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学校转型,也许是百家千言,各说一面,但归根结底,教师、课程、学生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我觉得,一切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定制”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学校必须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做出重大的改变。
  拥抱未来,让理念在悄然间改变
  未来并不遥远,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让未来成为了“当下”的“将来进行时”,甚至是“现在进行时”。目前,互联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从技术层面改变着教育;传统文化进校园,学生缺乏责任与担当等从思想、文化层面冲击着校园;学生学习欲望的减弱、自理能力的下降等从个体层面影响着教育……对于这一切,我们都必须牢固树立一个观念,即以改变面对改变,以改变接受改变。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与颠覆性的改变。比如机器人有可能成为“新教师”,参与授课;人工智能设备将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学习评价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滋润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去读书。中国诗词大会的武亦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教师无法给予正确、良好的引导,武亦姝只能成为一个特例。不仅是诗词,还有古典乐曲、国学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内容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渗透,从而培养出更多像武亦姝一样优秀的孩子。
  尊重天性,让孩子在玩耍中体验
  除了教师转变理念首当其冲外,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体验,在玩中学习。目前的教育模式有的还是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层面,很多教师不敢,也不适应让“玩”成为孩子学习与活动的主题。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以“玩”的姿态让孩子参与进来,效果会很不一般。比如,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锻炼,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玩各种不同的游戏,甚至可以将教师儿时的传统游戏融入进来,让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追忆童年。同时,还可以安排一些当前流行的游戏,比如街舞表演、童谣联唱等,形式不拘一格。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在角色的互换中,在零距离的接触中,师生真正实现了共同成长。孩子们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阳光的心态,玩,让孩子回归本真;玩,让童年的底色重新擦亮。
  定制课程,让孩子在选择中收获
  在古代,就有先人开展“分斋式”教学,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房间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当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分斋式”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学校实际,契合学生学情,再辅之以新技术,如创客技术、云技术、VR技术等途径,定制个性化课程,让孩子“选修”课程,自积学分。简单来说,定制课程可以分为网下定制与网上定制。网下定制又可以分为校内定制和校外定制两种。从校内定制来说,我们主要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抛开学科界限,开展各种不同的定制式课程。比如有的教师虽然是教数学的,但他擅长古典诗词;有的教师平时担任体育教学,但他喜欢3D打印;有的教师对新技术很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校外定制可以引入校外的师资力量,比如利用目前传统文化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黄不接的现状将社会上一些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担任校外课程辅导员,他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孩子们打开另一扇窗。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网上定制课程,提供给孩子们在家中自学的条件,如果遇到问题,再到学校里一起交流,利用翻转课堂技术,实现校内、校外同步学习。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可以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选择课程。甚至,对于部分学有特长的孩子,可以邀请他们加入网上课程的定制辅导。这样一来,网上课程可以更为丰富,同时,让孩子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来引领孩子,效果更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几个学校形成定制课程区域性联盟,共同开发,这样还可以省下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质量与数量。比如,苏州市就组织了多个办学联盟,共同开发覆盖全学科的微课视频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孩子们就可以在计算机、手机、PAD等平台上随时随地学习各种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还开展翻转课堂研究,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据了解,部分学校已将信息技术更为深度地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去,正在尝试基于VR的全新课堂环境、在线视频辅助教学、基于体感交互的学习,已初步实现了跨学科整合,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
  培养责任,让孩子在大爱中担当
  除了课程的定制与开发,针对目前孩子缺乏责任与担当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探究、学习体验等手段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让孩子在大爱中学会担当。比如,可以通过观看国外学生至非洲等处开展体验生活,感受到国外的孩子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他人,提升自我。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协同家长,通过假期,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国内相关贫困地区的助教、助学活动中去,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生活之艰辛,帮助他人之幸福。条件暂时不太成熟的话,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以及开展爱心超市、闲置物品义卖等手段,举办爱心积分银行等形式,让学生知道责任感之重要,爱他人与爱自己有机统一。比如有的学校,就从学校层面,举办了爱心积分银行,学生自愿加入校园义工组织,在校内外参与志愿者服务,每次服务都有相应的积分,积到一定的分数,可以換取相应的奖金,同时在相关先进评选中作为条件考虑,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思想教育、德育引导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活的,可感知的。
  激发灵感,让孩子在创意中成长
