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有益于实现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三项基本任务。本文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现实意义,探讨了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 实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0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用,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富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高等学校适应新形势,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
1 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现实意义
1.1 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
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实现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三项基本任务。高校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地,无论是为中国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还是科学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都只有通过实践的感悟与运用,才能够被大学生所吸收。脱离实践的单纯的理论灌输,不利于大学生接收和巩固所学知识,更不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接近社会,从而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知识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提高大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展综合素质。
1.2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锻炼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具体的感应对象,深化理性认识。课堂教学系统完整,但相对抽象,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促使大学生将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处世方法与原则,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强化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检验课堂教学的作用。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或滞后的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使课堂教育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以适应实际的需要。
1.3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在现实中仅仅掌握在学校中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要在接受教育种类上要多样化,在接收教育的途径上也要多样化。社会实践可以借助于各种社会教育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的教育,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高校人才教育必须以此为着眼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4 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青年大学生远离社会,处于“三点一线循环”的环境中,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接受新事物快,辨别和选择能力较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书本和媒体的宣传、介绍,缺乏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对国情、民情的深入了解。面对各种复杂的间接认识,大学生往往难以识别真伪、辨别是非,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造成障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投身于真正的社会生活之中,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校园内无法解决的各种认识问题,直接感受到社会各部门、各领域建设者的工作,亲眼目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成就,真正感受到“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2 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
2.1 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社会实践的思想性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上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在活动中对社会所发挥的思想教育与宣传的作用。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在活动中利用自身专业来对社会做出贡献。思想性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具有导向作用;专业性是社会实践的依托,对社会实践的思想性具有保障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也只有将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性和专业性统一起来,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培养新时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新人的作用。
2.2 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强化大学生的生存能力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大学生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身份參与社会活动,因此,许多工作就需要自己独立完成,这就使得对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自己的哲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独立生活,独立生存,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社会教育力量,大学生不但可以使本身知识技能得到巩固、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而且可以检验自身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中与社会文化不想协调的部分,从而纠正自身的偏差,及时内化社会认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准则,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加速社会化,为将来真正走上社会做好准备。此外,由于社会实践不是大学生孤立地进行的,他必须直接与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合作,这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如何分工协作、学习如何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融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可以促使大学生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在实践中树立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靠近。
2.3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他们在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主体作用有了明显的发挥,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新动向,学习上出现懒散现象,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更注重个性张扬和实用,而生活空间也越来越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方式更加时尚前卫,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优越感,缺乏了必要的紧迫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必须从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倡导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和特长,在社会上展现自己,用知识服务于社会,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才华和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并从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也明显感到了个人知识的不足,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4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形成了一切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一些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从小到大几乎什么家务活都没有干过,更没有独立从事过社会活动,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恶习。加之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培养和以分数高低选拔人才的方式,导致了不少学生心理成长缓慢,缺乏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面对新环境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稍遇挫折即消极逃避、悲观厌世,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有71.3%的大学生有过自卑心理,21.73%的大学生经常有自卑感,5.42%的大学生因陷于深深的自卑中不能自拔,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现象。对此,在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这面镜子,大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主观世界,走出自我的误区,克服心理弱点,增强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磨练意志的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学华.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J].中医教育.2000(3).
[2] 左晓林.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第1期.2005年3月.
[3] 杨晓娟.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长治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2005年2月.
[4] 王爱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常熟高专学报,第6期.2004年11月.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 实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0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用,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富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高等学校适应新形势,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
1 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现实意义
1.1 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
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实现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三项基本任务。高校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地,无论是为中国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还是科学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都只有通过实践的感悟与运用,才能够被大学生所吸收。脱离实践的单纯的理论灌输,不利于大学生接收和巩固所学知识,更不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接近社会,从而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知识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提高大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展综合素质。
1.2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锻炼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具体的感应对象,深化理性认识。课堂教学系统完整,但相对抽象,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促使大学生将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处世方法与原则,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强化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检验课堂教学的作用。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或滞后的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使课堂教育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以适应实际的需要。
1.3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在现实中仅仅掌握在学校中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要在接受教育种类上要多样化,在接收教育的途径上也要多样化。社会实践可以借助于各种社会教育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的教育,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高校人才教育必须以此为着眼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4 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青年大学生远离社会,处于“三点一线循环”的环境中,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接受新事物快,辨别和选择能力较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书本和媒体的宣传、介绍,缺乏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对国情、民情的深入了解。面对各种复杂的间接认识,大学生往往难以识别真伪、辨别是非,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造成障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投身于真正的社会生活之中,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校园内无法解决的各种认识问题,直接感受到社会各部门、各领域建设者的工作,亲眼目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成就,真正感受到“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2 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
2.1 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社会实践的思想性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上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在活动中对社会所发挥的思想教育与宣传的作用。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在活动中利用自身专业来对社会做出贡献。思想性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具有导向作用;专业性是社会实践的依托,对社会实践的思想性具有保障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也只有将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性和专业性统一起来,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培养新时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新人的作用。
2.2 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强化大学生的生存能力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大学生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身份參与社会活动,因此,许多工作就需要自己独立完成,这就使得对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自己的哲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独立生活,独立生存,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社会教育力量,大学生不但可以使本身知识技能得到巩固、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而且可以检验自身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中与社会文化不想协调的部分,从而纠正自身的偏差,及时内化社会认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准则,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加速社会化,为将来真正走上社会做好准备。此外,由于社会实践不是大学生孤立地进行的,他必须直接与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合作,这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如何分工协作、学习如何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融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可以促使大学生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在实践中树立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靠近。
2.3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他们在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主体作用有了明显的发挥,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新动向,学习上出现懒散现象,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更注重个性张扬和实用,而生活空间也越来越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方式更加时尚前卫,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优越感,缺乏了必要的紧迫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必须从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倡导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和特长,在社会上展现自己,用知识服务于社会,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才华和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并从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也明显感到了个人知识的不足,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4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形成了一切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一些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从小到大几乎什么家务活都没有干过,更没有独立从事过社会活动,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恶习。加之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培养和以分数高低选拔人才的方式,导致了不少学生心理成长缓慢,缺乏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面对新环境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稍遇挫折即消极逃避、悲观厌世,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有71.3%的大学生有过自卑心理,21.73%的大学生经常有自卑感,5.42%的大学生因陷于深深的自卑中不能自拔,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现象。对此,在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这面镜子,大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主观世界,走出自我的误区,克服心理弱点,增强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磨练意志的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学华.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J].中医教育.2000(3).
[2] 左晓林.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第1期.2005年3月.
[3] 杨晓娟.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长治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2005年2月.
[4] 王爱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常熟高专学报,第6期.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