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等.
曾经,新华社公布了新闻报道中禁用的一些词汇,其中,在社会生活类词语中主要规定的是报道中不能说满话,说极端的话。比如: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医药报道中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等词语,药品报道中不得含有“药到病除”“最新技术”“最高技术”“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词语。
但对教育的报道,新华社没有禁用词语的规定。没有规定,不等于就可以口无遮拦。虽说新闻报道和一般的文本表达不太一样,但大话、空话却是都要慎用禁用的。不管哪个行业,吹牛都是要有分寸的。教育,有没有满话,有没有“最”式表达,有没有“国家级”头衔。“第一”、“前茅”、“鳌头”、“填补空白”、“独领风骚”,等等,随便打开一所学校的介绍帖子,宣传册子,牛话、顶级的话,都可能扑入眼帘,俯拾即是。除了词语,更多的是观点。有一份有影响的报纸夸赞一个教师把学生看得最重,直接就说“他把学生看得比女儿还重”。女儿也至少一样重要,怎能忍心这样比较。还有许多的观点,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学生真的个个都是天才,校长真的就是这么神奇吗?学校介绍自己的质量总是“一流”的,“同类”最好的,为了表达“之最”,还公然说自己用的是三流的生源,二流的教师而获得了一流的质量。
正面的夸赞还好,如果是倒着讲满话,什么最差的学生,最赖的班级,最臭的学校,等等,那真是“最”可怕的了。
说满话,容易漏洞百出。为了表达对学生地位的重视,就说学生第一,后来发现学生第一不能唯一,就说教师第一,后来又发现校长至关重要,就抛出了校长第一,但很多人又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者和引导者,于是又喊出了家长第一。如此连续下去,一直可以排到门卫第一。想想也是,连学校的每堵墙都说话了,每棵草都有教育意义了,门卫還能不第一吗。都是第一。
如果说要开展一些评比,用一些形象的词语文学的风格也未尝不可,比如评比最美的教师,最活力的课堂,但即使一些评比为了生动形象,也不能违背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应该有所回避。有的地方,评什么“教学名嘴”,是看谁会说,谁会讲吗?教师是名嘴,是铁嘴,学生还有机会说吗。教师毕竟不是演员,不是主持人。还有的比赛叫什么“教学比武”,听起来杀气腾腾的,好像是要靠拳脚说话。教学是练内功的,即使比武了,最好是练气沉丹田,练心定气闲。我们是否更多的人是在练外形呢?像鹰爪功、螳螂拳之类,好一点的也只是个迷踪拳罢了。的确,很多内涵的东西是无法排名的,是没有办法说满话的。大到办学水平,小到上一节课。至于说,有的人听完课,评价道“这是我听到的最精彩的一节课”“圆满地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可能表达的是真情,但却不可能是实情。
还有一些教学方法,都说成神效了。现在开展的一些课堂形态研究,比如智慧课堂、美妙课堂、高效课堂、潜质课堂,等等,似乎就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方式。有的是全校实施,有的是区域性推广。一个课堂模型,一种教学方式,似乎是魔力无边。实际上这种做法违背了一个基本的观点,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个学科、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没有全能大补丸,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药到病除。
教育是一种理想,是一种长线追求,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对学生的期盼,可以有超越现实带有修饰夸张的语言。但教育更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严谨规律特性,写实与求是的表达才是一种常态。
曾经,新华社公布了新闻报道中禁用的一些词汇,其中,在社会生活类词语中主要规定的是报道中不能说满话,说极端的话。比如: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医药报道中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等词语,药品报道中不得含有“药到病除”“最新技术”“最高技术”“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词语。
但对教育的报道,新华社没有禁用词语的规定。没有规定,不等于就可以口无遮拦。虽说新闻报道和一般的文本表达不太一样,但大话、空话却是都要慎用禁用的。不管哪个行业,吹牛都是要有分寸的。教育,有没有满话,有没有“最”式表达,有没有“国家级”头衔。“第一”、“前茅”、“鳌头”、“填补空白”、“独领风骚”,等等,随便打开一所学校的介绍帖子,宣传册子,牛话、顶级的话,都可能扑入眼帘,俯拾即是。除了词语,更多的是观点。有一份有影响的报纸夸赞一个教师把学生看得最重,直接就说“他把学生看得比女儿还重”。女儿也至少一样重要,怎能忍心这样比较。还有许多的观点,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学生真的个个都是天才,校长真的就是这么神奇吗?学校介绍自己的质量总是“一流”的,“同类”最好的,为了表达“之最”,还公然说自己用的是三流的生源,二流的教师而获得了一流的质量。
正面的夸赞还好,如果是倒着讲满话,什么最差的学生,最赖的班级,最臭的学校,等等,那真是“最”可怕的了。
说满话,容易漏洞百出。为了表达对学生地位的重视,就说学生第一,后来发现学生第一不能唯一,就说教师第一,后来又发现校长至关重要,就抛出了校长第一,但很多人又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者和引导者,于是又喊出了家长第一。如此连续下去,一直可以排到门卫第一。想想也是,连学校的每堵墙都说话了,每棵草都有教育意义了,门卫還能不第一吗。都是第一。
如果说要开展一些评比,用一些形象的词语文学的风格也未尝不可,比如评比最美的教师,最活力的课堂,但即使一些评比为了生动形象,也不能违背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应该有所回避。有的地方,评什么“教学名嘴”,是看谁会说,谁会讲吗?教师是名嘴,是铁嘴,学生还有机会说吗。教师毕竟不是演员,不是主持人。还有的比赛叫什么“教学比武”,听起来杀气腾腾的,好像是要靠拳脚说话。教学是练内功的,即使比武了,最好是练气沉丹田,练心定气闲。我们是否更多的人是在练外形呢?像鹰爪功、螳螂拳之类,好一点的也只是个迷踪拳罢了。的确,很多内涵的东西是无法排名的,是没有办法说满话的。大到办学水平,小到上一节课。至于说,有的人听完课,评价道“这是我听到的最精彩的一节课”“圆满地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可能表达的是真情,但却不可能是实情。
还有一些教学方法,都说成神效了。现在开展的一些课堂形态研究,比如智慧课堂、美妙课堂、高效课堂、潜质课堂,等等,似乎就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方式。有的是全校实施,有的是区域性推广。一个课堂模型,一种教学方式,似乎是魔力无边。实际上这种做法违背了一个基本的观点,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个学科、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没有全能大补丸,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药到病除。
教育是一种理想,是一种长线追求,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对学生的期盼,可以有超越现实带有修饰夸张的语言。但教育更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严谨规律特性,写实与求是的表达才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