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现代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文章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以南宁市良庆区Y社区为例,针对该社区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不足、自信感低、缺乏挑戰困难的勇气、沟通能力较低等问题,用小组工作手法介入设计五个小组过程来提升社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通过对其提供的小组工作服务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小组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利用在优势视角下以小组工作方法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在我国流动儿童提升抗逆力领域中更有效地开展社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动儿童;优势视角;抗逆力提升;小组工作
新形势下,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是促进社会工作健康发展、加强和创新治理的必然要求。抗逆力作为一种个人素质,在儿童心理成长与发展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成为了近年来各个领域专家研究的对象。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抗逆力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某些挫折或者困境时,具有较高的抗逆力,可以正确面对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并且能够冷静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这为儿童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并能够给他们提供较有帮助的人生经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还刚起步,优势视角下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更是缺乏。本选题试图以这一背景为前提,以优势视角作为理论模式,以小组工作为切入点,以南宁市良庆区Y社区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小组工作手法介入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探索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成效性。
一、从抗逆力的角度对流动儿童进行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提升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无论是目前所面临流动生活、学业困境、朋辈交往,还是以后人生道路上将要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流动儿童的抗逆力越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显示出更冷静的态度和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流动儿童处在一个极其敏感的时期。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很容易产生反效果或极端想法,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这方面就凸显出来了,它对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流动儿童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即关注整个农民工群体发展,而农民工群体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关注流动儿童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另外,对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考察流动儿童的真实生活,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探索和发掘更加合理与科学的“抗逆力提升”措施,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加强流动儿童和抗压的能力,这也是对社工服务工作的扩展,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现状
1.样本情况
笔者根据参与式观察进站会员或者访谈等形式,对选定的小组成员发放抗逆力量表,根据量表水平制订符合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小组活动。选定的组员为15名,皆为随父母在南宁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儿童,且大多数来自农村,年龄在8—11岁之间,处于学龄期阶段,是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作为样本,他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故选为调查对象。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男生4人,女生11人,性别差异较大;来自农村的有13人,来自城市或县城的仅有2人;籍贯为省内的有12人,省外的有3人,户籍差异较大;独生子女为2人,非独生子女为13人。
2.小组成员抗逆力水平分析
本次小组使用的抗逆力评估量表借鉴了美国加州健康儿童调查中对抗逆力评估的指标,评估指标具体分为外在保护因素和内在保护因素。外在保护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群体的外在支持,具体指关心的环境、积极的期待、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内在保护因素是指个体自身的特质,包括社会胜任力、自尊和自主性、目标感和有意义感。调查的结果(如下表)表明,从男生、女生自身性别的内在特质来看,女生在合作能力、自知力和目标感方面的表现得分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善于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而男生在社会胜任力和使命感等方面更优越一些。
从户籍层面来讲,城市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也高于农村流动儿童,此次调查中农村流动儿童比例占了13人,抗逆力水平约为2.36,低于城市流动儿童水平;城市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在家庭方面获得的支持更多,农村儿童这方面水平较低。
从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来看,量表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13人,其抗逆力水平为2.45;独生子女2人,其抗逆力水平为2.43,独生子女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抗逆力。初步推断,是由于独生子女所得到的外在保护因素较多,特别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支持,而非独生子女则在这方面有些缺失,所以抗逆力水平较低。而内在保护因素方面,独生子女得分为2.38,非独生子女得分为2.47,在社会胜任力上,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高,且更能从他人角度考虑事情,更懂得沟通和理解体谅他人,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也比独生子女更加理智,经验更为丰富。
虽然从不同层面上看,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讲,文章流动儿童样本皆属于中等偏下的抗逆力水平,距离高抗逆力水平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内在保护因素方面较弱,可提升空间较大,故从此方面入手,设置了五个小组介入来增强提升内部保护因素,以提升整体抗逆力水平。
