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在这些课程资源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 新型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新课程的执行者,更是音乐新课程的建设者。只有适度开发、生成和有效利用课堂的资源,激活教学过程,才能促进预设“三维”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才是新课标要求下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堂动态教学。
一、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音乐新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必须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首先,教师要充分领会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仔细的分析研究教材,熟悉吃透教材的内容,挖掘、整合教材内涵,理清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同时教师尊重学生资源,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情况和教材两方面进行备课、选择接近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最近發展区”以及满足儿童兴趣需要的内容,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单元结构将学习内容重新设计、整合,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为学生所熟悉所了解,那色彩艳丽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图谱,短小易懂的文字,是为学生们设计的教科书,是学生们自己能看懂的教科书。音乐教学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内容不是简单的移植和照搬。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通过创造性加工,用活教材,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把教材内容变成发展学生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的教学内容,并独具匠心灵活地安排设计每一课的内容,赋予材料以生命的意义,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
例一:人音版小学第一册新教材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人文为主线,进行“专题组元”的新思路、新方法,如“好朋友”、“快乐的一天”、“祖国你好”、“小精灵”等主题丰富、富有童趣。教学时,深层分析、领会教材的内涵,进行低段音乐课的活化教学。如第一册第六课教材围绕“劳动光荣”的人文主题,安排了学唱歌曲《洗手绢》、《大家来劳动》,并且根据两首歌曲的情绪特点和歌词内容的劳动强度,巧妙地编配了不同节奏型的打击乐器伴奏。从而教师把原本冷冰冰的教育内容活化起来,并以赏心悦目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同时又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使原本陌生的“书本世界”成为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世界”。
二、生成、激活学生资源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成为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新课程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1、积极关注学生的提问: 学生“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此为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肯定能使课堂教学更富有针对性,更能体现动态生成的真实与活力。
例四:一年级认识碰铃和木鱼后,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上了一小节的演奏图式,打算引导学生为歌曲伴奏。忽然,就听见学生嘀咕的声音:“老师,为什么你画的碰铃打一下(拍),木鱼要打两下(拍)?”我一楞,随机一悟。“是啊,为什么呢?我们再来听它们的声音,谁的音长?谁的音短?”“请你为歌曲伴奏,碰铃的音长,一拍是‘走——’,木鱼的音短,你说木鱼应该怎么敲呢?”“你有几种敲法呢?”以问题为索引,使音的长短、简单节奏的巩固以及创编多声部节奏的知识点和能力在学生的自由探索和实践中自然生成。
2、巧妙点拨学生的偏差: 学生作为学习者、求知者、出现偏差是难免的。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偏差成为正确的先导,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形成动态生成式教学。
例五:正聆听欣赏着乐曲《三只小猪》,诙谐、活泼的旋律在教室里飘荡,教师在一双双小手的中间绕着倾听着。“老师,我好象听到小猪正在吹着口哨玩。”“不是的,那是小提琴的声音。”“不是的,就是口哨,跟那个《口哨与小狗》里的音乐一样。”争论着,教室里一下子乱了······灵机一动的我改变了原来的设计,先让孩子们听辨乐器,随机了解小提琴、长笛、口哨等音色,并跟着音乐模仿演奏姿势,想象感受乐器音色表现的小猪可爱形象,同时不同乐器的变换演奏无形中又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结构,使他们的想象律动表演更有层次性和场景性,而生成的有关乐器的知识介绍也渗透在孩子的笑声里。
三、创设环境资源
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温暖、接纳、支持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和经营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隐性教学资源,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主体的思辨与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美好的精神世界。
如改变学生座位设置情感环境的“对话”,师生多向互动进行民主的和谐“对话”,尊重容纳形成积极的心理“对话”。又如营造课堂“支持性”的评价环境。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特别善于抓住课堂中学生自主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敏锐地评价,并给予合适的肯定和表扬。
开发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使学生在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生动活泼和亲自参与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激活、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课堂,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实的生命,真正的生活。
一、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音乐新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必须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首先,教师要充分领会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仔细的分析研究教材,熟悉吃透教材的内容,挖掘、整合教材内涵,理清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同时教师尊重学生资源,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情况和教材两方面进行备课、选择接近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最近發展区”以及满足儿童兴趣需要的内容,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单元结构将学习内容重新设计、整合,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为学生所熟悉所了解,那色彩艳丽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图谱,短小易懂的文字,是为学生们设计的教科书,是学生们自己能看懂的教科书。音乐教学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内容不是简单的移植和照搬。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通过创造性加工,用活教材,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把教材内容变成发展学生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的教学内容,并独具匠心灵活地安排设计每一课的内容,赋予材料以生命的意义,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
例一:人音版小学第一册新教材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人文为主线,进行“专题组元”的新思路、新方法,如“好朋友”、“快乐的一天”、“祖国你好”、“小精灵”等主题丰富、富有童趣。教学时,深层分析、领会教材的内涵,进行低段音乐课的活化教学。如第一册第六课教材围绕“劳动光荣”的人文主题,安排了学唱歌曲《洗手绢》、《大家来劳动》,并且根据两首歌曲的情绪特点和歌词内容的劳动强度,巧妙地编配了不同节奏型的打击乐器伴奏。从而教师把原本冷冰冰的教育内容活化起来,并以赏心悦目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同时又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使原本陌生的“书本世界”成为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世界”。
二、生成、激活学生资源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成为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新课程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1、积极关注学生的提问: 学生“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此为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肯定能使课堂教学更富有针对性,更能体现动态生成的真实与活力。
例四:一年级认识碰铃和木鱼后,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上了一小节的演奏图式,打算引导学生为歌曲伴奏。忽然,就听见学生嘀咕的声音:“老师,为什么你画的碰铃打一下(拍),木鱼要打两下(拍)?”我一楞,随机一悟。“是啊,为什么呢?我们再来听它们的声音,谁的音长?谁的音短?”“请你为歌曲伴奏,碰铃的音长,一拍是‘走——’,木鱼的音短,你说木鱼应该怎么敲呢?”“你有几种敲法呢?”以问题为索引,使音的长短、简单节奏的巩固以及创编多声部节奏的知识点和能力在学生的自由探索和实践中自然生成。
2、巧妙点拨学生的偏差: 学生作为学习者、求知者、出现偏差是难免的。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偏差成为正确的先导,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形成动态生成式教学。
例五:正聆听欣赏着乐曲《三只小猪》,诙谐、活泼的旋律在教室里飘荡,教师在一双双小手的中间绕着倾听着。“老师,我好象听到小猪正在吹着口哨玩。”“不是的,那是小提琴的声音。”“不是的,就是口哨,跟那个《口哨与小狗》里的音乐一样。”争论着,教室里一下子乱了······灵机一动的我改变了原来的设计,先让孩子们听辨乐器,随机了解小提琴、长笛、口哨等音色,并跟着音乐模仿演奏姿势,想象感受乐器音色表现的小猪可爱形象,同时不同乐器的变换演奏无形中又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结构,使他们的想象律动表演更有层次性和场景性,而生成的有关乐器的知识介绍也渗透在孩子的笑声里。
三、创设环境资源
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温暖、接纳、支持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和经营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隐性教学资源,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主体的思辨与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美好的精神世界。
如改变学生座位设置情感环境的“对话”,师生多向互动进行民主的和谐“对话”,尊重容纳形成积极的心理“对话”。又如营造课堂“支持性”的评价环境。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特别善于抓住课堂中学生自主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敏锐地评价,并给予合适的肯定和表扬。
开发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使学生在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生动活泼和亲自参与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激活、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课堂,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实的生命,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