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要有分寸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等.
  曾经,新华社公布了新闻报道中禁用的一些词汇,其中,在社会生活类词语中主要规定的是报道中不能说满话,说极端的话。比如: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医药报道中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等词语,药品报道中不得含有“药到病除”“最新技术”“最高技术”“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词语。
  但对教育的报道,新华社没有禁用词语的规定。没有规定,不等于就可以口无遮拦。虽说新闻报道和一般的文本表达不太一样,但大话、空话却是都要慎用禁用的。不管哪个行业,吹牛都是要有分寸的。教育,有没有满话,有没有“最”式表达,有没有“国家级”头衔。“第一”、“前茅”、“鳌头”、“填补空白”、“独领风骚”,等等,随便打开一所学校的介绍帖子,宣传册子,牛话、顶级的话,都可能扑入眼帘,俯拾即是。除了词语,更多的是观点。有一份有影响的报纸夸赞一个教师把学生看得最重,直接就说“他把学生看得比女儿还重”。女儿也至少一样重要,怎能忍心这样比较。还有许多的观点,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学生真的个个都是天才,校长真的就是这么神奇吗?学校介绍自己的质量总是“一流”的,“同类”最好的,为了表达“之最”,还公然说自己用的是三流的生源,二流的教师而获得了一流的质量。
  正面的夸赞还好,如果是倒着讲满话,什么最差的学生,最赖的班级,最臭的学校,等等,那真是“最”可怕的了。
  说满话,容易漏洞百出。为了表达对学生地位的重视,就说学生第一,后来发现学生第一不能唯一,就说教师第一,后来又发现校长至关重要,就抛出了校长第一,但很多人又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者和引导者,于是又喊出了家长第一。如此连续下去,一直可以排到门卫第一。想想也是,连学校的每堵墙都说话了,每棵草都有教育意义了,门卫還能不第一吗。都是第一。
  如果说要开展一些评比,用一些形象的词语文学的风格也未尝不可,比如评比最美的教师,最活力的课堂,但即使一些评比为了生动形象,也不能违背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应该有所回避。有的地方,评什么“教学名嘴”,是看谁会说,谁会讲吗?教师是名嘴,是铁嘴,学生还有机会说吗。教师毕竟不是演员,不是主持人。还有的比赛叫什么“教学比武”,听起来杀气腾腾的,好像是要靠拳脚说话。教学是练内功的,即使比武了,最好是练气沉丹田,练心定气闲。我们是否更多的人是在练外形呢?像鹰爪功、螳螂拳之类,好一点的也只是个迷踪拳罢了。的确,很多内涵的东西是无法排名的,是没有办法说满话的。大到办学水平,小到上一节课。至于说,有的人听完课,评价道“这是我听到的最精彩的一节课”“圆满地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可能表达的是真情,但却不可能是实情。
  还有一些教学方法,都说成神效了。现在开展的一些课堂形态研究,比如智慧课堂、美妙课堂、高效课堂、潜质课堂,等等,似乎就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方式。有的是全校实施,有的是区域性推广。一个课堂模型,一种教学方式,似乎是魔力无边。实际上这种做法违背了一个基本的观点,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个学科、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没有全能大补丸,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药到病除。
  教育是一种理想,是一种长线追求,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对学生的期盼,可以有超越现实带有修饰夸张的语言。但教育更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严谨规律特性,写实与求是的表达才是一种常态。
其他文献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方会成功。否则,一味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时以退为进也是一种智慧。  企鹅是一种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可在水中嬉戏,可在路上行走。然而,在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和尖锐的冰凌,企鹅的身躯笨重,又没有能飞的翅膀,在水中捕食后,是如何从水中上岸的呢?原来是在即将上岸的刹那,企鹅猛地低头
期刊
“好学生”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异,至于孩子身上会出现的诸如焦虑、任性、孤独、脆弱等心理问题我们往往会忽视,或者比较宽容,不会过多地重视并予以解决。可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逆反心理、恐惧心理及依附心理等等,会危害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偏上的原因,教师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业,而心理问题经常会
期刊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读写方面、课文内容理解方面都会出现许多明显的错误。当然,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许多教师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这样做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把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掩盖了。正确,可能是模仿,但错
期刊
“打是心疼骂是爱”,“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这些深入骨髓的传统教育的本能,时至今日似乎还被人津津乐道。但不难发现,我们并没有赢得孩子。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那就读读沈丽新老师的《让孩子看见你的爱》吧!  沈丽新老师不愧为儿童的陪伴者,在《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中,既有案例的剖析,又有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她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一部很好
期刊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办于1882年,它的前身是江苏学政兼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协助下而创办的“南菁书院”。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百年南菁,历经沧桑,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南菁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黄炎培、陆定一等国家领导人,蒋新松等10多位院士和10多位将军,还有汪曾祺、顾明远、沈鹏、曹鹏等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南菁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忠恕勤俭的南
期刊
卫培明,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获得过“全民健身活动先进个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常熟市劳动服务明星”“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金”“苏州市学校体育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他追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秉承“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的理念,开展多彩教育。  卫培明校长喜欢书法。作为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
期刊
很多教师的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所以教师需要心灵之旅!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有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所震撼。本书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有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
期刊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是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精心设计、灵活实施的。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整个教育大环境还是应试格局,要想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转型,实现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新教育,会遇到来自领导、家长、教师各方面的疑虑和阻力。我们真的能够让学生“淡化考试而赢得考试”吗?谁也不敢下定论,谁也拿不出现成的方案。但是,学校转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刊
“神奇小孩”的横空出世,无疑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说文解字》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西方认为,教育的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法国思想家
期刊
近段时间,很多“神奇小孩”的出现让我们深感“世界已经是你们的”:上海热播的“少年爱迪生”,有情有义的科学少年们用自己的爱、激情、创意与科学精神解决了一个个生活中的难题。但是,孩子们的这些成就不一定都是在学校里获得的,或者说不一定都是老师教会的。如今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学生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学习的路径也变得越来越多元,让学生学会求知才是王道。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