与现实,在这里,作者把雨写成一种隔断,疏远了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主人公对下雨天有着一种执拗,他宁愿遭受摩托车轮在他身上溅满泥泞,他也不会改变他对于下雨天撑着伞在雨中漫步来得到暂时的安逸这一乐趣。“在近来的连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撑着伞上公司去,下午撑着伞回家,每天都如此。“千篇一律的生活也为后文中发生邂逅一女子这一场景的一个铺垫。某一天的下午,在繁忙的工作后,主人公下班回家,看到路上急匆匆的行人表示十分的不解。他慢悠悠的闲走着,探头看看街上有无往来的车辆,数着从头等车里下来的乘客。这也是主人公无聊心境的一种写照。直到从车中走下来一名没有拿伞也没有穿雨衣的姑娘,主人公眼前一亮。姑娘面容姣好,身材匀称,作者对这位姑娘的描写加重了笔墨。他并没有细写姑娘的五官以及身材,而是通过打车没有打到这一细节来书写这位姑娘的气质形象。“她旋即回了转来,躲避在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露着烦恼的颜色,并且蹙着细淡的修眉。”寥寥几笔,一副少女避雨的场景呈现出来。姑娘为没有带雨具而不得不驻足避雨而惆怅,但是此时的主人公是带了伞的,他为什么也要也退进在屋檐下呢?难道只是为了躲雨嘛?不尽然。文中写道“但我何以不即穿过去,走上了归家的路呢?为了对于这少女有什么依恋么?并不,绝没有这种依恋的意思。但这也决不是为了我家里有着等候我回去在灯下一同吃晚饭的妻。”作者非常细致的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心理活动。也自觉的解答了读者读到这里的疑问。主人公并没有对这位姑娘产生依恋的情感,换言之,如果此时此刻出现的是其他异性,主人公也会做此举动。主人公呆呆的望着这位姑娘。“不自觉地”将脚步已到了她的身边。“不自觉”三个字写出了主人公下意识的举动。主人公被这位姑娘身上散发出的荷尔蒙所吸引,这时的主人公处在怦然心动这一阶段。雨渐渐的顺着屋檐滴落下来,少女渐渐的被雨打湿,两支手臂勾勒出了圆润的形状。作者又一次用含蓄的笔墨为我们勾勒这个少女的形象。天色渐渐的黑了,少女也露出了紧张的神色,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一步步铺展开主人公与少女之间的纽带。主人公在猜测,在徘徊,他不断的揣摩眼前这位少女的想法“雨是不久就会停的,已经这样连续不断地降下了 …”时间在雨水中流逝,主人公已经忘记了自己也在等雨停,他心中一直不停的在为这位少女盘算。作者用细密的笔法把主人公内心深处情感的流动一层层的表述了出来。“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在这一部分的书写中,作者总是提及时间,仿佛企图用数字来加快主人公意识的流动。“我看她这样窘急,怜悯和旁观的心理在我慎重各占了一半”主人公的情感更进了一步,作为一个旁观者,作者对姑娘的窘急已经产生了一种不自觉的同情。对此,姑娘的反应是“惊异“。姑娘在惊讶之余还多了一层奇艺的表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姑娘对于主人公有伞却不走的这一行为表示不解,而主人公对这个眼神的理解则是这位姑娘在用眼神向他邀请“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荫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这时主人公的反应是脸红。作为一名已婚男性这样的行为是较为奇怪的,主人公在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之后,把伞分给了这位姑娘一半。结果是,这位姑娘在思考后,同意了这个男子的做法。之后,男子开始想入非非。
  如愿以偿的“我”是十分激动的,感到幸福,“主人公开始诧异于自己的奇遇,想到了自己的初恋。这时这名男子便不再想到自己妻,尽管在先前,自己的妻在腦中只是“一闪念”,这时,便荡然无存。于是,主人公开始幻想自己的初恋现在的状态。“她的发香使“我”沉浸在难以言说的欢 愉之中。“我”偷偷地“侧眼看她”,突然 “得到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她就是“我的初恋的那个少女,同学,邻居” ! ——那时 她才十四岁,分别七年……她一定是搬到上 海来了。然而,他尚未理清这一惊喜,又由 喜而悲:她今年二十多岁了,一定已成为他 人之妻,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啊 ! 进而,又变得忧心忡忡:我也结了婚,如果她认出了我,问我是否结了婚,我该怎样回答呢 ? 将路过的陌生女子认作是自己的初恋情人,这实际上是一种由情感急剧波动所致的情感错位,位这种情感错位又使他陷入了情感危机。“我偶然向道旁一望,有一个女子倚在一家店里的柜上,用着忧郁的眼光,看着我,或者也许是看着她。我忽然好像发现这是我的妻,她为什么在这里?我奇怪。 显然,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在《梅雨之夕》中,“本我”与“自我”的冲突贯穿全文,“本我”要寻求快乐,而“自我”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本我惊醒约束,规范。由此可见,主人公对心中的初恋是难以忘怀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参考文献:
  [1]施蛰存.梅雨之夕[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2]刘艳.隐在历史褶皱处的青春记忆与人性书写——才能够《芳华》看严歌苓小说叙事的新探索[J].文艺争鸣,2017(7).
