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教师只有关注学情,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才能实现高效教学,才能体现课堂真主导,才能使学生真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教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以生为本预设学情
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为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创造性地实践营造氛围,提供机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挖掘文本中削去纷繁,留下最遒劲的枝干,选择最具教学意义的内容,设计最具教学价值的问题,教会学生以自己的阅读感悟去充实教材本身。
《金子》一课中,“真金”的含义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教学预设时,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是依赖教学参考书。抓住“真金”这个关键词,围绕课文最后一段话可以预设一组问题:①彼得找到金子了吗?这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引起学生进行思辨;②“真金”是什么?这是关键问题,涉及勤劳、智慧、坚持、信心等,这是需要在关键处反复读文,层层思考,再形成认识的;③实现梦想靠的是什么?以此作为文本整体阅读的落脚点,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走进课文,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二、借助预习案了解学情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根据每课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案,课前进行摸底调查,长期坚持训练,使学生养成预习所学内容的习惯,并在预习中培养其自学能力。
如《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从字里行间品读感悟的能力。因此,在编制预习案时我设置了以下预习内容:
(1)“我的收获”:①认读课文字词,第五自然段中 “转”在课文中的读音不同,有些难读,试着读一读;②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③从第四自然段中的“泛”,第五自然段中“转”和“心跳”以及第八自然段中“漾”等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什么?
(2)“我的疑问或自己认为值得讨论的话题”:可以从课题、难懂的词语、课文内容、课文的写法等方面置疑。
(3)“我的资料”:①为了解决自己的疑问查找的资料;②作者苏叔阳有关的资料。
老师让学生围绕着这样的思路主动去自学课文,容易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难易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能发挥出主导作用,有的放矢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了。
三、教学中关注分析学情
1.读中关注学情
读主要是让学生去感悟语言,随着训练的加深,学生才能把握文字的关键所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要求学生细细地多读几遍课文,读完后合上书一想,脑子里就会出现这样的形象:彭德怀处处为战士们着想,他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战士。有了这种根本的认识,抓住这一主线,就能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过程中寻找发现、体味、欣赏。
2.疑中分析学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点。
教学《桂花雨》时设疑:“摇花充满了快乐,对于小琦君来说,快乐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份快乐的?”这种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根据学情调整预设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具体情况。当多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调整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
教学《狼和小羊》时,“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尽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中思考解决问题,适当辅以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四、训练中检测学情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雖无语却有声,那是文章作者和教材编委的心声。教师要设计一些训练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读懂文章的“心声”。
教学《詹天佑》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这条铁路的名字是以铁路两端的地点命名的。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詹天佑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果让你给京张铁路再取个名字,你会给它取什么?我想给它取名_,因为_。”这一训练,表面上是给铁路命名,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经历自读文本,反思内容、总结思想的学习过程。
学情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去悄然施导,精心点拨,给学生倾听、解读、交流、反思的机会,那么学生所获得的不只是一个个答案,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份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求和对学习的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一、以生为本预设学情
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为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创造性地实践营造氛围,提供机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挖掘文本中削去纷繁,留下最遒劲的枝干,选择最具教学意义的内容,设计最具教学价值的问题,教会学生以自己的阅读感悟去充实教材本身。
《金子》一课中,“真金”的含义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教学预设时,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是依赖教学参考书。抓住“真金”这个关键词,围绕课文最后一段话可以预设一组问题:①彼得找到金子了吗?这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引起学生进行思辨;②“真金”是什么?这是关键问题,涉及勤劳、智慧、坚持、信心等,这是需要在关键处反复读文,层层思考,再形成认识的;③实现梦想靠的是什么?以此作为文本整体阅读的落脚点,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走进课文,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二、借助预习案了解学情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根据每课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案,课前进行摸底调查,长期坚持训练,使学生养成预习所学内容的习惯,并在预习中培养其自学能力。
如《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从字里行间品读感悟的能力。因此,在编制预习案时我设置了以下预习内容:
(1)“我的收获”:①认读课文字词,第五自然段中 “转”在课文中的读音不同,有些难读,试着读一读;②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③从第四自然段中的“泛”,第五自然段中“转”和“心跳”以及第八自然段中“漾”等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什么?
(2)“我的疑问或自己认为值得讨论的话题”:可以从课题、难懂的词语、课文内容、课文的写法等方面置疑。
(3)“我的资料”:①为了解决自己的疑问查找的资料;②作者苏叔阳有关的资料。
老师让学生围绕着这样的思路主动去自学课文,容易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难易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能发挥出主导作用,有的放矢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了。
三、教学中关注分析学情
1.读中关注学情
读主要是让学生去感悟语言,随着训练的加深,学生才能把握文字的关键所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要求学生细细地多读几遍课文,读完后合上书一想,脑子里就会出现这样的形象:彭德怀处处为战士们着想,他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战士。有了这种根本的认识,抓住这一主线,就能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过程中寻找发现、体味、欣赏。
2.疑中分析学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点。
教学《桂花雨》时设疑:“摇花充满了快乐,对于小琦君来说,快乐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份快乐的?”这种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根据学情调整预设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具体情况。当多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调整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
教学《狼和小羊》时,“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尽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中思考解决问题,适当辅以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四、训练中检测学情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雖无语却有声,那是文章作者和教材编委的心声。教师要设计一些训练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读懂文章的“心声”。
教学《詹天佑》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这条铁路的名字是以铁路两端的地点命名的。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詹天佑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果让你给京张铁路再取个名字,你会给它取什么?我想给它取名_,因为_。”这一训练,表面上是给铁路命名,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经历自读文本,反思内容、总结思想的学习过程。
学情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去悄然施导,精心点拨,给学生倾听、解读、交流、反思的机会,那么学生所获得的不只是一个个答案,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份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求和对学习的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