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新春,一个爱读诗词、爱穿汉服,随身携带苏轼诗集,奉陆游为男神的16岁姑娘红遍大江南北。这个名叫武亦姝的姑娘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成为新一届擂主。她微笑着将《诗经·豳风·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脱口而出的样子,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00后”的学霸代表!武亦姝的走红,源于她的诗词文化积淀,也源于她的淡定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或许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入门方式。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文化血脉的延续、精神家园的建立至关重要。武亦姝用丰富的诗歌储备赢得比赛,源于个人的爱好与积累,也与她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莫大关系。武亦姝在节目中背诵的诗词,大多出自该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这套校本教材一共6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了考纲要求。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古诗文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高三时轻松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版图,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作为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校本教材、选修课、书法、京剧……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亲近孩子而得到赓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個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一旦丢失,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承优秀文化,必须从孩子抓起。我们应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让我们的孩子在翰墨飘香、诗书雅乐中从容而快乐地成长,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如此播种的文化基因,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底气之所在。
其实,对孩子加强古诗文教育,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而且,青少年时代也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从中小学生抓起,有利于练就孩子古诗文的“童子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阅读背诵和长年储存积累的结果。
我们成年人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即使长大后也很难忘记。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润着我们的身心,这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而理解体会也是一个过程,家长和老师都不能过于功利,不能奢望立竿见影。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常读常新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希望孩子从小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读古诗文,能让孩子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能让孩子延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能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广大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古诗文教学,厚植学生成长的土壤,引导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健康向上,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孩子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更有底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或许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入门方式。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文化血脉的延续、精神家园的建立至关重要。武亦姝用丰富的诗歌储备赢得比赛,源于个人的爱好与积累,也与她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莫大关系。武亦姝在节目中背诵的诗词,大多出自该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这套校本教材一共6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了考纲要求。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古诗文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高三时轻松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版图,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作为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校本教材、选修课、书法、京剧……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亲近孩子而得到赓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個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一旦丢失,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承优秀文化,必须从孩子抓起。我们应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让我们的孩子在翰墨飘香、诗书雅乐中从容而快乐地成长,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如此播种的文化基因,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底气之所在。
其实,对孩子加强古诗文教育,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而且,青少年时代也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从中小学生抓起,有利于练就孩子古诗文的“童子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阅读背诵和长年储存积累的结果。
我们成年人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即使长大后也很难忘记。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润着我们的身心,这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而理解体会也是一个过程,家长和老师都不能过于功利,不能奢望立竿见影。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常读常新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希望孩子从小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读古诗文,能让孩子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能让孩子延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能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广大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古诗文教学,厚植学生成长的土壤,引导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健康向上,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孩子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