三、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
1.小组背景
南宁市良庆区大沙田街道Y社区总人口为22000人,其中常住人口3570人,流动人口18430人,且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儿童由于户籍身份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弱于城市户口的同龄儿童。
2.小组工作介入策划方案
笔者以“抗逆力提升小组”为主题设计了五次小组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每期不同的培养目标来全面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加强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增加个人自信心,改善小组成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成员抗逆力,使其能够积极整合并运用身边的资源,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境,学会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过程记录
第一次小组活动的内容是促进小组成员互相熟悉,建立默契;增进组员对压力的看法,社工讲授缓解压力的小知识等。本期小组活动采用游戏、自主思考、传授知识等方法配合小组活动的进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比较配合,积极性高,小组成员主动发言,友爱合作,有互相让步的现象,小组成员间互相认识的有窃窃私语的现象,有成员中没选上组长而哭泣的现象,社工及时安抚了该组员的情绪。
第二次小组游戏过程当中小朋友的参与度较好,但有两个小朋友不想参加到游戏中去,认为玩过这个游戏了,社工对本节的小组目标再次进行了澄清,并鼓励他们作为社工的协助者参与进游戏中来,对没有玩过游戏的组员进行示范和解说。每个小组在做游戏的过程当中气氛欢乐活跃,充分展示了大家的能力。
第三次小组社工活动是根据前两期组员的表现,意识到组员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所以本期小组采用授课的方式让组员认识和学习情绪管理的知识。运用PPT、视频,并结合测试的方法来全方面讲解情绪管理知识,在小组课题过程中,小组成员被PPT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十分积极地回答社工的提问,但是在看視频阶段,由于视频过长而且是讨论式的视频,所以有个别组员在小组中出现窃窃私语现象,社工发现这个情况及时给予纠正。
第四次活动小组的目标是模拟困难,让组员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心,讲解小组目标和小组内容,带领小组成员对抗逆力进行积极讨论,引起小组成员对抗逆力的共鸣。本次小组依然采用游戏、自主思考的方式,同时还运用模拟困难的方式增加组员的参与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在游戏中积极参与、笑声不断,最后模拟游戏中分组参与比赛,提高了小组成员间的竞争能力,但是由于个别小组成员好胜心过强,因输了比赛而哭泣,社工及时安抚了他们的情绪,并再次讲解了比赛的目标和小组的内容。
第五次小组活动的内容是让组员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加强自信和乐观感,让组员学会欣赏别人,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关怀,提升自信。本期小组活动一开场社工便抛出问题“你一分钟最多可拍几次手掌?”运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小组成员对自我认识的思考,并纠正组员狭隘的自我认识,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社工还以绘画的方式让组员用动物自画像分析自己的特点,并让组员分享自己的性格,最后利用社工优势视角的“优点轰炸法”来让组员学会欣赏他人和感受他人的鼓励等。本期活动小组组员表现主动、自信分享、个别组员因找不到与之想象动物来画画的组员情绪较低落,社工积极鼓励,并且从前几期的了解给解说和鼓励。
4. 小组抗逆力提升效果评估与总结反思
一方面,小组整体抗逆力水平提升了。本次抗逆力小组活动为期一个多月,历经关于压力、人际沟通、情绪管理、模拟困境、自我认识提升自信心等五个核心内容,笔者对最后一次小组成员的抗逆力水平量表分析也发现,小组成员的抗逆力水平范围由原来的2.36—2.46升至2.92—3.10,小组成员抗逆力提升至中高水平。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的帮助下,内在保护因素与介入前相比有显著的变化,在小组介入前后通过组员填写抗逆水平量表显示,组员在“我能够解决我的问题”和“当我需要帮助时,我会找人谈谈”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差异较明显 :小组介入前,多数组员都选择“有点符合”,小组介入后,组员几乎都选择“完全符合”选项。这说明组员对自己的信心大增和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了。外在保护因子并没有因小组活动的介入有着明显的提升,说明在抗逆力的提升外在保护因素(家庭、学校等)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行为得到了改善。通过小组观察,本期小组活动之后,小组成员表现越来越积极,对抗逆力的了解和寻求更好的改变是可观的。小组开始前,组员比较消极,还有小团体现象,组员的家庭、同伴支持较低,组员在与家庭、同伴沟通方面比较弱。通过小组,有组员表示“通过上次沟通技巧的学习,然后主动去道歉,和曾经闹翻的好朋友关系最近又开始一起玩了”组员已经学会主动和沟通去解决问题了。还有组员说“觉得自己好厉害啊,都不知原来我一分钟可以拍这么多次手掌,觉得我好像潜力很大!”原来,通过小组活动,组员已经开始学会去发现自己了。另外,虽然有些组员的求胜欲会比较强,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是很懂得要和组员合作,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共同讨论然后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活动刚开始时还会有小团体的现象,但是小组间几次后,小团体的现象消失并且小组的气氛越来越好,这是笔者看到的一些最令人欣慰的改变。
四、总结
1.小组工作是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文章通过对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小组活动介入,从压力的释放、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克服困难、正确认识自己等一系列的活动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在良好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加者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践的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取得了成果:内在保护因素比活动介入之前有明显的提升。本文还通过对流动儿童的干预,为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和情绪有着很大的改善。比如,帮助流动儿童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生活中带来的压力,帮助流动儿童学会沟通形成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
2.社会工作实践应聚焦于寻找流动儿童内在能力和优势
