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做完了要认真地检查。”这是老师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教诲,特别是在考试前的动员中更是强调多遍。然而在考试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检查效果很不理想,很多学生的检查只是把试卷拿在手中看着,一会儿看看这,一会儿看看那,会做的题目错误仍在其中,究其原因还是不会检查,不知道怎么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检查的有效性,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检查、掌握检查的策略。有了检查的方法支撑,才能发现存在的错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下面就学生的检查策略作一些介绍:
一、比对法——查找显性错误
例:五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去采集树种。五(1)班45人,每人采集了0.13千克。五(2)班44人共采集了6.23千克。两个班同学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树种?
错解:0.13×45+6.23×44=279.97(千克)
答:两个班同学一共采集了279.97千克树种。
分析:只要细心比对每个数量的真正意义,就可以发现:6.23千克是五(2)班44人一共采集的树种的总重量,而并非每个人采集的数量。
二、新算法——查找计算错误
例:计算 ÷( +1)
错解: ÷( +1)= ÷ + ÷1=1
分析:这种错误学生在目查中一般是无法查出来的,因为这种变换他认为是对的。这样的算题就可以换一种算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通过按运算顺序计算,先算 +1= ,再计算 ÷ = 。这样通过不同的路径,发现结果不一样,再从中查找原因、改正错误。
三、代入法——查找逻辑错误
例:甲乙两数的和是12.1。如果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和乙数相等。甲数是( ),乙数是( )。
错解1:甲数是11,乙数是1.1。
分析: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可以肯定对于做题的方法他是知道的,但是没分清11和1.1分别代表的是谁。这样的答案只要代入原题就可以发现存在的错误。虽然代入第一个条件,两个数的和是12.1,但代入第二个条件:11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不可能是1.1。
四模拟法——查找认识误区
例:把一张长30分米、宽10分米的长方形纸裁成直角边都是3分米的三角形小旗,最多可裁多少面这样的小旗?
错解:30×10=300(平方分米)
3×3÷2=4.5(平方分米)
300÷4.5=66(面)……3平方分米。
答:最多可以裁66面这样的小旗
分析:这道题,不画图是不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的。只要模拟实际剪旗的过程就可以发现误区。这张长方形的纸剪小旗,不是全部都能用上的,(图略)最上面的一部分不能够再剪小旗,也就是一块废料。真正的实用的面积只有下面的部分(30分米×9分米),照此一排剪20个,可以剪60个那样的三角形小旗。
五、估算法——查找偏差型错误
例:2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错解:23平方分米=(0.23)平方厘米
分析:这道题的错误是学生把从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误化为除以进率了。这样结果偏差很大,因为23平方分米大约有23个开关面板那么大,而0.23平方厘米还不到1个指甲这么大,很显然答案是错的。知道错了,就要再去寻找存在的问题,重新思考正确的方法。
六、列举法——查找推理错误
例:有一堆钢管,每相邻两层相差一根。已知这堆钢管最上层3根,最下层10根。那么这堆钢管一共多少根?
错解:10-3=7(层)
(3+10)×8÷2=52(根)
答:这堆钢管一共52根。
分析:从算式来看,学生对计算一共多少根的总体方法是完全掌握的,但是在数层数的时候因为推理的错误,以致结果出错。这题在检查时就可以采用浅显易见的列举方法去数一数一共多少层,得出正确答案:3,4,5,6,7,8,9,10,共八层,从中明白了第一次推理的错误点。
总之,检查的方法因题而异,掌握了检查的一些方法,就能让自己检查有办法,从而让检查成为学习过程的一种习惯,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能力。
下面就学生的检查策略作一些介绍:
一、比对法——查找显性错误
例:五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去采集树种。五(1)班45人,每人采集了0.13千克。五(2)班44人共采集了6.23千克。两个班同学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树种?
错解:0.13×45+6.23×44=279.97(千克)
答:两个班同学一共采集了279.97千克树种。
分析:只要细心比对每个数量的真正意义,就可以发现:6.23千克是五(2)班44人一共采集的树种的总重量,而并非每个人采集的数量。
二、新算法——查找计算错误
例:计算 ÷( +1)
错解: ÷( +1)= ÷ + ÷1=1
分析:这种错误学生在目查中一般是无法查出来的,因为这种变换他认为是对的。这样的算题就可以换一种算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通过按运算顺序计算,先算 +1= ,再计算 ÷ = 。这样通过不同的路径,发现结果不一样,再从中查找原因、改正错误。
三、代入法——查找逻辑错误
例:甲乙两数的和是12.1。如果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和乙数相等。甲数是( ),乙数是( )。
错解1:甲数是11,乙数是1.1。
分析: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可以肯定对于做题的方法他是知道的,但是没分清11和1.1分别代表的是谁。这样的答案只要代入原题就可以发现存在的错误。虽然代入第一个条件,两个数的和是12.1,但代入第二个条件:11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不可能是1.1。
四模拟法——查找认识误区
例:把一张长30分米、宽10分米的长方形纸裁成直角边都是3分米的三角形小旗,最多可裁多少面这样的小旗?
错解:30×10=300(平方分米)
3×3÷2=4.5(平方分米)
300÷4.5=66(面)……3平方分米。
答:最多可以裁66面这样的小旗
分析:这道题,不画图是不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的。只要模拟实际剪旗的过程就可以发现误区。这张长方形的纸剪小旗,不是全部都能用上的,(图略)最上面的一部分不能够再剪小旗,也就是一块废料。真正的实用的面积只有下面的部分(30分米×9分米),照此一排剪20个,可以剪60个那样的三角形小旗。
五、估算法——查找偏差型错误
例:2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错解:23平方分米=(0.23)平方厘米
分析:这道题的错误是学生把从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误化为除以进率了。这样结果偏差很大,因为23平方分米大约有23个开关面板那么大,而0.23平方厘米还不到1个指甲这么大,很显然答案是错的。知道错了,就要再去寻找存在的问题,重新思考正确的方法。
六、列举法——查找推理错误
例:有一堆钢管,每相邻两层相差一根。已知这堆钢管最上层3根,最下层10根。那么这堆钢管一共多少根?
错解:10-3=7(层)
(3+10)×8÷2=52(根)
答:这堆钢管一共52根。
分析:从算式来看,学生对计算一共多少根的总体方法是完全掌握的,但是在数层数的时候因为推理的错误,以致结果出错。这题在检查时就可以采用浅显易见的列举方法去数一数一共多少层,得出正确答案:3,4,5,6,7,8,9,10,共八层,从中明白了第一次推理的错误点。
总之,检查的方法因题而异,掌握了检查的一些方法,就能让自己检查有办法,从而让检查成为学习过程的一种习惯,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