  [3]鲁迅.娜拉走后怎样[A].鲁迅文集(第二卷)[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120.
  作者简介:
  徐硕(1993—),女,籍贯:山东,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主仆”一词最早来源于人类对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神灵体系,尽管现代词汇不停演变,但就今天来看,“主仆”二字仍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与从属地位。也正因如此,世人才更加惊叹,在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秀笔下,这处于不平等甚至对立面的阶级竟开出了如此温情的“花”。穿越战火与硝烟、跨过种族与国界,卡勒德.胡赛尼只为揭开阿富汗民族的原始面纱,为读者还原一段最真挚的主仆情谊,谱写一曲笑中含泪、苦中有甜的人间赞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吕凤子先生的中国画艺术为出发点,探寻凤老的艺术人生。对吕凤子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创作方法与方式,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根据吕凤子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将吕凤子先生的绘画创作分层次来进行研究,进而对吕凤子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思想做了基础的挖掘与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吕凤子对艺术的领悟和把握,对笔墨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以此挖掘出凤老对艺术的认知与贡献,使吕凤子的
期刊
摘 要:《入蜀日记》是清末民初陕西籍士人陈涛将自己由陕入川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汇集写成,是川陕交通研究中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对清代川陕商业贸易研究、晚清西部政局研究、川陕交界的城市史研究、清末交通史研究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入蜀日记;陈涛;川陕交通;川陕交通  一.陈涛简介  陈涛(1866~1923)字伯澜,陕西省三原县人。幼年在刘古愚任教的三原东关胡子周古月斋就读。1887年又随刘古愚到
期刊
摘 要:山西古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汾河片平阳小片。虚词“的”在山西古县话中使用频率高,具有多种用法,本文主要讨论古县话中的结构助词“的”。  关键词: 古县方言;结构助词“的”  引言  山西临汾古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临汾市的东北部。《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方言分区》、《中国语言地图集》都将古县方言划为中原官话的汾河片平阳小片。虚词“的”在山西临汾(古县)话中使用频率高,具有多种用法,且其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野草》与《恶之花》的差异与思考,寻找二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异同。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以及思想的双重性,是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共性,而“求真”与“求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是两位作家时间意识内涵不同的主因。  关键词::恶之花》;《野草》;时间意识  一、《恶之花》与《野草》时间性范畴的比较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转向自身、诉诸内省的一次艺术尝试,是极具个人性的纯粹的生  命体验
期刊
1.はじめに  藤本敏之は『日米における呼称語の比較』の中で、「日本語の呼称体系を概観して気づくことは、日本語が社会的目上、目下の関係を重視していることである。つまり、一般に親族名称や職業、地位名称は、上位者に対する対称詞、あるいは上位者が用いる自称詞として、また固有名詞や人称名詞は、対等者及び下位者に対する対称詞、あるいは対等者及び下位者が用いる自称詞として、整然と位置づけられている。これは日本
期刊
摘 要:《西方哲学简史》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阐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纵观全书,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寻得罗素的许多评论,所以本书实质上是一部他对于哲学历史的主观论述。基于对其中一些评论的思考、看法和异议,我将在下文中就几个片段发表一些浅见。  关键词:真理;中庸;正义;平等;均贫富  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一)中庸之说的例外  亚里士多德有一种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与侗族一直是相互扶持的两个民族,俗话说“侗苗是一家”在这两个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的过程中,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怀化位于湖南西部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黔滇门户”之称。是湖南少数民族聚集的一个“多民族文化村”,长期以来,侗、苗、等50多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正因如此,各少数民族间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在一点一点的更新、替换,从舞
期刊
《雷雨》是由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和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促进了牧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态资源;草原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政策  一、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还不够完善  该县草原生态补助还没有形成一种合理的补偿制度,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草场多,人口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