流动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情况,我们应该尽力寻找社会资源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处境不利”或特殊群体时,尽管他们都是带着问题和病症而来,但也不应该用病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每一位案主,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去挖掘和发挥存在于身上的潜力和优势,帮他们找到成就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逐渐消失,这样才会以更人性化的手段达到助人的目的。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干预实践和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流动儿童及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这对于增强儿童抵抗流动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是不可持续性的。 在小组活动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的过程中,有一位组员在群体中看似很不合群,沉默、好胜,平时在社工站自己一个人看书、玩游戏,在小组活动初期选小组组长时曾因落选而哭泣。笔者曾在小组活动后找他聊天,发现他球打得很好,画画也不错,于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常鼓励他表现自己,经过五次小组活动后,不合群等情况明显改善,他在小组中交到了一个年纪相仿的朋友,小组活动结束后他们常常在社工站一起玩桌游,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越来越好,常常帮助社工做一些分发反馈表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3.构建社会工作提升抗逆力服务体系
抗逆力理论由于强调对个体的资产或优势的关注,简单的“授人以魚”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做到的是“授人以渔”,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真正地成长起来,这才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真正目的。全面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还需结合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家庭工作等其他工作手段全面介入儿童的抗逆力提升中去,通过小组活动把参加服务的流动儿童与社区、学校、家庭的能动性调动起来。
抗逆力提升作为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取向下的研究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信这一超越传统的理论模式会对中国“百废待兴”的社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方法实践的结合,对不同类型人群的抗逆力指标和实际问题进行社工介入,对丰富社会科学研究和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 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2).
[2]全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发展综述[EB/OL].中国社工网,http://news.swchina.org/trends/2014/1011/18160.shtml,2014-10-11.
[3]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76-182.
[4]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 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5]万江红.小组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段成荣,杨 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6).
[7](美)丹尼斯.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王毅杰,梁子浪. 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6).
[9]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王 克.优势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状况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1]龚咏梅.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0(3).
[12]赵天雨.流动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基于苏州某流动儿童抗逆力培养小组的调研[D].苏州:苏州大学,2016.
[13]曹克诚.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与社会工作介入——基于实习X学校小组工作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作者单位:胡维娜 广西民族大学;杨 鑫 广西医科大学;邓 砚 右江民族医学院)
关键词:流动儿童;优势视角;抗逆力提升;小组工作
新形势下,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是促进社会工作健康发展、加强和创新治理的必然要求。抗逆力作为一种个人素质,在儿童心理成长与发展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成为了近年来各个领域专家研究的对象。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抗逆力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某些挫折或者困境时,具有较高的抗逆力,可以正确面对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并且能够冷静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这为儿童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并能够给他们提供较有帮助的人生经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还刚起步,优势视角下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更是缺乏。本选题试图以这一背景为前提,以优势视角作为理论模式,以小组工作为切入点,以南宁市良庆区Y社区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小组工作手法介入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探索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成效性。
一、从抗逆力的角度对流动儿童进行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提升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无论是目前所面临流动生活、学业困境、朋辈交往,还是以后人生道路上将要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流动儿童的抗逆力越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显示出更冷静的态度和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流动儿童处在一个极其敏感的时期。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很容易产生反效果或极端想法,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这方面就凸显出来了,它对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流动儿童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即关注整个农民工群体发展,而农民工群体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关注流动儿童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另外,对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考察流动儿童的真实生活,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探索和发掘更加合理与科学的“抗逆力提升”措施,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加强流动儿童和抗压的能力,这也是对社工服务工作的扩展,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现状
