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学校转型,也许是百家千言,各说一面,但归根结底,教师、课程、学生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我觉得,一切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定制”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学校必须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做出重大的改变。
拥抱未来,让理念在悄然间改变
未来并不遥远,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让未来成为了“当下”的“将来进行时”,甚至是“现在进行时”。目前,互联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从技术层面改变着教育;传统文化进校园,学生缺乏责任与担当等从思想、文化层面冲击着校园;学生学习欲望的减弱、自理能力的下降等从个体层面影响着教育……对于这一切,我们都必须牢固树立一个观念,即以改变面对改变,以改变接受改变。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与颠覆性的改变。比如机器人有可能成为“新教师”,参与授课;人工智能设备将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学习评价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滋润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去读书。中国诗词大会的武亦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教师无法给予正确、良好的引导,武亦姝只能成为一个特例。不仅是诗词,还有古典乐曲、国学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内容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渗透,从而培养出更多像武亦姝一样优秀的孩子。
尊重天性,让孩子在玩耍中体验
除了教师转变理念首当其冲外,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体验,在玩中学习。目前的教育模式有的还是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层面,很多教师不敢,也不适应让“玩”成为孩子学习与活动的主题。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以“玩”的姿态让孩子参与进来,效果会很不一般。比如,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锻炼,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玩各种不同的游戏,甚至可以将教师儿时的传统游戏融入进来,让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追忆童年。同时,还可以安排一些当前流行的游戏,比如街舞表演、童谣联唱等,形式不拘一格。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在角色的互换中,在零距离的接触中,师生真正实现了共同成长。孩子们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阳光的心态,玩,让孩子回归本真;玩,让童年的底色重新擦亮。
定制课程,让孩子在选择中收获
在古代,就有先人开展“分斋式”教学,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房间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当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分斋式”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学校实际,契合学生学情,再辅之以新技术,如创客技术、云技术、VR技术等途径,定制个性化课程,让孩子“选修”课程,自积学分。简单来说,定制课程可以分为网下定制与网上定制。网下定制又可以分为校内定制和校外定制两种。从校内定制来说,我们主要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抛开学科界限,开展各种不同的定制式课程。比如有的教师虽然是教数学的,但他擅长古典诗词;有的教师平时担任体育教学,但他喜欢3D打印;有的教师对新技术很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校外定制可以引入校外的师资力量,比如利用目前传统文化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黄不接的现状将社会上一些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担任校外课程辅导员,他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孩子们打开另一扇窗。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网上定制课程,提供给孩子们在家中自学的条件,如果遇到问题,再到学校里一起交流,利用翻转课堂技术,实现校内、校外同步学习。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可以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选择课程。甚至,对于部分学有特长的孩子,可以邀请他们加入网上课程的定制辅导。这样一来,网上课程可以更为丰富,同时,让孩子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来引领孩子,效果更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几个学校形成定制课程区域性联盟,共同开发,这样还可以省下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质量与数量。比如,苏州市就组织了多个办学联盟,共同开发覆盖全学科的微课视频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孩子们就可以在计算机、手机、PAD等平台上随时随地学习各种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还开展翻转课堂研究,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据了解,部分学校已将信息技术更为深度地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去,正在尝试基于VR的全新课堂环境、在线视频辅助教学、基于体感交互的学习,已初步实现了跨学科整合,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
培养责任,让孩子在大爱中担当
除了课程的定制与开发,针对目前孩子缺乏责任与担当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探究、学习体验等手段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让孩子在大爱中学会担当。比如,可以通过观看国外学生至非洲等处开展体验生活,感受到国外的孩子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他人,提升自我。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协同家长,通过假期,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国内相关贫困地区的助教、助学活动中去,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生活之艰辛,帮助他人之幸福。条件暂时不太成熟的话,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以及开展爱心超市、闲置物品义卖等手段,举办爱心积分银行等形式,让学生知道责任感之重要,爱他人与爱自己有机统一。比如有的学校,就从学校层面,举办了爱心积分银行,学生自愿加入校园义工组织,在校内外参与志愿者服务,每次服务都有相应的积分,积到一定的分数,可以換取相应的奖金,同时在相关先进评选中作为条件考虑,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思想教育、德育引导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活的,可感知的。
激发灵感,让孩子在创意中成长
目前在学校里流行的创客教育以及物联网教育等都以创意、灵感为培养目标。的确,我国学生往往在理论学习方面相对擅长,在创意方面比较匮乏,目前正好可以借助这些新技术,让学生充分融入进去,培养其创意与灵感。比如,有很多学校已建立了校园创客中心,分别拥有机器人实践室、3D打印设计室、物联网研究室等,在机器人实践室中,孩子们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MIXLY、ARDUBITS等自助编程软件,将机器人真正地拼搭起来了,可以实现自主研发、自主控制,配合专业的传感器设备,能够实现相当多的功能。在3D打印设计中,有许多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将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物品打印了出来,还设计出了很多想象的作品。这些,也许可以说是儿时玩橡皮泥的“升级版”,也可以认为是让创意落地的一个好举措。同样,在物联网研究中,孩子们的创意与想象力完全出乎教师的想象,人工智能控制家电、人工智能测试等新技术在大人眼里也许还是新名词,但在孩子手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有许多孩子亲手做出了自动控制红绿灯设备、花草自动喷淋系统等物联网实践作品。
总的来说,教育虽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在拥抱变化的同时,还是要留住教育的本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始终应该是教育的主题,在改变理念的同时,跟上孩子发展的脚步,用创新的手段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告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注重道德与智慧的生成,责任与担当的培养,创意与创造的实现,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之中坚。