  目前在学校里流行的创客教育以及物联网教育等都以创意、灵感为培养目标。的确,我国学生往往在理论学习方面相对擅长,在创意方面比较匮乏,目前正好可以借助这些新技术,让学生充分融入进去,培养其创意与灵感。比如,有很多学校已建立了校园创客中心,分别拥有机器人实践室、3D打印设计室、物联网研究室等,在机器人实践室中,孩子们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MIXLY、ARDUBITS等自助编程软件,将机器人真正地拼搭起来了,可以实现自主研发、自主控制,配合专业的传感器设备,能够实现相当多的功能。在3D打印设计中,有许多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将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物品打印了出来,还设计出了很多想象的作品。这些,也许可以说是儿时玩橡皮泥的“升级版”,也可以认为是让创意落地的一个好举措。同样,在物联网研究中,孩子们的创意与想象力完全出乎教师的想象,人工智能控制家电、人工智能测试等新技术在大人眼里也许还是新名词,但在孩子手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有许多孩子亲手做出了自动控制红绿灯设备、花草自动喷淋系统等物联网实践作品。
  总的来说,教育虽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在拥抱变化的同时,还是要留住教育的本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始终应该是教育的主题,在改变理念的同时,跟上孩子发展的脚步,用创新的手段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告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注重道德与智慧的生成,责任与担当的培养,创意与创造的实现,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之中坚。
其他文献
“好学生”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异,至于孩子身上会出现的诸如焦虑、任性、孤独、脆弱等心理问题我们往往会忽视,或者比较宽容,不会过多地重视并予以解决。可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逆反心理、恐惧心理及依附心理等等,会危害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偏上的原因,教师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业,而心理问题经常会
期刊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读写方面、课文内容理解方面都会出现许多明显的错误。当然,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许多教师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这样做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把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掩盖了。正确,可能是模仿,但错
期刊
“打是心疼骂是爱”,“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这些深入骨髓的传统教育的本能,时至今日似乎还被人津津乐道。但不难发现,我们并没有赢得孩子。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那就读读沈丽新老师的《让孩子看见你的爱》吧!  沈丽新老师不愧为儿童的陪伴者,在《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中,既有案例的剖析,又有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她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一部很好
期刊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办于1882年,它的前身是江苏学政兼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协助下而创办的“南菁书院”。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百年南菁,历经沧桑,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南菁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黄炎培、陆定一等国家领导人,蒋新松等10多位院士和10多位将军,还有汪曾祺、顾明远、沈鹏、曹鹏等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南菁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忠恕勤俭的南
期刊
卫培明,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获得过“全民健身活动先进个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常熟市劳动服务明星”“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金”“苏州市学校体育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他追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秉承“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的理念,开展多彩教育。  卫培明校长喜欢书法。作为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
期刊
很多教师的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所以教师需要心灵之旅!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有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所震撼。本书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有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
期刊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是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精心设计、灵活实施的。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整个教育大环境还是应试格局,要想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转型,实现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新教育,会遇到来自领导、家长、教师各方面的疑虑和阻力。我们真的能够让学生“淡化考试而赢得考试”吗?谁也不敢下定论,谁也拿不出现成的方案。但是,学校转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刊
“神奇小孩”的横空出世,无疑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说文解字》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西方认为,教育的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法国思想家
期刊
近段时间,很多“神奇小孩”的出现让我们深感“世界已经是你们的”:上海热播的“少年爱迪生”,有情有义的科学少年们用自己的爱、激情、创意与科学精神解决了一个个生活中的难题。但是,孩子们的这些成就不一定都是在学校里获得的,或者说不一定都是老师教会的。如今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学生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学习的路径也变得越来越多元,让学生学会求知才是王道。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
期刊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等.  曾经,新华社公布了新闻报道中禁用的一些词汇,其中,在社会生活类词语中主要规定的是报道中不能说满话,说极端的话。比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