1.样本情况
笔者根据参与式观察进站会员或者访谈等形式,对选定的小组成员发放抗逆力量表,根据量表水平制订符合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小组活动。选定的组员为15名,皆为随父母在南宁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儿童,且大多数来自农村,年龄在8—11岁之间,处于学龄期阶段,是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作为样本,他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故选为调查对象。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男生4人,女生11人,性别差异较大;来自农村的有13人,来自城市或县城的仅有2人;籍贯为省内的有12人,省外的有3人,户籍差异较大;独生子女为2人,非独生子女为13人。
2.小组成员抗逆力水平分析
本次小组使用的抗逆力评估量表借鉴了美国加州健康儿童调查中对抗逆力评估的指标,评估指标具体分为外在保护因素和内在保护因素。外在保护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群体的外在支持,具体指关心的环境、积极的期待、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内在保护因素是指个体自身的特质,包括社会胜任力、自尊和自主性、目标感和有意义感。调查的结果(如下表)表明,从男生、女生自身性别的内在特质来看,女生在合作能力、自知力和目标感方面的表现得分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善于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而男生在社会胜任力和使命感等方面更优越一些。
从户籍层面来讲,城市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也高于农村流动儿童,此次调查中农村流动儿童比例占了13人,抗逆力水平约为2.36,低于城市流动儿童水平;城市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在家庭方面获得的支持更多,农村儿童这方面水平较低。
从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来看,量表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13人,其抗逆力水平为2.45;独生子女2人,其抗逆力水平为2.43,独生子女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抗逆力。初步推断,是由于独生子女所得到的外在保护因素较多,特别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支持,而非独生子女则在这方面有些缺失,所以抗逆力水平较低。而内在保护因素方面,独生子女得分为2.38,非独生子女得分为2.47,在社会胜任力上,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高,且更能从他人角度考虑事情,更懂得沟通和理解体谅他人,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也比独生子女更加理智,经验更为丰富。
虽然从不同层面上看,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讲,文章流动儿童样本皆属于中等偏下的抗逆力水平,距离高抗逆力水平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内在保护因素方面较弱,可提升空间较大,故从此方面入手,设置了五个小组介入来增强提升内部保护因素,以提升整体抗逆力水平。
三、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
1.小组背景
南宁市良庆区大沙田街道Y社区总人口为22000人,其中常住人口3570人,流动人口18430人,且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儿童由于户籍身份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弱于城市户口的同龄儿童。
2.小组工作介入策划方案
笔者以“抗逆力提升小组”为主题设计了五次小组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每期不同的培养目标来全面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加强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增加个人自信心,改善小组成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成员抗逆力,使其能够积极整合并运用身边的资源,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境,学会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过程记录
第一次小组活动的内容是促进小组成员互相熟悉,建立默契;增进组员对压力的看法,社工讲授缓解压力的小知识等。本期小组活动采用游戏、自主思考、传授知识等方法配合小组活动的进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比较配合,积极性高,小组成员主动发言,友爱合作,有互相让步的现象,小组成员间互相认识的有窃窃私语的现象,有成员中没选上组长而哭泣的现象,社工及时安抚了该组员的情绪。
第二次小组游戏过程当中小朋友的参与度较好,但有两个小朋友不想参加到游戏中去,认为玩过这个游戏了,社工对本节的小组目标再次进行了澄清,并鼓励他们作为社工的协助者参与进游戏中来,对没有玩过游戏的组员进行示范和解说。每个小组在做游戏的过程当中气氛欢乐活跃,充分展示了大家的能力。
第三次小组社工活动是根据前两期组员的表现,意识到组员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所以本期小组采用授课的方式让组员认识和学习情绪管理的知识。运用PPT、视频,并结合测试的方法来全方面讲解情绪管理知识,在小组课题过程中,小组成员被PPT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十分积极地回答社工的提问,但是在看視频阶段,由于视频过长而且是讨论式的视频,所以有个别组员在小组中出现窃窃私语现象,社工发现这个情况及时给予纠正。
第四次活动小组的目标是模拟困难,让组员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心,讲解小组目标和小组内容,带领小组成员对抗逆力进行积极讨论,引起小组成员对抗逆力的共鸣。本次小组依然采用游戏、自主思考的方式,同时还运用模拟困难的方式增加组员的参与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在游戏中积极参与、笑声不断,最后模拟游戏中分组参与比赛,提高了小组成员间的竞争能力,但是由于个别小组成员好胜心过强,因输了比赛而哭泣,社工及时安抚了他们的情绪,并再次讲解了比赛的目标和小组的内容。
第五次小组活动的内容是让组员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加强自信和乐观感,让组员学会欣赏别人,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关怀,提升自信。本期小组活动一开场社工便抛出问题“你一分钟最多可拍几次手掌?”运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小组成员对自我认识的思考,并纠正组员狭隘的自我认识,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社工还以绘画的方式让组员用动物自画像分析自己的特点,并让组员分享自己的性格,最后利用社工优势视角的“优点轰炸法”来让组员学会欣赏他人和感受他人的鼓励等。本期活动小组组员表现主动、自信分享、个别组员因找不到与之想象动物来画画的组员情绪较低落,社工积极鼓励,并且从前几期的了解给解说和鼓励。
4. 小组抗逆力提升效果评估与总结反思