拥抱未来,让理念在悄然间改变
未来并不遥远,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让未来成为了“当下”的“将来进行时”,甚至是“现在进行时”。目前,互联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从技术层面改变着教育;传统文化进校园,学生缺乏责任与担当等从思想、文化层面冲击着校园;学生学习欲望的减弱、自理能力的下降等从个体层面影响着教育……对于这一切,我们都必须牢固树立一个观念,即以改变面对改变,以改变接受改变。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与颠覆性的改变。比如机器人有可能成为“新教师”,参与授课;人工智能设备将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学习评价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滋润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去读书。中国诗词大会的武亦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教师无法给予正确、良好的引导,武亦姝只能成为一个特例。不仅是诗词,还有古典乐曲、国学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内容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渗透,从而培养出更多像武亦姝一样优秀的孩子。
尊重天性,让孩子在玩耍中体验
除了教师转变理念首当其冲外,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体验,在玩中学习。目前的教育模式有的还是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层面,很多教师不敢,也不适应让“玩”成为孩子学习与活动的主题。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以“玩”的姿态让孩子参与进来,效果会很不一般。比如,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锻炼,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玩各种不同的游戏,甚至可以将教师儿时的传统游戏融入进来,让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追忆童年。同时,还可以安排一些当前流行的游戏,比如街舞表演、童谣联唱等,形式不拘一格。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在角色的互换中,在零距离的接触中,师生真正实现了共同成长。孩子们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阳光的心态,玩,让孩子回归本真;玩,让童年的底色重新擦亮。
定制课程,让孩子在选择中收获
在古代,就有先人开展“分斋式”教学,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房间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当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分斋式”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学校实际,契合学生学情,再辅之以新技术,如创客技术、云技术、VR技术等途径,定制个性化课程,让孩子“选修”课程,自积学分。简单来说,定制课程可以分为网下定制与网上定制。网下定制又可以分为校内定制和校外定制两种。从校内定制来说,我们主要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抛开学科界限,开展各种不同的定制式课程。比如有的教师虽然是教数学的,但他擅长古典诗词;有的教师平时担任体育教学,但他喜欢3D打印;有的教师对新技术很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校外定制可以引入校外的师资力量,比如利用目前传统文化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黄不接的现状将社会上一些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担任校外课程辅导员,他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孩子们打开另一扇窗。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网上定制课程,提供给孩子们在家中自学的条件,如果遇到问题,再到学校里一起交流,利用翻转课堂技术,实现校内、校外同步学习。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可以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选择课程。甚至,对于部分学有特长的孩子,可以邀请他们加入网上课程的定制辅导。这样一来,网上课程可以更为丰富,同时,让孩子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来引领孩子,效果更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几个学校形成定制课程区域性联盟,共同开发,这样还可以省下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质量与数量。比如,苏州市就组织了多个办学联盟,共同开发覆盖全学科的微课视频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孩子们就可以在计算机、手机、PAD等平台上随时随地学习各种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还开展翻转课堂研究,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据了解,部分学校已将信息技术更为深度地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去,正在尝试基于VR的全新课堂环境、在线视频辅助教学、基于体感交互的学习,已初步实现了跨学科整合,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
培养责任,让孩子在大爱中担当
除了课程的定制与开发,针对目前孩子缺乏责任与担当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探究、学习体验等手段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让孩子在大爱中学会担当。比如,可以通过观看国外学生至非洲等处开展体验生活,感受到国外的孩子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他人,提升自我。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协同家长,通过假期,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国内相关贫困地区的助教、助学活动中去,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生活之艰辛,帮助他人之幸福。条件暂时不太成熟的话,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以及开展爱心超市、闲置物品义卖等手段,举办爱心积分银行等形式,让学生知道责任感之重要,爱他人与爱自己有机统一。比如有的学校,就从学校层面,举办了爱心积分银行,学生自愿加入校园义工组织,在校内外参与志愿者服务,每次服务都有相应的积分,积到一定的分数,可以換取相应的奖金,同时在相关先进评选中作为条件考虑,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思想教育、德育引导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活的,可感知的。
激发灵感,让孩子在创意中成长
目前在学校里流行的创客教育以及物联网教育等都以创意、灵感为培养目标。的确,我国学生往往在理论学习方面相对擅长,在创意方面比较匮乏,目前正好可以借助这些新技术,让学生充分融入进去,培养其创意与灵感。比如,有很多学校已建立了校园创客中心,分别拥有机器人实践室、3D打印设计室、物联网研究室等,在机器人实践室中,孩子们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MIXLY、ARDUBITS等自助编程软件,将机器人真正地拼搭起来了,可以实现自主研发、自主控制,配合专业的传感器设备,能够实现相当多的功能。在3D打印设计中,有许多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将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物品打印了出来,还设计出了很多想象的作品。这些,也许可以说是儿时玩橡皮泥的“升级版”,也可以认为是让创意落地的一个好举措。同样,在物联网研究中,孩子们的创意与想象力完全出乎教师的想象,人工智能控制家电、人工智能测试等新技术在大人眼里也许还是新名词,但在孩子手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有许多孩子亲手做出了自动控制红绿灯设备、花草自动喷淋系统等物联网实践作品。
总的来说,教育虽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在拥抱变化的同时,还是要留住教育的本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始终应该是教育的主题,在改变理念的同时,跟上孩子发展的脚步,用创新的手段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告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注重道德与智慧的生成,责任与担当的培养,创意与创造的实现,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之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