一方面,小组整体抗逆力水平提升了。本次抗逆力小组活动为期一个多月,历经关于压力、人际沟通、情绪管理、模拟困境、自我认识提升自信心等五个核心内容,笔者对最后一次小组成员的抗逆力水平量表分析也发现,小组成员的抗逆力水平范围由原来的2.36—2.46升至2.92—3.10,小组成员抗逆力提升至中高水平。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的帮助下,内在保护因素与介入前相比有显著的变化,在小组介入前后通过组员填写抗逆水平量表显示,组员在“我能够解决我的问题”和“当我需要帮助时,我会找人谈谈”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差异较明显 :小组介入前,多数组员都选择“有点符合”,小组介入后,组员几乎都选择“完全符合”选项。这说明组员对自己的信心大增和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了。外在保护因子并没有因小组活动的介入有着明显的提升,说明在抗逆力的提升外在保护因素(家庭、学校等)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行为得到了改善。通过小组观察,本期小组活动之后,小组成员表现越来越积极,对抗逆力的了解和寻求更好的改变是可观的。小组开始前,组员比较消极,还有小团体现象,组员的家庭、同伴支持较低,组员在与家庭、同伴沟通方面比较弱。通过小组,有组员表示“通过上次沟通技巧的学习,然后主动去道歉,和曾经闹翻的好朋友关系最近又开始一起玩了”组员已经学会主动和沟通去解决问题了。还有组员说“觉得自己好厉害啊,都不知原来我一分钟可以拍这么多次手掌,觉得我好像潜力很大!”原来,通过小组活动,组员已经开始学会去发现自己了。另外,虽然有些组员的求胜欲会比较强,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是很懂得要和组员合作,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共同讨论然后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活动刚开始时还会有小团体的现象,但是小组间几次后,小团体的现象消失并且小组的气氛越来越好,这是笔者看到的一些最令人欣慰的改变。
四、总结
1.小组工作是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文章通过对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小组活动介入,从压力的释放、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克服困难、正确认识自己等一系列的活动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在良好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加者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践的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取得了成果:内在保护因素比活动介入之前有明显的提升。本文还通过对流动儿童的干预,为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和情绪有着很大的改善。比如,帮助流动儿童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生活中带来的压力,帮助流动儿童学会沟通形成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
2.社会工作实践应聚焦于寻找流动儿童内在能力和优势
流动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情况,我们应该尽力寻找社会资源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处境不利”或特殊群体时,尽管他们都是带着问题和病症而来,但也不应该用病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每一位案主,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去挖掘和发挥存在于身上的潜力和优势,帮他们找到成就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逐渐消失,这样才会以更人性化的手段达到助人的目的。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干预实践和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流动儿童及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这对于增强儿童抵抗流动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是不可持续性的。 在小组活动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的过程中,有一位组员在群体中看似很不合群,沉默、好胜,平时在社工站自己一个人看书、玩游戏,在小组活动初期选小组组长时曾因落选而哭泣。笔者曾在小组活动后找他聊天,发现他球打得很好,画画也不错,于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常鼓励他表现自己,经过五次小组活动后,不合群等情况明显改善,他在小组中交到了一个年纪相仿的朋友,小组活动结束后他们常常在社工站一起玩桌游,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越来越好,常常帮助社工做一些分发反馈表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3.构建社会工作提升抗逆力服务体系
抗逆力理论由于强调对个体的资产或优势的关注,简单的“授人以魚”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做到的是“授人以渔”,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真正地成长起来,这才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真正目的。全面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还需结合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家庭工作等其他工作手段全面介入儿童的抗逆力提升中去,通过小组活动把参加服务的流动儿童与社区、学校、家庭的能动性调动起来。
抗逆力提升作为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取向下的研究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信这一超越传统的理论模式会对中国“百废待兴”的社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方法实践的结合,对不同类型人群的抗逆力指标和实际问题进行社工介入,对丰富社会科学研究和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 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2).
[2]全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发展综述[EB/OL].中国社工网,http://news.swchina.org/trends/2014/1011/18160.shtml,2014-10-11.
[3]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76-182.
[4]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 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5]万江红.小组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段成荣,杨 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6).
[7](美)丹尼斯.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王毅杰,梁子浪. 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6).
[9]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王 克.优势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状况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1]龚咏梅.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0(3).
[12]赵天雨.流动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基于苏州某流动儿童抗逆力培养小组的调研[D].苏州:苏州大学,2016.
[13]曹克诚.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与社会工作介入——基于实习X学校小组工作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作者单位:胡维娜 广西民族大学;杨 鑫 广西医科大学;邓 砚 右江民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